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家庭和社會保障

論家庭和社會保障

[摘要]與西方歷史傳統不同,在東方社會結構中,中國傳統家庭構成社會生活的核心和基礎,為家庭成員提供包括養老、醫療、生育、救濟和福利在內的全方位保障功能。家庭的異化和超穩定結構在壹定程度上抵消了工業化浪潮對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家庭功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而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也必將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促進家庭在中國的地位和功能找到新的表現形式和發揮作用的新途徑。因此,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應該尊重和依靠家庭保障的作用。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比較社會保障家庭

近百年來,東西方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的比較分析壹直是中國學術界關註的焦點和熱點。中國學者從哲學(宗教)、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研究了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社會演進的不同路徑,並對其表現進行了評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我們今天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我國著名哲學家梁漱溟先生研究了東西方社會結構,揭示了家庭這壹社會單位在東西方社會結構中具有不同的特點。梁先生考察了社會結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個人、家庭和群體,認為在東西方社會結構中,這三個要素有著不同的排列組合、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社會功能。從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來看,西方社會結構的重心在個人和群體之間,家庭是很次要的。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毅先生認為,西方社會結構的這壹特征構成了社會保險最早在西歐出現的社會基礎和條件。

1.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和基礎。

(壹)中國家庭的核心地位和結構特征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世界在社會結構和功能上與西方社會有很大不同。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核心,是社會制度的基礎。家庭,而不是個人或群體,構成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石、社會制度的原型和社會秩序的要素;正是家庭倫理構成了社會倫理和治國方略的基礎,家庭結構構成了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基礎,家庭功能構成了社會功能和國家功能的基礎;社會和國家是結構的放大,功能的強化,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倫理關系的繁衍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家庭文化崇尚多子多福,壹對夫婦壹般會養4-6個孩子。其中,長子是家庭繼承、親權繼承、家庭財產繼承和家庭關系維護的主要依靠和繼承人。中國典型的家庭結構是多代同堂,從三代到四代五代同堂。未婚子女隨父母、祖父母生活,已婚子女分居與否,但主張不分。多代多子同吃壹鍋,壹門進出,壹起耕田,壹起敬壹個祖宗,被尊為楷模,被四鄉八裏所敬仰和敬仰。

家庭結構的頂端是父母。中國傳統家庭的父母(壹般是男性,偶爾是女性戶主,但不壹定)不可能完全等同於現代家庭的戶主。他不僅對外代表整個家族,還意味著權威,為所有家族成員掌握權力。他是“家規”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維護者,是家庭事務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是家庭生產生活的組織者和協調者。他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統治者。在父母的統治下,家庭成員執行“男女有別,有序老齡化”的內部制度規範,“父為子,夫為妻”。

(二)中國家庭的基本功能

在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的過程中,中國傳統家庭逐漸形成了三大基本功能。

1,組織家庭成員參與養殖或手工操作,從中獲取收益。中國的許多傳統名牌產品,如張小泉剪刀、全聚德烤鴨、內比聖布鞋和同仁堂藥丸,都是在家庭作坊裏孕育出來的。

2.維持所有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傳統上,住所可能是有錢人家的豪宅,相對講究,但也可能只是窮人家的窩棚。出行主要靠腳,有錢人靠轎子。而壹日三餐是家庭最重要最基本的,構成了日常家務的主要內容。每到喜慶的節日,做壹件新衣服是壹個重要的標誌,也是家人的主要心願。尤其是過年,有錢的家庭自然要給每個成員(包括仆人)做新衣,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也要想盡辦法完成做新衣的目標。

3.為所有家庭成員提供生活保障。這是中國傳統家庭更重要的功能,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傳統中國家庭保護範圍廣,保護功能強,形成了特殊的保護機制。實際上,上述家庭所提供的衣食住行的功能,已經具有了保護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傳統家庭為家庭成員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功能,包括養老、醫療、生育、救濟和福利。以養老為例,我們知道“養兒防老”是傳統中國夫妻生孩子的基本原因,也就是說傳統家庭通過養孩子來解決養老問題。從現代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生育和撫養孩子的成本可以看作是勞動年齡父母為自己未來養老而支付的保障基金。這筆資金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年繳納和積累的,在孩子的逐漸成長中可以保值增值。父母晚年喪失勞動能力,子女達到勞動年齡時,原繳納的養老保障基金將壹直支付到父母去世。從傳統家庭的角度來看,這筆養老基金的繳納、積累、增值、支付是壹個非常自然的“自然”過程,而且是壹個非常順暢的過程。似乎沒有過渡節點或環節。醫療等其他保障也是如此。簡而言之,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老人的生老病死風險都由家庭來保障;家庭保障的費用全部由家庭承擔,保障資金的積累增值、代際轉移支付等過程都要在家庭中完成。父母統籌安排,其他成員各司其職。

二、中國傳統家庭保障功能的性質和特點

中國的家庭保障功能在儒家等傳統文化精神的滋養下得到強化和完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殊規定。

(壹)家庭作為載體,自然實現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過程。

在相當意義上,家庭和家庭保障已經成為同壹事物的兩面,相輔相成,缺壹不可。每個家庭都有保障功能;只有提供安全功能的家庭才能成為壹個家庭,才能生存和發展。家庭生存發展的過程就是家庭保障的過程。正是這種特殊的結構及其保障功能,使得傳統中國家庭在社會結構中占據基礎和基石的地位,成為社會生活的核心載體。可見,中國家庭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家庭在由其決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實與西方不同。這是我們考察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創新、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安排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制度基礎和邏輯起點。

(二)中年家庭成員承受“雙糧”的負擔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保障模式中,中年家庭成員要支付贍養失去勞動能力的父母的費用,還要支付撫養子女的費用。“上有老人,下有小人”,就是這種情況。因此,他們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壹個家庭中中年家庭成員的數量和實力往往成為決定家庭是否穩定和興旺的主要因素。考察中國傳統家庭的進化史,我們發現“雙薪”負擔之所以沒有壓垮家庭支柱,是因為中國傳統家庭建立了“多生孩子”的內在制度,以保持家庭人口的年輕化,從而實現了為每壹個中年工作成員減輕“雙薪”家庭保障的雙重負擔的功能,從而防止家庭保障機制在壹兩代人的時間跨度內崩潰。這是中國“多子多福”歷史文化傳統的制度淵源和經濟背景。在這種背景下,“多子”和“多福”有著內在的聯系。需要註意的是,壹旦失去人口結構年輕化的條件,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的挑戰,我們就不得不認真考慮中年人(可以相當於過渡方案中的“中年人”)繳費負擔過重的問題,並為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做出努力和選擇。

(三)保障機制具有壹定的脆弱性。

雖然家庭保障可以順利實現代際轉移的縱向調整,但由於壹個家庭的範圍(壹般不會超出壹個家庭),其橫向調整存在諸多制度性障礙,如財產歸屬、家庭血緣關系、家長制管理決策模式、地域條件等。所以,家庭保障雖然有“小船容易調頭”的優勢,但也確實有“難抗大風大浪”的缺陷。歷史上,壹些原本頗有實力的家族,因為家族成員(尤其是中年家庭成員)重病或去世而日益破敗、衰落。這樣的例子也很常見。家庭安全感的弱化成為家庭衰落的主要標誌。然而,應該看到,家庭保障的脆弱性對社會保障的發展提出了要求,並要求社區在社會保障改革和制度安排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摘要]與西方歷史傳統不同,在東方社會結構中,中國傳統家庭構成社會生活的核心和基礎,為家庭成員提供包括養老、醫療、生育、救濟和福利在內的全方位保障功能。家庭的異化和超穩定結構在壹定程度上抵消了工業化浪潮對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家庭功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而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也必將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從而促進家庭在中國的地位和功能找到新的表現形式和發揮作用的新途徑。因此,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應該尊重和依靠家庭保障的作用。

  • 上一篇:如何管理設備開發的風險?
  • 下一篇:請用醫藥企業的案例來說明醫藥企業管理和壹般企業管理的特殊性。250字左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