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主義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之壹,無論是在傳統中國社會還是現代中國社會,家族主義都壹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功能單位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它的盛行與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有關。
葉明華(1990)在分析家族主義時指出,中國人的家族主義作為壹種心理和行為傾向,體現在三個方面:認知上,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強調家族延續、家族和諧、家族團結、家族興旺、家族榮耀;從情感上講,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包括團結感、歸屬感、榮辱感、責任感(忠誠感)和安全感;在家庭意願方面,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包括子女繁衍、祖先崇拜、相互依賴、忍耐、服從、為家庭奮鬥、有序教養和國內外差異。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人的生活處處以家庭為主導,家庭的榮辱重於個人的榮辱,家庭的團結重於個人的自主,家庭的目標重於個人的目標。在這裏,家族主義強調個人服從群體的原則主要限於自己的家庭,所以它是壹種群體內的集體主義(在group
集體主義),而不是壹般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普遍集體主義),稱之為家庭集體主義(家族性
集體主義)更適合。
(2)關系導向
人際關系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梁漱溟(1963)把中國人依賴關系的文化特征稱為“關系本位”。這種關系導向的特征包括:
關系表征:中國人強調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定義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某人的兒子”“我是某人的學生”。何和把這種由關系界定的身份稱為“關系身份”,它在現實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系的相互依存性:中國的人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在中國和別人發展關系的目的之壹就是利用這種相互依存性所帶來的回報。
關系的和諧:和諧是中國人人際關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壹個方面。中國人強調天人合壹,甚至到了不問原因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壞了這種和諧,無論他是否有理都是錯的。為了維持關系的和諧,個人要做符合別人期望的事情,做人要處處小心,註意給別人面子,盡可能避免沖突。
關系決定論:任何社會都存在關系,但關系在中國社會的作用遠遠超出它在其他社會的影響。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根據親密程度可以分為三類:家庭關系、熟人關系、陌生人關系。人們往往根據與他人的親密程度來決定利益的分配。
(3)權威取向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大多數家庭實行家長制。在這種制度下,父親是家庭的權威和領導者,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經濟、意識形態、家庭法規、等級制度中根深蒂固。當這種思想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就體現為人們對權威的崇拜。這種崇拜的具體表現是:
權威敏感:中國人對權威的存在非常警覺和敏感,他們總是在任何場合仔細觀察權威的存在。比如,人們在見面時,總是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打聽別人的信息,從而獲得每個人的資歷、年齡、職位等信息。,並相應地對他的人性進行排序,以確定老人和年輕人的輩分。
權威崇拜:中國人非常崇拜權威,不管是死的還是活的,他們都傾向於絕對。這種絕對化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他們往往無條件崇拜,不批判。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權威不能犯錯誤,或者犯錯誤無所謂,甚至應該。人們經常用“聖人也是人”來為權威的錯誤開脫。其次,中國人崇拜權威的範圍很廣。如果壹個人在某壹方面是權威(立場),他就會成為其他方面(比如學習、道德)的權威。這種對權威的泛化,很容易形成“全能權威”的概念。最後,中國人對權威的崇拜也是絕對的。在中國人看來,權威是不受時間限制的。父母永遠是父母,老師永遠是老師,仿佛“壹日權威,壹生權威”。
權威依賴:因為相信權威是可信的、萬能的、永恒的,所以會在行為上依賴權威。這種依賴往往會在權威面前產生暫時的心理殘疾。
殘疾),例如,即使是最能幹的下屬,在權威的老板現在也會感到無能。
(4)他人的取向
他人取向是指中國人在村落和行為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對他人的看法、標準、贊揚和批評特別敏感和關註。這種取向表現為:
關心他人的意見:中國人對他人的意見非常敏感,經常花大量時間詢問他人的意見,尤其是自己的意見。中國人看重別人的意見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避免分歧,趨同。他們通過他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與他人的和諧。
服從他人: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中國人都有很高的社會服從傾向。他們不想與眾不同,而是努力與他人保持壹致。
註意規範:在中國人看來,社會規範是他們言行的主要依據。以孝道為例,中國人把孝道視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壹。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孝順被視為衡量壹個人品格的重要指標。當然,這裏的規範不是指法律。其實中國人對人際規範的強調遠遠超過法律。
重視聲譽:中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聲譽,因此他們經常調整自我監控的方式和內容,以使自己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大部分時間是在做人,而不是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