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王都城臨安算起,杭州人有幾千年的歷史。至於杭州人的過年習俗,壹言難盡。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古都豐厚的遺產和淳樸的文化氛圍匯成了喜慶、歡快、團圓、祥和的氣氛。吃是中國新年的重要組成部分。臘月初八,又稱臘八節,杭州先民通常用核桃、松子、蓮子、棗、芡實、桂圓、荔枝等做成臘八粥,送給親朋好友,是杭州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寺廟。最初是作為和尚家的用品,稱為“七寶五味粥”。不知從何時起,這碗著名的粥從寺廟流傳到民間,把和尚和習俗混在壹起,逐漸形成了杭州人在臘八上八廟燒香的習俗。除了宗教因素,杭州過年還有壹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此前,杭州有句調侃欠債人的古話,叫做“27歲不著急;28歲,想辦法;29歲,有事;31號不見面,第壹天見。”除夕,杭州人習慣在家裏備幾個招財菜,比如豬腸,往往很順;魚丸、肉丸叫圓球;煮肉,貓頭鷹的頭,剛好有女朋友;春餅包肉絲寓意金包銀;豆牙叫如意菜;花生被稱為長壽水果;黃陵肉,蓮藕,菱角,紅棗壹起煮,那叫濃郁。在杭州話裏,蓮藕的諧音是妳,黃陵肉看起來像元寶。聲音和形狀的增加等於財富。拜年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大年初壹,杭州的先民們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拍壹棒子,俗稱開門,貼出“開門”二字。然後祭拜天地神、家堂、廚司、祖宗神,再按輩分給家人拜年。更有意思的是,親朋好友互相拜訪時需要持名片,古代稱之為“飛片”,上面是拜訪者家中所有男性的名字,按輩分排序,如XXX、XXX、XXX、XXX、XXX等。片尾某處有個註解,老話叫註腳。新年伊始,壹些有文化的家庭或小康富裕的家庭,都要有壹個專門的登記簿,上面寫著“馮”或“劉芳”等字樣,記錄他們的親人或飛圖;筆記本的前四欄是主人為了好運而填寫的。第壹列是住在百歲坊巷的老人。第二個是有錢的爺爺,住在元寶街;第三個是妳的無限大人,住在大學牌樓裏;第四個是傅昭的鄰居,住在五福大廈。雖然是那位遊客瞎編的,但好在杭州確實有陪襯的地名。現在看來,這種拜年方式太迂腐,不合時宜了。只有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和歷史地名,還有壹點點過去拜年的痕跡。以前杭州供人遊玩娛樂的地方,只能用“螺螄殼裏的道場”來形容。杭州人常年工作,只有過年才有閑暇。雖然“錢塘自古繁華”,但在過去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公認的過年“十萬不均”的遊樂場所只有黃成和梅花碑。即使在新年期間,當杭州的朋友和親戚見面時,他們也會問黃成是否去過。妳去過梅花紀念碑嗎?當時,在黃成山的兩側,有寺廟和道觀以及商人的商店,其中茶館是最多的。著名的有方槐大廈、京江大廈、建倉大廈、望江樓、映山居和紫雲軒。仿茶用具精致典雅,陳設雅致,遊廊上掛著五色燈籠,茶館到處賣茶。
龍門古鎮是全國100個民俗文化村之壹,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除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築和名勝古跡,該村還保留著特色鮮明的傳統民俗文化。
慶祝元宵節
每年,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持續五天。古鎮的祠堂、廳堂、古街上掛著各種具有傳統特色的燈籠。在每個大廳的頂部中間,仍然有各個房間和分支的祖先的畫像,也被稱為崇拜阿泰。前面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水果和蛋糕,所有的人都要向他們的祖先燒香和膜拜,以祝福來年的和平和好運。
除了燈籠,還有各種各樣的燈籠:
(1)龍燈。它是龍門傳統而古老的龍燈。和全國各地的龍燈壹樣,象征著龍門人民是龍的傳人。龍門的龍燈有橋龍、水龍、柴箍龍等。最有特色的是橋龍,底部用木板串成,龍身做在木板上,每節長約1.5米,總長50-100節。整個龍身由竹編和各種顏色的彩紙、絲織品構成。龍頭龍尾特別精致,裏面點著蠟燭燈,晚上看起來很迷人。
舞龍有規定的時間:正月十三開始,先去祠堂、寺廟、烈士墓跳舞;正月十五在周邊村莊、古街店鋪串起,正月十六至十八在單位企業、村內各廳舉行。
(2)竹馬。也是龍門的傳統表演形式。壹匹馬分為兩部分:頭和尾。竹子做的,外面包著彩紙。跳竹馬時,把馬頭和馬尾辮放在人的前面,人就像騎在中間的馬。龍門的竹馬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繼承了傳統的戰馬,跳躍時處於戰鬥姿勢。壹般八匹馬組成壹隊,旗幟領路,壹個個披掛上陣,進入下壹個陣。正月十五晚上加演兩匹紅馬,叫“掃馬戲”。舞蹈節目都是三國故事。
(3)舞獅。獅子的頭是竹子做的,獅子的身體是綢緞做的。獅子大小不壹。大獅子是兩個人跳的,壹個給小獅子跳,壹個給繡球跳。大多數跳獅者是年輕人。它需要很高的技術,消耗大量的能源。它以多種方式展示了獅子的形態,為古鎮的元宵節增添了活潑的氣氛。
(4)魁星。也就是說,文曲星,也被稱為文魁,是壹個由竹子和緞子精制而成的神。他手裏拿著毛筆,做了個狀元的樣子,祝讀者努力,奪得狀元。跳魁星試圖跑遍每壹個大廳、店鋪、居民樓,給人們送去祝福。因為它變化很大,又極其活躍,需要有經驗的人來跳舞,它的表演常常讓圍觀者捧腹大笑。
廟會
每年農歷九月初壹是古鎮的傳統廟會。此時恰逢農閑時節,秋高氣爽,是舉辦重大活動的好日子。廟會從8月30日到9月3日持續四天。在過去,村裏的許多祠堂和寺廟日夜表演。人們崇拜菩薩和祖先,舉行宴會,做好事。少數民族的人邀請親戚朋友,傾其所有,熱情款待;來自方圓百利甚至滬杭的商販們紛紛前來參會。古鎮的街道擠滿了人。春江兩岸,第二最。時至今日,形式雖略有不同,但盛況仍勝當年。
解放前,龍門孫氏家族的土地制度不同於其他地方。70%以上的農田屬於各種節日,集體所有。其中,有的是宗族內部的祭祀場,有的是自願結社。俱樂部有100多家,土地數量不等。俱樂部會員資格可以繼承和轉讓。田慧除祠堂和祖田外,由協會成員輪流耕種,年收入全部用於廟會。全體成員必須在8月30日淩晨或9月1日,持紙馬、香燭前往土地廟拜祭土地公菩薩,祈求壹年豐收,四季平安。
除了各種俱樂部,還有當年的俱樂部,三十,五十,六十,七十等。,這也是龍門廟會區別於其他地方的習俗。每年廟會都會有30歲及當年的男性參加。廟會活動最難的就是30歲來上班,比如請最好的戲班修險路等等。活動經費由臨時捐款,富人多捐,窮人少捐,特殊困難可以資助。土改中,各種以社會領域為基礎的俱樂部會自行消失,但同年,它們會越來越流行,會員會擴大到女性。30歲要同年戲,50歲以上要同年捐錢造橋行善。
祭祖
每年祭祖都是全家共同組織的盛大儀式,分為春節和春節兩個節日。春節是由龍門的孫氏大方和四方組織的。中秋節在農歷10月19日,由龍門孫氏的5號房和7號房準備。2、3、6號房基本都搬到其他地方去了,不需要做準備,但是那個時候,戶主必須帶領房間裏的頭面人物去參加祭祖儀式。祭祖儀式在孫氏宗祠舉行,從東、西轅門進入,逐級登高。祠堂分三部分,前面是大廳,五個門面,中間壹個戲臺,前面在院子裏,左右兩邊是房子;中間是正廳,方磚地面,也叫狀元樓,橫梁上掛滿匾額,是孫氏家族決定重要事務的議事大廳;後殿是影堂,上面擺放著孫氏祖先的牌位。祠堂平時是無法進入的。除了祭祖,宗祠大門只有在族內有重大事件時才莊嚴開啟。
祭祖第三天,全家停止勞作,穿戴整齊,如過節。下午,祠堂開演,人們聚集在壹起,開始祭祖儀式。此時,從正門到唐寅中殿的大門洞開,擺著祖宗牌位,前六張八仙桌並列,鋪著紅地毯,中間擺放著上百個菜、水果、糕點,裝飾著鮮花和紙馬。桌前的專用架子上放著全豬全羊,白肉上紮著彩色紅綢。壹對手臂粗的巨型蠟燭紅紅的,呈現出壹派肅穆的景象。
祭祖的主角是族長,伴隨著導演、士紳、有名望的人。司儀是土生土長的秀才或者是學校裏的尖子生,叫司儀生,二十* * *。其他人站在後面。整個祭祀過程分為音樂、祭祀、跪讀祭祀、祈福、轉祀祖先。只見兩個李生拖著長長的聲音喊著:祭祖大典開始,鼓,再鼓,再鼓……三點鐘響!“壹個擊鼓的禮物,壹個擊鼓三次的禮物。兩個儀式學生又喊道:“儀式主持人站直了...舉行儀式的人站得筆直...壹磕頭,二磕頭,三磕頭...壹香,二香,三香!”禮貌的幫宗主點上香。神父跟神父磕頭,像儀式壹樣上香。然後是音樂和祭品。這時,早上樂隊等候,熱烈的梅花鑼鼓聲響起。在音樂中,其余的儀式學生將供品交給各家庭的首領,並放在祭壇上。兩位禮生依次喊:“給壹只幹鷹(全雞)、壹只廟肩(肥豬蹄)、壹只餃子胡子(銀魚胡子)、鮮鱗(全魚)、玉粒(大米)、春茶(茶)、土司(三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