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周日博物館慶祝開館五周年(我去的時候是周六),因此,在我到達之際,湘硯博物館內的工作人員都在忙著布展,本著不打擾別人,不麻煩別人的心理,我在粗略詢問了博物館大致情況後便獨自壹人遊走於湘硯博物館。
從壹階小樓梯來到二樓,清壹色的古風建築加上古色古香的古硯讓我體會到了濃濃的歷史厚重感。
從其中壹個展廳進去,我不由得在門口駐足,眼前是壹方方帶有歷史痕跡的硯臺和硯臺介紹。在漫步了壹圈之後,我對谷山石硯、圭峯石硯、龍牙石硯、齒石硯、鳳凰石硯、黝石硯、砂石硯、菊花石硯這幾類石硯印象深刻,在這其中又數菊花石硯特為特殊,可能是家鄉情懷,菊花石產自瀏陽,而我便是地地道道的瀏陽人,菊花石最早發現於湖南瀏陽永和,據考古學家考證,早在兩億多年前,汪洋大海退去時,在地表低窪的地方積存的海水不斷蒸發,當海水中的硫酸鍶鹽的濃度增加到壹定程度時便形成了晶體,並逐漸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圍,經過多年地質作用,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當地人稱之為“石菊花”。
此次參觀我除了了解了石硯的種類之外我還知道了許多制硯的工藝:1.選料
制作石硯的第壹步是石料初選,需到坑崖的采石現場,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石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就在於硯石,就是我們所說的選料,這個程序比較重要。
開采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為硯材,經過篩選後會分為幾個等級,這個過程首先需要懂得看石,通過眼觀硯石紋路顏色、敲擊硯石傾聽聲音來分辯石材的品質,選擇石材最好在雨天或雨後進行,如果晴天就帶壹把板刷和壹只小水桶,因為用水把石材浸濕才能看清楚硯材的紋理、色彩、水漬和瑕疵。
石材的外觀達到滿意後還要準備壹把小錘子,通過敲擊傾聽聲音,來進壹步辨別石材的優劣,不同品質的松花石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木聲、瓷器聲、銅鐵聲等等,其中以銅聲為最佳,通過敲擊還可以發現石料中間暗藏的裂層瑕疵,表皮脫落後還可以鑒別石料內的色彩以及紋理,從而選到最優秀的石料。
制硯前通常還要進行第二次選料,這時的選擇就帶有更強烈的目地性了,第壹是先有設計創意,然後按照作品題材和需要去選取石材,包括顏色、質地、長寬和厚薄程度來進行切割,讓石材為作品服務。第二如果是壹塊完美無瑕的板型硯材,為了不破壞石材的天然造型,設計者就要因材施藝,可以根據石材的厚薄、形狀和顏色變化以及紋理的走向來雕琢出適合的造型,盡量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保持它的自然風韻。
2.下料
下料工具主要就是型號不同的切割機,分別用來切割大小不同的石材。
根據設計要求,把各種形狀大小不壹的石材用型號不同的電動切割機切開,並去掉石材表面的腐蝕層,這個過程會產生壹些噪音和灰塵,切割工人需要用自制的滴水壺來抑制灰塵,同時要帶上防塵口罩,石材厚度超過切割機鋸齒的要從兩面切割,然後把裂縫處上下兩面分別墊上木塊,用錘子敲擊幾下,石材便會斷下。需要註意的是,松花石材雖然非常堅硬,但也很脆,所以不論敲擊還是搬運的過程中都要非常註意,掉在相對堅硬的地上就會斷裂,另外切割時還要考慮到石盡其材,有時候切割下的邊角料經過加工和創意,也能制作出小型的精美松花石硯。
3.設計
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形硯式以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壹體,從而將石硯集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於壹身。
首先在已經切割好的石料上仔細觀察,然後在石料上用鉛筆畫出圖樣,再用毛筆蘸上防水墨汁描好圖案,畫圖時要註意線條清晰完整,以便隨後的打磨雕刻過程中能夠看得清楚,這是相對簡單的石硯。
設計復雜的石硯,圖案在心中構思很久,還要經過反復修改,才能最終在石料上畫出圖樣,既可根據石材來設計圖案,也可依照設計來尋找適合的石材。
4.粗雕
粗雕工具主要是電磨機,帶有各種不同型號的磨頭,有圓、扁、尖等不同形狀,還有壹種叫做吊磨的電磨機,它是磨石雕刻中最常用的工具,同時這種吊磨機還能雕玉等。它的主要作用是雕刻細微處,精確度非常高,吊在工作臺的上方,腳踏式開關操作簡單,使用非常方便。
粗雕過後還有壹個程序叫規方,就是將少量金剛砂倒在案板上,再把已經有大體形狀的石硯放在金剛砂上打磨邊緣處,上下兩個面和四周都要細細打磨,然後進入精雕,這是石硯制作最重要的壹個步驟。
5.精雕
精雕所用的工具有鏟刀、平刀、尖刀等,形狀基本相同,只是刀頭大小有別,分別用於密度不同的圖案處。
雕硯先是從掏堂開始,硯堂的深淺要根據所設計的圖案來決定,硯堂的形態分為兩種,壹種是規矩形,指的是方圓規正,邊沿整齊壹致;壹種是隨意形,是指按創作意圖隨形就勢,硯堂要求平滑細膩,邊緣不留死角,用硯堂的形來表現主題或是用邊款對主題意境作以輔助。
精雕手法分為淺雕、深雕還有透雕。
淺雕也叫淺浮雕,以裝飾性為主,題材多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表現手法以線為主,用線去表現體積、透視,用線去表現節奏和韻律。
深雕也稱高浮雕,就是把圖案刻深,壹般深刻到表現出物體的三分之壹或壹半左右,它可以充分地表現出壹個物體形體的轉折關系,更立體地表達物體的形象和設計者的創作意圖。
透雕在古代石硯中很少運用,現代制硯人將玉雕、木雕等圓雕藝術的表現手段借用過來,推陳出新,追求壹種玲瓏剔透工久圖繁的藝術效果,所有的精雕手法運刀方式都大同小異,重要的是熟能生巧和獨特的藝術感覺。
6.磨光
每壹件硯雕作品中,在點、線、面和形體的構成中,都存在著剛柔之分,有的地方圓滑柔潤,有的地方棱角分明,因此在打磨過程中,壹定要區別對待,經過反復多次的由粗到細的打磨工序之後,平坦和圓潤的部位光亮如鏡,而棱角分明的地方是不需要打磨的,壹定要保留硯雕藝術特有的自然粗獷風格。
打磨的磨石壹般分為80目、100目、200目三種,砂紙則分為240目、600目和800目至1000目幾種,磨石和砂紙的作用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讓石材表面光滑細膩,除了刻意保留的粗糙原始的圖案不必打磨以外,壹些邊緣和硯堂部位都是需要反復打磨的,磨石和紗紙壹樣,目數越大顆粒越細,打磨後的光潔度越好。磨石主要是用來打磨硯石的邊緣和圖案相對簡單的石硯。
根據設計需要選擇目數適當的磨石,掌握好力度。打磨過程中要隨時用清水沖刷以確定是否合適,覺得可以之後再用砂紙來精確打磨拋光即可。
? 7.配匣
硯匣具有美的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松花石硯的包裝有別於其它傳統硯,因為它曾經是宮廷禦硯,身份高貴,所以當時很少用木制硯匣,現在留存下來的松花石硯壹般以石匣居多,其次為銅匣、鐵匣,還有錦緞匣,均十分精美,松花石材本身色彩豐富,利用石材中的色彩變化來浮雕壹些花紋圖案制成的石匣,更能烘托主題,增強作品的觀賞性,提高作品的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此次參觀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了中國古文明的強大和老祖先的聰明才智,希望同學們也能多多了解中國歷史
,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