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記得小時候家裏有壹個電唱機。當時裏面放了壹個大圓唱片,會轉,然後會唱歌。
我想問壹下,那種電唱機是什麽時候在中國流行起來的,什麽時候停止的?
我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分析:
19的90年代,留聲機在歐美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唱片很快傳入中國。1897年,位於南京路的英國商人牟德利洋行首次將蠟筒留聲機和圓柱形蠟筒唱片引入上海。這種能保留聲音的機器,上海人叫留聲機,能自己唱歌的碟片叫唱片。因為最早引入逐利,很長壹段時間內,記錄被統稱為“逐利記錄”,就像當時上海灘上報紙被統稱為“申報紙”壹樣。
當時進口的唱片大多是外國音樂,普通人很難理解,所以外國商人盡量迎合中國普通人的喜好。20世紀初,法國人勒·盛邦在上海擺攤,有償播放《洋人的笑聲》唱片。他的口號是:“花十便士就可以聽壹個外國人的笑聲,讓妳開懷大笑。凡聽而不笑者,壹無所獲。”這張時長2分32秒,由各種笑聲組成的唱片在當時非常流行,銷量也非常好,在很多人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人們仍將這首《洋人的笑聲》視為傳入中國的第壹代唱片。
“雞狗之爭”
之後,外商開始在上海制作唱片。他們通常在中國錄制唱片,然後送到國外,制作唱片,運回中國銷售。例如,1904年,勝利唱片公司制作了京劇藝術家孫菊仙的《捉放曹》等唱片,這壹直被視為中國唱片工業開始的標誌。
最早在中國設廠生產和銷售唱片的公司是百代和英國留聲機公司。1908年,百代在上海楊橋(現* * *南路)附近租了壹套房子,成立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由樂邦盛經營,其唱片商標是壹只宣告黎明的公雞。幾年後,樂邦因其成功的管理而發了財。百代在上海徐家匯徐家匯路1915號(現衡山路)買地,成立唱片制造公司,開始了中國的唱片制造業。英國留聲機公司成立於1898。第二年,公司老板以100買下了弗朗西斯·巴拉德畫的《聽留聲機的小狗》及其版權。因此,這幅畫被稱為“HisMaster'sVoice”(主人的聲音,縮寫為“HMV”),因此,該公司今後將被稱為HMV公司。幾乎與百代同時,HMV開始在中國錄制和生產唱片,與百代在唱片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由於兩家公司的唱片商標分別是“雞鳴”和“狗聽喇叭”,這場商業競爭被新聞界戲稱為“雞與狗之戰”。
大中華、新月和長城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上海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唱片的銷售也進入了黃金時代。報紙雜誌上幾乎每天都有各種唱片公司的廣告。除了百代和HMV,高亭、北開、格林、寶塔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唱片公司紛紛在上海設廠開店,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留聲機唱片廠也從這壹時期萌芽。
1917年,孫中山邀請日本鏗威在滬設唱片廠,中日合資大中華劉勝唱片公司在虹口大連路設廠,商標為“雙鸚鵡”。《大中華》制作的唱片用不同顏色的芯紙來區分唱片的種類:紅色是京劇,綠色是宋,藍色是地方戲。1924年還為孫中山先生制作了多份演講記錄,是“大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壹頁。1927年,“大中華”收回日資,成為中國第壹家真正的中文唱片廠。
新月留聲機唱片公司是當時上海另壹家頗具影響力的國內唱片公司,“中國資本,中國制造”是其口號。
“新月”成立於1930。其成員多為廣東人。除了錄制了大量的粵語音樂,也為中國早期的電影音樂做出了貢獻。1930年問世的中國第壹部配音有聲電影《野草與花兒》中使用的唱片是新月錄制的。這張由孫瑜作詞,、阮演唱的唱片,是中國電影歌曲的開山之作,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珍貴記錄。
《新月》以錄制電影音樂為榮,《長城》以錄制中國京劇為榮。1931年6月,上海杜杜氏宗祠落成,全國各地著名京劇唱將齊聚上海。其中,由梅蘭芳、程、荀慧生、尚小雲聯袂演出的《五花洞》是杜氏宗祠最精彩的節目。會後,長城唱片公司靈機壹動,由上海著名劇評人、梅花亭主人鄭子寶出面,請了四位名家補了壹張《五花洞》的唱片。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3211當晚成功錄制了四位知名藝人合拍的《五花洞》。長期以來,長城唱片公司壹直以這部電影為榮,大打廣告。它的口號是:“史無前例的傑作”。的確,京劇史上的四大宗師雖然多次同臺演出,但他們只有壹份真心合作保留的聲樂素材。它記錄了四位著名藝術家巔峰時期的唱腔,非常珍貴。
領先或“EMI”
雖然競爭激烈,但牢牢占據唱片業龍頭地位的是百代。20世紀30年代,百代的口號是:“當代名曲皆屬百代,影壇英雄皆屬壹家”,充分展現了百代當年的霸氣,百代驕傲地做到了。當時百代出版的唱片種類最多,曲藝、戲曲、器樂、歌曲,其中國語流行歌曲最受歡迎,被人津津樂道。整個30年代,百代占據了流行音樂唱片70%以上的市場份額,擁有最優秀的創作和編曲人才,並聘請了高水平的白俄羅斯樂隊伴奏。
當時百代的場景非常廣。著名的歌手有自己的錄音室,作曲家有自己的辦公室,都配有鋼琴。流行樂壇最著名的歌手,如周璇、白虹、姚莉、李香蘭,都屬於百代。和阮等能頂半邊天的電影明星也為百代發聲。打開當時的報紙,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百代的大廣告,上海的壹些電臺也在壹直播放百代的唱片。百代真的是當時唱片業的老大哥。
成為明星
唱片業的蓬勃發展造就了很多明星,拓寬了他們的職業發展。早期的流行歌曲大多來自歌舞團的演出,如《毛毛的雨》、《桃花江》、《窮秋香》。流行的歌舞演員,如、王、,自然成為第壹代唱片明星。他們“唱得好,演得好”,後來涉足電影界,成為電影界的紅星。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壹些重要歌手,如白虹、龔和白光,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成名的。
與此同時,壹些影視明星雖然唱功造詣不盡如人意,但也憑借著不俗的口碑和號召力,成為各唱片公司追逐的對象。壹批電影明星如、阮、徐來、陳、李麗華、、趙丹、梅等都曾灌錄唱片,並各有自己的“上榜歌曲”,如的《馬路之歌》、趙丹的《馬路之歌》
此外,壹些正統的聲樂家被選來演唱當時壹些電影中的插曲,如郎的《家之歌》和盛嘉倫的《子夜之歌》,促進了流行歌曲的“文學性”,使這些學院派出身的音樂人成為“唱片明星”。
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唱片的影響力日益廣泛,在各級聽眾中找到了知音。當時白俄羅斯在joffre大道(現淮海路)開的唱片店,因為場地寬敞,片源豐富,是音樂愛好者經常光顧的聖地。
令人愉快的場景
在老電影和老照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令人愉悅的場景:壹對夫婦依偎著壹雙兒女,全家人正愉快地聽著從哥倫比亞鉆石唱機或鮑方公司的花殼手搖唱機傳來的美妙音樂。雖然,每放壹張唱片,都要搖搖手柄上發條,然後換針。壹張每分鐘78轉的唱片,每次最多放兩三分鐘就要停下來翻個身。盡管有這些麻煩,上海人總是喜歡趕時髦,有工作人員以上的家庭都會咬咬牙買壹個,細心伺候。在家裏絕對是超級珍貴的物品,不允許孩子隨便碰。其實上述的電唱機還是普通的,高端豪華的電唱機只能出現在有錢人的客廳裏,往往是電唱機和收音機的組合。它們體積龐大,造型錯落有致,華麗非凡,當然價格也很驚人。
盡管唱片不是公共產品,但它對公眾的影響不可低估。壹個唱機聽的不僅僅是壹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同學都可能受益。從現在的壹些懷舊文章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這樣的情節:壹群年輕人是如何偷偷聚集在同學或朋友的小房間裏,聽著那個神奇的盒子裏傳來的美妙音樂。* * *神秘的壹幕往往會在年輕人的腦海中刻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於幾十年後,他們總會想起那間小屋,那巨大的喇叭,還有唱片上唱針沙沙的聲音。
以下是電唱機衰落的歷史:
fr China/forum new/view thread . PHP?tid=2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