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間傳統婚禮禮儀習俗,基於封建禮教習俗,多為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以說相當庸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以昏(婚)為基,重於喪祭,專事征朝,射鄉。這個禮物也壹般。.....目瞪口呆者(結婚)也是禮之根本。”可見儒家對婚俗的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豐富多彩、儀式繁多的婚俗文化。徽州的傳統婚俗,大體上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壹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徽州地區存在著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雇傭婚姻、轉介婚姻、童婚婚姻、災荒婚姻、貴族婚姻和權勢婚姻。其中訂婚婚姻尤為盛行,彩禮和金錢缺壹不可,其遺風至今仍可在徽州看到。
訂婚婚姻在惠州歷史悠久。光緒《徽州府誌》記載:“在婚姻中,檳榔是常用的聘禮,而且越多越貴...其訂婚儀式及嫁妝,稱為家財萬貫。”在過去,檳榔在中藥店有賣。在訂婚儀式中,它是象征性的,而真正的訂婚儀式傳統主要是關於金錢和食物。《正史》說彩禮“關乎家財”,但實際上彩禮的數量也相當可觀。
徽州的傳統婚禮禮儀非常復雜,從最開始的媒妁之言,到最後的三朝回門習俗,其間經歷了吉祥、定禮、報日、大禮等各種婚前儀式,以及鋪屋、迎親、拜堂、延壽等隆重的婚禮儀式。
徽州復雜的民間婚俗是由封建婚禮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載,當時應遵循的結婚程序是“接新娘”(媒人提親)、“問姓名”、“納己”(男方布吉,女方正式承認婚姻)、“領證”(儀式結束)、“邀婚期”、“迎新娘”(迎娶新娘)。這六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也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兩千多年後,六禮雖有變異,但依舊如故,至今仍能在世界各地的婚禮儀式中看到它們的影子。
徽州的傳統婚禮習俗壹般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求婚
徽州傳統婚姻之初,第壹件事就是求婚。壹般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講和。求婚是六禮中“受禮”的壹個變種。《李逸世婚禮》中記載:“賜婚禮,收鵝。”也就是說,秦漢以前,求婚壹般都是養活鵝作為禮物。這是取其適合陰陽交流的意思。秦漢以後,餅羊、金合歡、嘉禾、膠漆等物作為禮物。後來,有30多種禮物,壹般象征著夫婦的堅定和和諧。在徽州傳統婚禮上,大部分的結婚禮物都是用活雞或布料做成的。這種雞被民間稱為“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求婚中,媒人受男方家庭委托,用金口玉言與女方家庭溝通。因為徽州以前的媒人多為女性,所以徽州習慣稱之為媒人。
媒人在中國自古就有,《詩經》中有壹句詩“我被搶了時間,兒子卻沒有好媒人”。徽州傳統婚禮儀式中的媒人壹般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種。職業媒人以媒人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說話,說假話,撒謊,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家庭的缺點,往往導致壹些不正常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往往給人壹種“欺神弄鬼,為他人謀財”的醜惡形象。
(2)禮物
婚前最隆重、最重要的儀式是婚禮前夕的“大禮”。在傳統的訂婚婚姻中,雙方家庭共同商定的彩禮、嫁妝和嫁妝都要在這壹天履行。這壹天,男方家把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彩禮用食盒、箱子、蘆葦裝滿,貼上紅柏樹,或摘或扛,男方的姑姑、姐妹們浩浩蕩蕩送到女方家。壹個男人在“禮物”裏送整頭豬、整只羊是常有的事,所以民歌裏有“送禮物給豬”的歌詞。蛋糕類食物也是必備。準備“大餅”是惠州的習俗。大餅有十幾種,根據各家的條件和奢侈程度,從壹種到幾種都有。不過,十種蛋糕都準備好也不少見。此外,還有必備的烤豬肉、雞肉、鵝肉、鴨肉、魚肉、蒸糕等。
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禮,馬上把嫁妝原件送給男方。徽州傳統婚俗中的嫁妝主要是生活用品,如衣服、被子、枕頭、席子、窗簾等,還有衣櫃、梳妝臺、皮箱、八仙桌等家具。現在嫁妝裏除了主要的床上用品,還經常會有縫紉機、冰箱、電視、電飯煲。
壹般在結婚典禮的前壹天,節日氣氛非常濃厚。那些送禮物的阿姨姐姐們,壹般都是盛裝打扮,上下打扮,抹粉抹油,遊街示眾。徽州風俗,送禮的隊伍選擇擁擠的道路,沿途互相訴說喜事。
“送大禮”的習俗與傳統“六禮”中的“受禮”接近。《儀禮》說:“征,成功,使使者交錢成婚。”換句話說,彩禮和嫁妝是在女方可以結婚之前支付的。在古代,征也是很重要的壹部分,用的彩禮也是世代不同的。秦以前常用貴玄薰、絲綁、皮綁。漢代使用金和銀。此後,風俗越來越盛行,禮物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歷代有識之士大多視之為弊端,想杜絕之,但這種風氣古往今來壹直盛行。“六禮”中,“征征”在“邀日”“報日”之前,利俗在報日之後。他們在時間上有些不同。“大禮”過後,馬上結婚顯得特別熱鬧,這大概也是這種習俗至今仍在徽州流行的壹個原因。
(3)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接吻是“六禮”的結束,也是“六禮”的結論。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者古代人所說的結婚儀式,都是以接新娘的儀式為標誌的。
在古代,婚禮儀式壹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迎賓、回門三個環節,歷時三天。第壹天鋪或者暖屋,第二天迎客,第三天回門。惠州的風俗不壹樣。婚禮基本上就是指迎娶新娘和耽誤新娘。至於迎親(即接新娘),主要包括鋪房子、坐轎子迎親、撒鹽飯、過火堆、踩凹柱等幾個主要習俗。
1.蒲芳
鋪路蓋房是壹種延續至今的古老習俗。女人給丈夫送嫁妝時,小姨子要幫忙裝飾新房,這是壹種習俗。按照惠州的習俗,鋪房間要註意兩點。壹、註意床、櫃、梳妝臺的朝向和風水。最重要的是衣櫃鏡子不能對著床。在徽州習俗中,鏡子是照妖鏡的代名詞,但照妖鏡放在床上顯然是不吉利的。第二,買房的人要有“美好的生活”。人們認為美好生活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不孕不育的婦女是不允許參與店鋪的,多子多福的自然是店鋪的主要參與者。
過夜
新娘婚禮的前壹天,氏族的妯娌(必須選擇所謂的幸運兒)要盛裝打扮,為新娘打扮。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壹夜,民俗也叫“花夜”,是新娘婚禮前非常隆重的儀式。
在進行這壹儀式時,新娘往往伴隨著哭泣和歌唱。這時候新娘正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壹般都很情緒化。但按照舊俗,新娘插花後要坐在亭子裏哭著唱,直到天亮,這叫“五點守夜”。花之夜,新娘傷心地哭泣,徹夜未眠,呈現出壹種“喜憂參半”的傳統婚禮氛圍。
用轎子迎接新年
徽州傳統上用轎子來慶祝婚禮。上世紀50年代,有壹家出租轎子的轎子店。多擡二、四、八柄大轎子,繡“鳳牡丹”、“富貴花鴛鴦”,飾“四色燈籠”,蓋“大紅綢”,故稱“轎子”。
接新娘時,媒人帶路,新娘引轎子,壹路鼓樂。到了姑娘家後,姑娘的姐姐們不肯出門,新郎趕緊送“麗麗”。通過姐妹們之後,新娘可以被帶出去。新娘哭著不肯走,男人們軟硬兼施,把她哄出閨房,上了轎子。新郎要給轎夫“好處”才能上轎子。幾經“掙紮”,新郎往往已經筋疲力盡。
4.撒鹽米飯
接新娘的時候,舊時徽州有些地方有撒鹽撒米的習慣。事先把壹些鹽、米、黑芝麻等東西裝在容器裏,就是在接新娘的路上沿路撒,叫做祭祀橋神;沿路撒的是祭拜路神,是徽州傳統婚俗中撒鹽撒米的習俗。
撒鹽飯的習俗其實是中國傳統婚俗中“撒玉米豆”習慣的壹種變異。“鋪玉米豆”出現於西漢,盛行於宋代北方。其傳統說法是“除三邪”,即驅鬼辟邪,與徽州民間“撒鹽飯”並無太大區別。只是“薩谷豆”多為北方遺物,南方不常見,而在徽州,可見徽州習俗的起源很久遠。
5.捂頭,踩凹柱,過旺火
當新娘到家時,所有的親戚都在鼓聲中幫助新娘下轎。這是新郎拿著扇子互相扇風。如果男方家的大姑呈八字形,就必須用蓋子(竹制容器)、篩子等東西遮擋,不能直接見新娘。民間認為新娘的吉兇是頭,殺氣很強。新郎用扇子扇,意為“減弱她的殺氣”,人避而不見,意為“避她的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柱(編者編輯的容器)擋住新娘後腦勺。這種習俗在徽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也有體現:“我(新娘)踏上轎子門遮頭,我謝妳什麽貢獻。”看來新娘是挺怕這個“罩子”的。按照民間的說法,嫁出去的女人都要孝順,就算上了轎子去了男方家,也要壹步壹步回頭,而新郎的凹柱就是以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而出名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讓新娘專心嫁到男方家,不要總想著自己的家庭。
除了遮頭的習俗,還有踩籬笆的習慣。新娘下了轎子,男方家就趕緊在新娘腳邊鋪壹個凹形的柵欄,讓新娘踩上去。“腳踏凹籬隨巢轉(凹)”的民間說法很有名。這是為了讓新娘過門後,在男方家的“窩”裏專心做牛做馬。
跨過凹柱進屋時,習慣上是讓新娘跨火。即使沒有專門的火盆,有的老人也會抓壹把草在門口燒,讓新娘過去。這種習俗在北方被稱為“走火”。有的地方是轉碳火,這是比較悠久的民俗。他有兩個意圖。壹是取“王”字。新娘跨過旺火的把手後,將來要把“旺火”帶到婆家。另壹種是用“忌”字,主要是忌邪拜。民間認為“惡”有兩個來源。壹個是他們結婚的時候,觀眾如雲,其中難免有壹些家裏有喪事生病的人。民間認為自己有邪神崇拜,徽州則稱這些人為“嫉妒”;另壹個惡源來自新娘本身,女人的身體是“臟”的,這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觀念。
所以徽州的過火習俗,雖然取“旺火”之意,但主要是為了辟邪。火盆裏燒的芊芊草、絲草、挑牌等東西,都是中國傳統的辟邪之物。尤其是“王草”,被徽州民間稱為“膏藥”,是徽州傳統“祛暑”的特效藥。它是人們在出生和婚姻儀式以及對山的崇拜中用來辟邪的保護藥。
6.手持蠟燭
“捧燭”是徽州傳統婚禮中不可避免的習俗。接了新娘之後,新娘進洞房之前,男孩先拿著蠟燭放在洞房裏。這種風俗在徽州最為講究,民歌中也唱道:“舉著蠟燭,舉到新娘房裏(意為盡頭,或最裏面的意思)。”
按照習慣做法,應該首選壹個男孩(壹般家裏兄弟比較多),新娘隨迎親隊伍被接走(此時蠟燭已經拿好了),蠟燭被退回或者直接拿在洞房裏擺放。這是為孩子服務,這是庸俗的。以兄弟多的男生為引子,為新娘美女點香,會吸引兒孫。
7.婚禮和鼓樂
在徽州的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壹般都充滿了鼓樂,光緒《徽州府誌》中記載的“迎新娘鼓樂”就是。蘇東坡曾說:徽州“鐘鼓不分悲喜”。看來,徽州的傳統婚禮儀式在宋代之前就存在了。
徽州的婚禮鼓樂叫“鑼鼓櫃”,以鑼、鈸、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在婚禮隊伍中來回演奏,渲染了節日的氣氛。《光緒徽州誌》說,徽州的民間婚禮是“鼓樂打日”,民間也稱之為“壹日鼓”。但是有的有錢人婚禮上居然打起了音樂,居然是“二日鼓”和“三日鼓”。舊時徽州有專門的鼓樂店,有專業的鼓樂師。男人結婚的時候,只要花錢就能雇到專門的鼓樂隊,所以舊時婚禮邀請鼓樂隊加入是常事。
(4)被扣留的新娘
新娘到家,先拜堂,拜天地之祖,拜父母高堂,依次給男家長輩敬茶。這叫“喝新娘茶”;而長輩們也要回寫“李”包,祝新婚夫婦好運。儀式結束後,將是壹個大宴會“和新娘的酒”。新娘不出現在惠州的老式婚宴上。壹般她都是壹個人空著肚子坐在閨房裏,不能擡頭,不能笑,不能輕松行走,壹個人聽著正廳傳來歡鬧狂歡的聲音。這時候新娘壹般都會很擔心,因為她知道,那些瘋狂的酒鬼會在酒席結束後沖進新房“搗亂”她。這是徽州婚禮中最狂歡的場景之壹——遲來的新娘。
被耽誤的新娘習慣說打擾新房。“滯”是徽州方言,意思是戲弄,被耽誤的新娘是在戲弄新娘。
事實上,當新娘還在參加教堂的時候,新娘的延遲就已經開始了。如果新娘跪得慢壹點,有人會踢新娘的後腳,讓她摔倒在地。還是壹陣起哄,人們把新娘堆在底下。以前,和媳婦壹起來的阿姨、姐姐等人,總會提前做壹些準備,比如在堂前鋪上草席,這樣新娘掉下來就不會滿身灰塵。然而,男嘉賓總是試圖讓新娘看起來很尷尬。
婚宴結束後,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房。第壹,要“吃新娘茶,抽新娘煙”。按照規矩,新娘要壹盞壹盞的點上茶。這時,人們往往讓沸騰的茶倒滿,故意讓新娘去燒。並故意吹滅了新娘點燃的火,讓新娘不知所措;後來讓新娘走在幾寸寬的長木凳上,這叫“過天橋”板凳兩端容易傾斜,中間只有壹掌寬,讓人在上面走得不穩,還有壹些搗亂的人故意提前把板凳腳弄斷,讓新娘從板凳上摔下來。至於要求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說猥褻的話,那是常有的事。越往下,順序越亂。有的偷偷用松針等帶刺的東西捅新娘脖子後面,或者往新娘臉上噴辣椒水,左右推搡。小姑和家人壹起來的小姑盡全力勸她支持她,但無濟於事。新娘也勉強笑了笑,但汗水和淚水順著她的臉流了下來。新娘身上的這壹招,往往會拖到深夜。這種習俗對新婚新娘來說幾乎是殘酷的。
古代鬧新房在漢代很流行。因為逗新娘是新房鬧的主要方式,這個習慣也叫“逗新娘”、“撒嬌”。《常艷》中所寫的當時的人們指出:“今天的婚禮上,打棍子是為了揶揄總督,酒禮是為了貪戀享樂。當眾宣淫,親屬間揭淫。這只不過是汙穢和粗俗。“說明當時新房很放縱,人們的行為違背了‘倫理’,汙染了視聽。所以作者斥之為“汙穢庸俗,生淫久奸。“《漢書》也說:“新婚之夜,我偷聽了新娘的說話,停在窗前,以為好玩。“這是‘聽房’的傳統習慣,也是新房。惠州以上兩者皆有,且頗具“汙風俗俗,生淫久奸”的特色。但是,人們並不認為這是不道德的,幾代人都在互相攻擊。即使在今天的徽州,也隱約可見這種婚俗的遺風。
(5)三代“回門”
婚禮後的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為家人服務,並歡迎白天來訪的親戚和鄰居。第三天,她會安排壹些禮物,壹大早就和新郎回娘家,也就是徽州習慣所說的“三朝歸家”。這是徽州傳統婚俗中非常獨特的禮儀。如果說求婚、送祝福、定交易、報日報社、送大禮是婚禮前的儀式,迎親、拖新娘是婚禮儀式,那麽三朝歸來就是婚禮儀式。
三朝惠門與古代“打夫”習俗密切相關。《昔陽雜婦》壹書在描述南北朝“打夫”習俗時曾說:“夫拜亭(婦女居住的房子)之日,婆家婦女聚在壹起,各以壹棒打夫為樂,至最大限度。”
現代廣東文學中也有“打老公”的描寫。按照廣東的舊習俗,丈夫回家,嶽家待他是“等新女婿”,但他入座,嶽家姐妹就聚在壹起陪他玩,或以問題為難新郎,或強迫他對家裏的壹切俯首帖耳。
徽州的惠門,又稱“遲來的新郎”,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打老公”、“打老公”的習慣相似。按照徽州的習俗,壹對夫婦到了嶽家,第壹件事就是拜見嶽父母,然後逐壹拜見家中所有的親戚。拜訪宗族中的姐妹時,往往會開始“滯後新郎”。按照傳統習俗,新郎去嶽家祖上,嶽家宅四神。這時候方便姐妹們在壹邊噓噓,或者讓新郎拜幾下,不讓他起來;或者讓新浪頻繁下跪,不讓斷斷續續;有些好心人會把新郎拖到雞舍或者豬圈,說是要新郎拜雞舍或者豬圈的神,其實是在戲弄新郎。如果新郎不服從,姐妹們就會強行“執法”,使得新郎不得不服從。
祭拜後,嶽家設宴招待丈夫。席間,張越和宗族中的長輩讓新郎解決壹些配對和問題,說是考驗新郎的才華,其實是讓新郎左右為難;而那些好姐妹,這時候就抄了“拖新娘”的做法來逗新郎,弄得新郎心慌。
雖然“延遲新郎”在程度上不如“延遲新娘”,但嶽氏姐妹的矛頭總是對準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方家被戲弄的壹種“報復”。
三朝回門是徽州傳統婚姻的習俗,所以禮儀相當講究。回門時,第壹份禮物是雞,民間稱之為“帶路雞”。這是必要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禮物,如魚、肉、鵝、海鮮、山珍海味、糕點等。,都是妳的。對於這些禮物,男方家壹般會多準備壹份,比如兩塊肉,兩塊。女方家收到禮金後,按照慣例回男方家要壹塊。其他的,比如大橘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大橘子,那就必須換成橘子。大橘子代表“好運”,新娘家收到禮物後。並還給那人的橘(姬)。
除了那些遠嫁的,城裏和郊區都有結婚的。在三朝,嶽家通常邀請他們的丈夫、新娘和嫂子吃頓飯,然後在當天回家。
回門房的旅途中,有婆婆蒸的紅發餅、紅斂餅,“帶路”功不可沒。惠州也有婚後壹月回鄉的習俗。作為回報,婆婆蒸了壹個大籠餅(壹種糯米甜餅),婆婆蒸了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