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歷了哪些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歷了哪些階段?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火器、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末期的漫長歷史過程。

以金屬武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壹次軍事革命,推動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從奴隸制社會到早期封建社會,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壹直處於世界前列。

在古代,隨著戰爭和戰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戰爭等軍事問題,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當時由於人類社會還處於蒙昧狀態,人們起初往往把戰爭的發生和勝利的原因歸結為“天意”和“天意”。

中國古代黃帝、顏地、蚩尤部落之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傳說的“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妖,都反映了這樣的情況。

隨著私有財產和階級的出現,特別是進入奴隸社會以後,戰爭逐漸成為民族、國家、階級和政治集團之間鬥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應運而生,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思維能力也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和提高的認知能力相結合,使人們對戰爭和國防問題的認識接近客觀實際,壹些軍事概念和範疇開始出現,標誌著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春秋以前,我國出現了專門的軍事文獻《軍政》《兵書》,壹些軍事思想也載於《尚書》《周易》《詩經》等古籍中。

從這些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對軍隊建設、作戰等問題的壹些規律性認識。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劇變,爭霸、吞並、統壹的戰爭頻繁而激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冶金技術的進步和第壹次軍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作戰手段日益增多,新的軍兵種相繼出現。豐富的軍事實踐和學術思想上的百家爭鳴有力地推動了軍事思想的發展,使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在儒、道、法、墨等百家爭鳴的經典著作中,不僅有許多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而且湧現出了孫武、吳起、孫臏等壹批軍事學家,產生了《孫子》、《伍茲》、《司馬法》、《孫臏兵法》、《魏遼子》、《劉濤》等壹大批軍事著作。

孫武是我國先秦時期軍事理論家的傑出代表。他的著作《孫子》代表了世界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兵學聖書”。

以孫子為代表的先秦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是國家大事,主張“慎戰”;指出戰爭具有“正義”和“非正義”的性質,肯定正義的戰爭;

認為“道”、“德”、“仁”等因素對戰爭影響很大;明確提出戰爭“必取於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主張通過綜合比較對立雙方各種要素的優劣來預測戰爭的勝負;提出戰爭的指導思想,即不戰而屈人之兵;

總結出作戰指導原則,如知己知彼,因形用權,以多攻少,避實擊虛,造成人而不造成人。本文對奇點、直進、強弱、攻防、主客體、進退、虛實、出數、分合等軍事範疇及其關系進行了概括和辯證的闡釋。提倡農戰結合,富強兵,居安思危;

強調教戒第壹,制定嚴格的法度,軍權高度集中於最高統治者。這些思想系統總結了春秋戰國及以前的戰爭經驗,深刻揭示了壹系列普遍的軍事規律,闡述了許多控制戰爭、克敵制勝的基本原則和法則,對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2000多年間,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軍事技術進步和軍事實踐進壹步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前進,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註重實用。

漢代的《淮南子》?明代的《兵略》、《黃石公略》、《西晉謀略》、《唐太宗與李之問》、《宋代武學通論》、《海圖編》、《姬曉新書》、《練兵實錄》、《武備誌》等都是這壹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軍事書籍。

《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以及《將軍典》、《讀史筆記》等著作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價值的軍事思想。

秦國統壹六國時,遠友進擊,各滅各的;東漢統壹戰爭中的西攻東攻,由近及遠,被逐壹擊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廣泛結盟;隋末,李淵統壹全國,乘勢入關,危在旦夕,提高威望;

成吉思汗、蒙哥、拖雷在蒙元初期的長途迂回之路,謊稱南宋滅金;明初朱升的“築墻高,積糧廣,稱王慢”;清初努爾哈赤“我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會壹路走好”的方略,使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得到了壹定程度的發展。

宋朝統治者提出並實施的軍權是高度集中的,軍事行政權和軍事指揮權相互制約,集中於皇帝的統軍思想;明代戚繼光提出的壹套較為完整的軍事訓練原則和方法,為中國古代治軍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秦代萬裏長城建設中的“以危治堵”思想:漢代實行軍事駐防、固邊措施;隋朝至唐初,全國分為若幹軍事戰略區域,采取的兵力部署原則是強幹弱支,中間控制外族,維持中外關系。

明代提出的守海洋、攻近海、固海岸、守重鎮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禦和攻城爭援、壹次殺二克的戰術;

龔偉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觀點是快速而持久的。火器出現後,到了明代,有人提出火器聯機,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思想,進壹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指導思想。

  • 上一篇:請說出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
  • 下一篇:江永女書屬於傳統文化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