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裝與地理的關系
服裝的原材料來自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絲綢的生產基地,人們穿的各種絲綢都來自蠶。新疆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最重要的長絨棉產區。人們喜愛的毛衣和皮衣主要是用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制成的。其次,服裝風格與地域特色密切相關。由於氣溫不同,東北的鄂倫春族、達汗爾、鄂溫克族等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地區的民族差異很大。眾所周知,在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上,藏族人常常光著膀子穿“不對稱”的長袍,即只穿壹只袖子的皮袍,以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又如,在炎熱幹燥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寬松的長袍。第三,服裝變化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有根據季節變化換上單衣、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普遍想買幾套適合季節的衣服,比如夏天的男士短袖、襯衫、t恤、女士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冬天的滑雪衫、皮夾克、毛衣等。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卻形成了另壹種“人壹年四季都穿衣服”的文化景觀。
2.飲食結構與地理的關系
因為中國南方水熱結合比北方好,南方主要從事水田作業,生產水稻,北方主要從事旱地作業,生產小麥,形成“南稻北種”的格局,所以人們的飲食結構差異很大。中國著名的“八大菜譜”的烹飪技藝各有神通,壹直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中國地處暖溫帶,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全年氣溫較高。過去冬季少量蔬菜難以滿足,供不應求。為了避免蔬菜的浪費,人們用鹽腌制,日後享用,形成了北方的鹹味,而南方夏季多雨炎熱,冬季低溫少雨,壹年幾次蔬菜豐沛。再加上甘蔗豐富,甜食自然就形成了。當然,話說回來,也不是北方人不愛吃甜食。只是以前甜食很少,只好用“鹹”代替“甜”。
3.民居與地理的關系
縱觀中國傳統民居的風格,建房、修房的選材大多深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寒冷地區,住宅墻體較厚,屋內建有壁爐或火坑,窗戶相對較小。冬天雪多的地方,屋頂大多高聳;濕熱地區的住宅墻體比較薄,門窗小,排水系統完備;為了適應遊牧生活方式的需要,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會建造壹種民居——蒙古包,裝卸非常方便。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良好的垂直特性,挖窯洞居住;在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建築為主。在商品房開發熱潮的今天,開發商總是在考慮很多地理因素,比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是否處於黃金地段,人車是否較多,商機如何,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是否優越,比如學校、醫院、商場、交通是否便利,周邊空氣環境綜合質量如何,住宅小區的綠化環境、休閑娛樂的設計, 房屋朝向是否符合百姓傳統意願,采光度高低,通風是否優良。
4.旅遊和地理的關系
人們的旅行與地理密切相關。俗話說,出門看天氣,出差或旅遊前,要了解央視發布的天氣預報,這取決於人們能夠識別天氣符號,熟悉冷鋒、暖鋒、高壓、低壓、氣旋、反氣旋、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合理選擇出行時間、交通方式、旅遊路線和隨身攜帶的物品數量,做到既經濟又最少的時間,順利完成工作,達到途中的享受。比如旅遊時,根據地域特點,選擇合理的交通方式:高山峽谷漂流;在無邊無際、壹望無際的沙海中,我們要選擇“沙漠之舟”——駱駝;在風吹草動、風吹草低、養牛的草原上,選擇壹匹駿馬,平穩如飛;江南水鄉,我們選擇船只穿梭在大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