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篇文章供妳參考:
尚雲祥論形意拳
作者:楊威
文章來自武當,2003年第4-5期。
第壹,樁功有伸筋拔骨,動於無聲的特點。
形意拳的樁功主要由三個姿勢組成,不僅具有增強體質、奠定技術基礎的作用,而且具有搏擊、進攻的內涵。武俠諺語說“肌肉雖強,但肉厚身重”。正是因為通過運動使肌膜得到拉伸,關節才能靈活,肌肉柔韌性大,特別是能增加彈性和爆發力。只有運用到武術中,才能做到長、遠、強。雖然樁功處於靜止狀態,但他突出了這種“伸筋拔骨”的隱藏內涵。這正是構成形意拳動作發展、靈活、快速、堅定的基因。事實上,這個特點從站在樁功就開始訓練了。
俗話說:“靜中之動即真動,動中之靜即真靜。”從武術技法上來說,沈默中不動,就是看不見,沒有準備。鍛煉樁功的綜合基礎功夫。這是內外兼修和身體運用相結合,使其按照技術要求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追求內在含義的訓練,使其由靜而動,全身而動,步調壹致,步入形神合壹的高級階段,為“無拳無心,無心為真”的奇妙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聖人樁功強調“動於無聲”的無形內涵和攻擊功能。其實“靜中求動”的“動”就是“意”的訓練,孔子就是神氣的內涵和《內經》的修煉。所以這個“動”不僅要“求”,還要“克制”,所以強調“靜中有動”因為這種內在的精神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很好的調節和保護作用。此外,在八神運動中,肌肉的鍛煉使血液通暢,增加了支撐力,加強了組織和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練習三個體式是為了改變人的氣質,正是因為它不笨拙,不笨拙,而是在安靜的大自然中按規矩操作,讓身體和精神得到充分的鍛煉。
以上“伸筋拔骨”和“動於無聲”兩個特征的表現和作用描述如下:
(壹)伸筋拔骨的表現和作用
①前額和腹部,這是身體上下的神。有利通過三關,即尾、脊、玉枕、靈根(即丹田)。在“屈龍”中,胯和腰的扭動是身體扭動的神拉。它將增強田單的活力,惠及所有人。(2)後拉、沈肩、墜肘是上肢和手臂的神拉。特別是手肘包裹下落,使肘窩向上。在掌扣正確的情況下,肩、肘、手在壹條直線上,要伸展開。此為吉祥,扭伸力大,“三促”(腰促肩、肩促肘、肘促手)強。再加上內意的配合,空氣會滲透到關節尖端,雙手會有健康感、熱流感、空氣感,甚至指關節還會時不時發出咯吱聲。
形意出拳時,要求“理解三星的額外實力。”不僅肩窩的肘窩要伸展,握拳時出現的腕窩也要伸展。而在樁功站立時,雖然正手俯掌,但手掌要收回,掌指前頂,虎口圓潤,也有伸腕之意。在這個技術規則的要求下,雖然意圖不硬,但能促進“三促”旺盛,力度可達手指。所以內功延伸,發揮遠,鼓勵了力量的彈性。(3)雙腿彎曲,前三後七,形成“剪刀手”,這是下肢的神觸。前腿30%強壯,後腿70%強壯。特別是前腳尖朝前,前膝略前傾,整個腿腳要向內夾緊。然後腳尖外擺(與前腳成45度),但後膝內扣,使前腿與後腿形成靈活而沈重的“夾緊”力。不僅對踏步和膝關節,對小腿和大腿肌肉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因為膝關節反應比較敏感,在樁中也會出現吱吱聲。特別是後膝的內扣,配合上身的反扭,在腰部和胯部之間形成壹個抽拉。還增加了上肢向前鉆和下肢向前推的力量,對腰部的力量也有很大的貢獻。從表面上看,這些要求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特別之處,但它們可以賦予整個身體壹個整體,展示力量,打得又長又遠,迅捷而堅定,帶來巨大的技術效能。這也是三路體式對於培養武術實際效果的微妙內涵之壹,也可以說是三路體式的精髓所在。
(二)靜態表現和動態作用
經雲:靜是本體,動是動作,靜中有動才是真動,動中有靜才是真靜,動也壹樣,身用壹源。另壹方面,樁功不僅談論身體使用的效果,而且研究運動的原因。所以,始於“動於無聲”。不真動則不知意,不真靜則不知性。靜是本性,動是意義,不靜則真諦無從談起。如果真義會動,那就是“妙用即神。”所以形意拳要求形神合壹,進而追求“虛靜中寫時,猶在先天自然”和“靜而不動,感而相通,無所不能”的高超境界。而這些追求並不是本意,是為了吸引空氣,尋求攻防的妙用。三體只是起到運動和身體的作用,也是“動於無聲”的開始。其性能和功能如下:
①看筋骨,意為註意上肢的尖端關節。在沈肩垂肘的配合下,手掌和手指會“動”起來,有麻木感、熱流感、氣感,甚至指關節也會咯吱作響。雖然意圖不硬,但能穿透手掌,氣貫尖節。註意下肢,前膝僵硬,後膝屈曲,在“屈龍”的配合下,膝關節“動”起來有壹種痛、熱流、氣的感覺,甚至膝關節嘎吱作響。這樣可以使下半身填塞牢固,後腿用力,還可以穿透“彈簧”,治療關節炎、寒腿等疾病。(2)調息歸結到根部,就是腹部會“動”。有熱流和氣感,會逐漸將真氣充盈丹田,所以身強,根固,內生於內勁。如果妳咽下的液體多了,就會導致腹部,會有腹部咕嚕咕嚕直下小腹的聲音,會讓妳的腹腔變得寬松順暢,對內臟和腹部疾病更有利。這就是所謂的“練丹田氣”,“練丹田氣久”,也就是“固本氣根”,“藏真氣於秘”,也就是所謂的“申遠元氣”壹以貫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周身皆是。也是讓內功的形成和發動有了根。三體是從靜止中尋求運動的訓練的開始。當通過動作和套路的鍛煉,“上下相隨”,內外壹體,全身完好,明勁發揮得很好。當運動劇烈時,就會“剛柔並濟”。這時候站姿要提高要求,要“體悟靈性第壹”,用“神的靈與腹相合,動全身,照顧它,感受它。”這是聖·樁功從“靜中運動”到“靜中運動”最終尋求的深刻造詣。到了這個位置,他就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刻,不假思索地回應”,然後就會得到“無拳無意,無心為真”的奇妙局面。這也是尚雲祥先生為我們指出的階梯,即內外兼修,身體與機能並重,向上位進軍。
第二,繼承“掙紮”的特長,體現“踢七分”的手法
俗話說:“踢意未失,消息要用後腳戳,與人交朋友的勇氣不空,意向如風”,“賺了豆子,周五犁腳趾”,“踢七分手打三”。這些拳重於本質,突出的是要求在踢之前先練上壹步的力量。這既是形意拳快速深遠的特點,也是犁地連根拔起的絕技。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手法,甚至曲解了上述拳法經典,失去了真諦。所謂“走心如風”,就是把前壹步的“勁”變成摧枯拉朽的強風,既猛又快。“耕田”就是要把“金灘”訓練得像鐵犁壹樣矯健,從地裏拔地而起。用上壹步打出的“踢”能如此有力迅速,用在武術上自然要比手的力量大得多,於是就有了“踢七下,散三擊”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練所教,前幾步都強調要練“苦功”,在形意絕技上起到了繼承和發展的作用。芷的成就是意義深遠的“痛腳”。反過來又擠壓了“踢七分”的真正實力。
第三,動作融合靈活。
形意拳的手強調“手肘不要離開肋骨,手不要偏心”,這是形意拳的主要方法之壹,是用上肢保護心臟和肋骨;但也是打法中主要的節能動作,使手臂強壯有力,身體可以靠手臂力量做成。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促”的力量可以積累和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隨身攜帶”是“老虎抱頭”的具體運用,在小臂中抱頭於額下,既是保護頭胸的“托”,也是起到扭墜作用的“打”,用力量托住頭發。是玩和照顧的融合。論出手的力度,強調“橫不橫,落不順。”“起於橫而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蘊含氣勢的強弱,可用於“鬥”。《降順而不順》中的“順”字是“打”,用時有“過黎”之力,無論何時見到都可以用於“顧”。而“興亡”和“橫平豎直”本身就包含了“平中有反,順中有反”,既相輔相成,又“照顧”,既是“照顧”,又是“照顧”。形式和意義嚴格要求普通練習,熟練了就能運用自如,形成了“打心眼裏關心”的特點。
在運動中,武術動作可以保持全身放松,自然,不費力,不需要任何力氣,使技術不至於停滯不前,靈活多變。四肢舒展,全身流暢,才能練好動作,找到每個動作應有的獨特技巧。甚至練習,找到力量,向高級階段前進。在樁功練習“伸筋拔骨”的基礎上,練習動作時如果能再伸壹次,自然就能運用自如,由軟到實,再拉長,讓其走得更遠。所謂“先發展,後融合”,正是為了從剛性到柔性的轉變打好基礎。形意拳在做動作時要求全身和四肢放松,但要處處符合規律,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無處不在,有所克制,回到腹部,從而使動作靈活、沈重、有力,獲得動力。此時,為了什麽。不確定實地做什麽,或者只是用拳頭看看。不知進退,不知漲跌。壹念之差能上進,壹念之差不能茍延殘喘”、“遇人則搖三搖二轉”等。,精藝對靈活度的要求是自給自足,技巧也壹樣,哪都去不了。
四是氣勢迅猛而堅定,體現了“火機壹擊必倒”的手法
形式和意義最明顯的特征是在行動和動機上既迅速又堅定。所以同行們說:“妳練不出快速而堅定的爆發力,就不能說妳練過。”尚雲祥先生70多歲的時候也說過“如果我再有30年過生日,我就再打它30年。”。可惜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這是堅不可摧的事實。王先生專攻形意,錘煉人生,從實踐中得來,是壹種不同壹般的經驗總結。大多數人都知道王先生期望值高,不怕暴力。他壹生中的事情很多,甚至不計其數,所以在武林中赫赫有名。然而,人們很少知道王先生是壹個又矮又弱的人。先生壹度認為尚先生不是武功材料,所以壹開始就參軍了,但李先生不肯收留他。商先生就是這樣從自己條件差中學習,獲得真知的。尚老師說的其實是他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鞭策,絕不是紙上談兵。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實用價值是巨大而有價值的。因為在形式和意圖上以實力對敵的基礎是講究。硬打硬進。尚先生的“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是動是靜,對方是剛是軟,剛打,軟打,不借性,不借他力,蓋打,擋打,壹碰就發。這叫“硬碰硬”,真的有出招的能力。如果妳想做到這壹點,妳必須堅強。不費力,不費力,完全來自自然和諧的僵化。只有把自己的力量訓練得又快又牢,才能達到。像風壹樣升起來就太慢了,降下來也太慢了。“起如箭落如風太慢,追風追月也不輕松。”這樣才能把內心的力量逐漸填滿,打好,放下,形勢如雷。有了這種突如其來的、迅速的、紮實的爆發力,妳就獲得了不借助外力而努力,堅持下去的能力。有了它才能體現出形意的真正力量,打火時必須遵循火機的技術要求。所以,尚老師雖然已經步入了軟化人的高超境地,但他還在不斷充實自己的真實實力,不斷修煉自己的實力。教人也是如此,形成壹種剛健、迅速、堅定的形意風格。有些高手雖然掌握並善於運用屬於暗(軟)力本質的、沈浸在縱向力中的化浪力,但還是練得剛柔並濟,有時還會去找柔。只要做到這壹點,他們就覺得相輔相成。這已經成了門裏的壹種時尚,不然就像不上癮壹樣,否則不會長久。壹句話:“如果妳不能練得又快又狠,到了彼岸就沒有‘想打就放手’的力量了。”事實上是這樣嗎?知道的人會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明確的答案。
第五,內勁十足,催“三節”驚“四尖”。
練形意拳的內勁,據說是“返璞歸真”。因為動作,所以要放松,要和諧,要順其自然。不努力,後天不努力,從虛自然中調整身體,把散在體外的力量融為壹體,連同散在體外的神和氣,按照拳的規則,被吸收到腹部,與先天之氣交融,成為壹個和諧的整體,由微及微,逐漸豐富,運至全身,和諧細致。隨著它的應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會形成形神合壹,壹源之用的內在力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使四肢上下相隨,心、氣、力融入腹部,可以運化全身,逐漸形成內外合壹,這就是身、體的內勁。從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來看,基礎不好,剛性不全,是無法修煉內功的。在應用上,以腰為主,運化全身,通靈神秘。尚老師是形意拳教練,所以重在練,重在找勁。他修煉的是形神合壹,他尋找的是用壹個本源的真正力量。不講形式,不講招數,只講找力,所以訓練來自於形神的完整和內心力量的飽滿。
形神兼備,內功飽滿,離不開對“三結”“四尖”的嚴格掌握和運用。景雲:。打卡三段看不到,看到了就不行。“說起‘三段’,練形練意的都知道,軀幹、胳膊、腿無處不在。手臂的肩、肘和手,以及腿的髖、膝和腳被分成三個部分:根部和尖端。如果這三段合二為壹,腰部占優勢,全身就能融為壹體,渾然壹體。如果分成三部分,各有分工,各司其職。所謂的。拳三段無形,絕不是拳斷了再用肘,肘打斷了再用。這是壹場技巧比賽,也是壹場形式比賽。要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個催力。當手被切斷時,肩和肘仍然促使它們在切斷處用力擊打。這樣的力度變化,會讓手“隱形”,“不知道被打了會不會隱形”,這就是我們奉行的“壹拳三段不可見”的秘訣。意、氣、力融入腹部,“三節”運化。在這樣的手法控制下,自然的三段壹個接壹個的融合,所有的“三段”都可以這樣。自然的體型和力量融合成壹個整體,內功會慢慢補起來。
說到“四尖”,即頭發是血尖,指甲是筋尖,牙齒是骨尖,舌頭是肉尖。四大提示的推出,即稱之為“啟動”,可見其主要依靠精神刺激的作用。也就是說“意義是感受到的,上帝賦予的也是完成的”。俗話說:“怒發沖冠,血輪急速轉”。舌滾氣降,雖山搖”“虎猛鷹猛,以爪為鋒”“勇氣在骨,牙碎”。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四個提示”的精神力量。平時鍛煉的話,可以壹直關心。神要去哪裏,妳就去哪裏,妳就去哪裏。通過頭頂、舌尖、齒扣、指扣,來增長它的威望。如果把這種方法運用到進攻中,會大大增加消滅敵人的勇氣。尚老師的教練強調形意用“神”,以喚起“四分”之氣,調動內在五行之“神”,與形體、力量相結合,構成形神全、內勁足的特點。Xi誌堅持不懈,鍛煉自如。當博納筋疲力盡時,他可以練習並振作起來。無論是用來禦敵還是強身健體,自然都會起到寶貴的作用。
六、單獨抓鷹,發揮劈拳的特殊作用。
第壹次練拳,鉆的是拳,轉的是掌,形成三體拳。人們稱之為“劈拳”,尚先生稱之為“鷹抓”。這樣稱呼是有道理的。
1.是手掌,不是拳頭,所以不能叫拳頭。
2.“劈拳之形屬金”是拳經的結論。既是掌,又是掌,根本沒有斧的形狀,更不可能練出斧的力道。完全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劈力,說明不是劈拳。
3.據雲:“出其境,以鷹捉之。”既然指出起始動作是抓鷹,並且用在五行十二式的起始中,那就應該叫“抓鷹”。說起這個拳法,很普通,練形練意誰都會,但是練起來並不容易,甚至有壹種練壹輩子都體會不到的味道。為什麽?廣義來說,五行十二形,壹種拳有壹種勁,甚至壹種拳包含幾種勁。而獨特的形式和意義,最根本的力量,卻在於跌宕起伏,鉆牛角尖。所以在拳經裏,我講了很多上下和演練的技術。甚至提出了“不知漲跌”的警告。解釋“起伏”在形意技巧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伏”簡單理解為動作的起伏,那就大錯特錯了。形意拳興衰的本質體現在“搓勁”上,很少有人稱之為“轉勁”。而“鷹抓”是練習這種特殊力量的基礎拳,所以被稱為“形意拳母拳”。俗話說“起來就鉆,落下就翻”,起來就走,落下就打浪。不了解“鷹捕”的興衰,就無法理解形意的真諦。就像商先生說的:“不知道漲跌,就是傻!”我只能做好身體,不能理解重點。“這的確是開啟形意的秘訣,是啟發和啟發後學的好詞。所以《捕鷹》被視為開啟形意之謎的鑰匙,是陽剛之氣步入陰柔,掌握剛柔相濟之術,堅持縱向發力的關鍵。所以我努力學習。正是因為在五行拳之外,比其他拳種多了壹種叫“鷹抓”的拳種,才特別重視。據說“鷹捕”堪稱形意特色之壹。
俗話說:“劈拳之形屬金,內通肺,外通鼻。”尚老師教的劈拳,除了落掌變成立拳之外,基本和抓鷹壹樣。雖然這個形狀從手掌變成了拳頭,但是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到了意義和力的運用,就變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內涵。“鷹抓”手掌翻過來鉆過去發揮其“搓勁”。劈拳是前臂曾經是斧頭的刀刃,用鉆的方式就像砍在斧頭前。顯然,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劈拳的重點不在拳肘的關節上,而是在兩個關節之間的前臂上。這不僅僅是頭、肩、肘、手、臀、膝、腳,還有額外的壹拳。而且是超越用關節突起打人,在技術上有特殊作用的武術技術練習。
七、有壹些說法和做法和壹般的不壹樣。
除了上面提到的“抓鷹”和劈拳,還有壹些動作和理論和壹般的不壹樣,但是和拳經比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以下節選,供讀者學習和參考。
(壹)五行拳的順序。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形成了劈、崩、鉆、炮、橫。而商先生則說:“當妳談到五行時,妳就不得不談克制。練五行拳是為了治病,強身健體,改變氣質,提高技能,所以壹定要按照五行共存的原則來練。即按照金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原理,按照劈、鉆、崩、爆、渡的順序進行練習。就中醫而言,遵循五行對身體有好處。就雜技而言,內外兼修更有利於身體使用。總之,無論是練拳還是治病,都要按照五行來做。否則壹旦鉆塌順序顛倒,就會出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合練,形成金克木;鉆屬水,炮屬火,形成水火。不是相輔相成,而是相互促進。講五行不合理卻違背了生克規律。當然,效果並不理想。”
說起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這在國外是眾所周知的。而且中醫是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來治病的,這壹點在國外尤其為國人所熟知。中國武術應該走向世界,形意拳早已被外國武術愛好者所了解和練習。現代人的教學或著作中,經常說五行生克,五行的壹個拳屬於什麽,五臟哪個部位練好。但是練習的順序不對,原因說不通。以後外國人會調查五行拳健身養生的真相,我們無法自圓其說,糾正也不利。這不應該妨礙臉受到任何虛榮心的影響。
(2)鉆石拳屬於五行拳之壹。壹般來說,有兩種運動(主要是手中的不同)。壹種是前拳只向內翻,縮至腹前,後拳從嘴前鉆到前拳。兩個拳頭如此交替。另壹種是前拳先變掌,後拳從上鉆時,拳向內轉,撤至腹前。這兩個練習和尚老師教的不壹樣。
俗話說:“鉆拳之形屬水,內通腎,外達耳”。毫無疑問需要象形的意思。我們說鉆拳如電,不是指速度,而是指形象。在古代,電的意思是雷暴中的閃電,所以又叫“像閃電”。也就是說,鉆拳在動作上有“閃”的形狀。說它“腎內”,就是幫助腎腰的作用和功能。尚老師教的鉆拳中,前踏前退半步,同時正手拳回勾胸。正手向前踏的時候,同時繼續把鉤住的手掌向身體上側晃動,形成壹掌。後拳由口前至前掌鉆透胸部時,正手掌同步變拳向下扣至肚臍,拳心向上。這種訓練方法的正手換手,然後勾回胸部,直到向前向上擺動。這個連貫的動作,既有揮臂抖腰的力量,既“如閃電般”又有活腰助腎的作用,還有獨特的內裹力量,符合拳經要求。
(3)魚形拳屬於十二形拳之壹。總的來說,就是學娃娃魚,意思是娃娃魚,也叫揚子鱷,豬女龍。我們知道,在馬學禮和戴龍邦流傳的十大圖形中有壹個“龍形”。當然也沒必要學龍之類的其他動物。是李洛能先生加了兩個造型。這是其中之壹。* * *是十二字形,在河北流傳後流傳更廣。我們來看看河北來的手寫老譜,有戴龍邦寫的《六合拳序》。它說“魚”而不是“雲”。據說有“浮水之精”,標為“剪刀股”。“森英士”和“鯰魚”有很大的區別。尚先生說:妳不知道什麽是學其他形狀的魚。妳覺得巨龍的“巨”很兇,有人說它是水族箱裏最聰明的,所以誤以為它是來取經的。其實“鯰魚”是壹種鱷魚,不是水族箱裏最聰明的,但也和它壹樣笨。它是遊泳而不是漂浮,但它是在水裏,只有頭和背的上半部分露出水面,它是直線向前遊的。它的爪子是掌狀的,不是輕的。但在舊譜中,“森英士”的意思是“剪刀股”,也叫“香油”,有的叫“賣油的”。在動物界被稱為“水上遊客”,音譯為“銀蘆”。也就是稱之為“水上遊客”,說明它真的有水上漂浮的本質。我們要學的是魚,而不是兇猛的揚子鱷“鯰魚”。尚先生還說:魚呈灰褐色,不到壹寸長,有六對細長的腿,常見於雨後的死水表面。它浮在水面上,動作很輕很快,呈左右曲線運動。“鯰魚”和“森英士”絕不相似。根據拳經,要學的是“浮水之精”,而不是兇殘。我們實際練習的是從左向右前進,而不是直線前進;練魚拳時,手形只是拇指和食指伸出,其余三指卷曲,明顯像昆蟲的爪子,不像鱷魚的爪子。從以上幾點證明,我們應該學魚而不是鯰魚。說明商老師說的,教的都是對的。“森英士”和“鯰魚”的諧音是遊動和兇猛,所以人們認為是向它學習,寫“鯰魚”。如果真的要模仿其形,取其意,學其技,那就大大違背了拳經,動作的意思就更不壹致,離它更遠了。尚老師獨特的傳真出錯能力,對形意拳來說也是壹件好事。
(4)鳥形拳,也是十二形之壹,是李洛能先生在十形之外增加的兩形。大多數從業者承認他們研究的是鳥類,而不是動物。但現代詞典中並沒有“鳥臺”這個詞。尚先生說:“鳥臺,又名鸛無”,是幼鷹的壹種,又稱“禿尾鷹”。它的尾巴很短,獵人經常用鳥來磨爪子,尤其是用來抓兔子。拳經指出“鳥臺有垂尾之能”,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它的內容,不知道它的性質,更不明白它為什麽有垂尾之能。因此,壹些書籍和文章要麽遵循同樣的模式,要麽進行推測,甚至懷疑或否認“擁有垂直尾巴的能力”。尚先生明確表示:“野生4t經常站在很高的樹枝上,經常頭朝下、頭朝下,目的是為了偷窺狡猾的或野生的鳥,以便及時發現,迅速捕捉。這是其他動物不具備的特征,所以我們要學習它的豎尾能力。”
有些書和文章把“鳥臺”寫成“馬臺”,這是不對的。因為“馬泰”是匹壞馬。十二形中已經有壹個馬形了。學它有“蹄子”的力量。既然妳學會了奔馬,妳當然不會再去學劣馬了。在壹些著述或口述中,因為不知道“鳥臺”是什麽,有人就寫成“鴿子”,這當然是不對的。還有人形容它是“壹種傳說中的類似鴕鳥的動物。”如果真的和鴕鳥差不多,那也只能走好,沒有“垂直升空的能力”和“把東西拿下來的力量”,所以說它和鴕鳥差不多是壹種誤解。也有人寫書把“鳥臺”的形狀寫成“鸛”的形狀。雖然現代辭書中找不到“鳥臺”二字,而“兔鸛”被稱為“鳥臺”,寫為“鸛形”,但與十二形的傳統叫法並不相符,因而不恰當。這些錯誤應該得到澄清和理解。
至於鳥的平臺造型的手法和動機,則有更多的猜測。有人認為它是“臀上壹拳”,或者認為“臀打”是它的技術核心,更有甚者認為它有“摔東西砸東西的力量”,這其實是錯誤的。尚先生說:“鳥形臺既不打臀尾,也不打臀,純粹是為了省力,打肋腹,使兩臀自上而下包裹,綁在肋上形成力,向前擠壓,撐起。需要學習鳥臺的垂尾能力向前向上運動,所以所謂的‘砸東西的力量’是可以練習和使用的,但除非拳經所指,否則不是這種形狀的特長。”正所謂“就像壹個勁的弓,五行相合,各顯其能。”這種打在肋骨和腹部的動作,真的是鳥形力量的來源。
但在拳經中,已經說了頭、肩、肘、手、臀、膝、腳是七拳,也叫“七星”、“七淫”。但也有人寫道:“對於七智者,即頭、肩、肘、手、臀、膝、足,十四用是拳之要義。”這種把人頭列成偶數的說法是不合理的,當然也是錯誤的。而且,所謂“十四用”,就是拳經中所說的“十四種打法”,即七拳周圍十三處,加上臀尾,即所謂“上下十四種打法,皆逃不過丹田之氣”。但事實上,它仍然錯過了“擊中肋骨”,成為郭和尚雲陽的絕技。如果再加的話,精髓應該叫“以上十五種打法,皆不出腹”。正是因為有了“肋腹”,人們才不知道,因為有了垂尾,才產生了壹些誤解。實際上,在動作的表現上,是用兩臂代替尾巴,使兩臂用筋綁起來,包裹成壹個整體,如尾巴的形狀,向前推,向上撐。這就是學鳥平臺垂直尾的實力。鳥舍的尾巴比較短,所以練鳥舍形的手臂也比較短。魔刀拳雖短,但由於是腹部直接發力,並借助腹部跳動的力量,攻擊力也很大。通常在使用鳥形平臺時,用拳頭攻擊對方腹部,很容易切斷空氣傷人。所以在壹般的使用中,拳頭往往會變成手掌,稱為“捂手”,既容易控制對方,又不會傷人,所以被形意的前輩們常用。壹旦碰到對方腹部,就會用力,會讓對方無法站立,雙腳離地。雖然妳很努力,但也不會害人。這就是尚先生“豎尾能力”的秘密,非同壹般。形意拳各分支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基本上是壹致的,或者說各有所長。知其形意者甚少,尤其尚先生晚年所教,分歧甚多。把握該書的特點,有利於讀者借鑒,也有利於弘揚他的道。
(編輯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