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
簡介:
1,物理是研究關於物質、運動、能量等最基本的科學知識。,學習探索自然奧秘的方法,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了解物理與生活、社會的關系。
2.科學探究的要素包括:(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進行猜測和假設;⑶制定計劃,設計實驗;(4)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證據;5]評估證據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設;[6]得出結論或提出新問題;壹旦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壹章“聲音現象”
1,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也會停止。
2.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
3.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真空鐘實驗和理想實驗方法);能傳遞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我們通常聽到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4.聲音是壹種波,我們稱之為聲波。能使物體振動,能壓碎體內的鵝卵石,這些都說明聲音是有能量的,這種能量叫做聲能。人們用聲音來傳遞信息和能量。
5.反映聲音特征的三個物理量是響度、音調和音色,通常稱為聲音三要素。
6.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取決於聲源的振動頻率。聲源的振動頻率越大,聲音的音調越高。
7.聲音振動的速度通常用每秒頻率的振動次數來表示。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縮寫為Hz,符號是Hz。比如某人心跳的頻率是1.2Hz,也就是說某人的心臟每秒鐘跳動1.2次。
8.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振幅是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越大,聲音越大。
9.人們聽到的聲音不僅與振幅有關,還與離聲源的距離有關。
10,高音的響度不壹定高,同理,高音的響度也不壹定高。
11.即使在音高和響度都相同的情況下,我們也能分辨出不同聲部發出的聲音取決於音色。
12、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慢。在壹根裝滿水的長自來水管的壹端輕敲,在另壹端可以聽到三種聲音,第壹次在自來水管裏,最後壹次在空氣裏。
13.當代社會的四大汙染是指固體廢物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和噪音汙染。
14.從物理角度來說,樂音是指物體有規律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其波形是有規律的;噪音是指不規則振動產生的聲音,波形不規則。
15.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壹切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或某些場合的“不想要的聲音”都屬於噪音。
16人們用分貝來表示聲音的強弱。人耳剛好能聽到的聲音是0dB。不同程度的聲音對人的影響是不同的。為了保證人的正常睡眠,噪音要控制在不超過5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噪音要控制在不超過70dB;為了保證聽力不受損害,噪音要控制在不超過90dB。
17.降低噪音的方法有(1)在聲源處進行控制(改變、降低或停止聲源的振動)。
(2)在傳播過程中(隔音、吸聲、消聲)(3)衰減人耳處的淋浴聲(戴護耳器,
如耳罩、耳塞、頭盔等。),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聲源處控制。
18.各種材料的隔音性能不同。除了隔音材料,物理學還用“消聲”的方法來控制噪音。這項技術被稱為“主動消聲技術”。利用兩個聲波的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相互抵消來進行消聲。
19,人耳能聽到20Hz到20000Hz頻率範圍內的聲波,稱為可聽聲。
20.超聲波是指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波;次聲是指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21,超聲波具有指向性好、穿透力強、易於獲得集中聲能的特點。超聲波已廣泛應用於探傷、定位、測距、測速、清洗、焊接、碎石、射線照相等。次聲波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滲透到任何地方。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監測和控制次聲,以有效避免其危害,並將其作為預測地震和臺風的依據以及監測核爆炸的手段。
22.超聲波速度測量是基於多普勒效應;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比原聲晚0.1秒以上到達人耳。如果不能分辨,回聲會加強原聲。
23、人的聽覺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用示波器反射聲波,波形如何反映聲音的三要素。
第二章“狀態的改變”
1.通常人們把物質的固態、液態、氣態統稱為物質的三態。狀態的變化與溫度有關,狀態變化的過程伴隨著能量轉移,即吸熱物體的能量增加,放熱物體的能量減少。狀態變化有六種形式:熔化、汽化、升華、凝固、液化和升華。其中需要吸熱的有熔化、汽化、升華三種形式,需要放熱的有固化、液化、升華三種形式。
2.固體物質的形狀和體積是固定的,沒有流動性;液體物質形狀不固定,體積不變,具有流動性;而氣態物質的形狀和體積並不固定,具有流動性。
3.酒精燈的使用:(1)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熱;(2)絕對禁止用壹個酒精燈點燃另壹個酒精燈;(3)酒精燈熄滅時,必須用燈頭蓋好,不能吹滅;(4)萬壹灑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燒,不要驚慌,立即用濕抹布蓋上。
4.物體的冷熱程度稱為溫度。溫度有“高”和“低”,但沒有“是”和“不是”的區別。
5.測量溫度的儀器叫溫度計,其原理是利用測溫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6.溫度計上的字母C表示使用攝氏溫標,這是瑞典物理學家珀爾修斯首先規定的。以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零度,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在0到100度之間分成100份,每份為壹個攝氏刻度單位,稱為65438+。
7.溫度計的正確使用:使用前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測量液體溫度時,玻璃泡不應接觸容器壁和底部);讀數時,玻璃泡仍應與被測物體接觸,視線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平齊。
8.溫度計是根據水銀熱脹冷縮的特性制成的。它的測量範圍是35℃到42℃,可以精確到0.65438±0℃。體溫計的結構與普通體溫計不同:體溫計玻璃泡與毛細管連接處的管孔特別細,彎曲。這個特點決定了體溫計可以在沒有人體的情況下讀數;這也決定了體溫計在使用前應該先甩下來。
9.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叫做汽化;物質從氣體變成液體的現象叫做液化。
10,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液化氣體的方法: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11.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的緩慢蒸發,並且只發生在液體的表面。沸騰是液體在壹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的劇烈汽化。
12,影響蒸發速度的因素有:1,液體的溫度;2、液體表面積的大小;3、液面以上空氣流動的速度。不同類型的液體有不同的蒸發率。
13.蒸發和沸騰的異同:相似:(1),都是蒸發現象;(2)、所有需要吸收的熱量
區別:(1),蒸發可以發生在任何溫度,沸騰只發生在某壹溫度;(2)蒸發只發生在液體表面,沸騰同時發生在液體內部和表面;(3)蒸發是緩慢的汽化現象,而沸騰是劇烈的汽化現象。
14,蒸發吸熱,有降溫作用;沸騰時,它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做液體的沸點;影響因素是液體表面的氣壓。空氣壓力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液體沸騰的條件是①達到沸點②繼續吸熱。液體沸騰的特點:恒溫沸騰。
15,熔化是壹種物質從固體變成液體的過程;凝固是壹種物質從液體變成固體的過程。
16、根據熔化和凝固過程的不同,物質分為:晶態和非晶態;它們在熱學上的顯著區別是,晶體有熔點和冰點:即晶體熔化凝固時溫度不變;而非晶則不然:即非晶在熔化凝固時溫度是變化的。常見的無定形物質有:玻璃、瀝青、松香、蜂蠟等。
17,熔點是指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冰點是指晶體凝固的溫度。同壹種物質的熔點和冰點是相同的,但不同物質的熔點和冰點壹般是不同的。摻雜雜質和增加壓力可以降低晶體的熔點。
18,晶體熔化的條件是:①達到熔點②繼續吸熱;晶體凝固的條件是:①達到冰點②繼續放熱。晶體熔化的特點是:恒溫熔化;晶體凝固的特點是:恒溫凝固。
19,高燒患者經常用冰袋降溫,因為冰融化時需要從人體吸收熱量;北方冬天經常在地窖裏放幾桶水,防止地窖裏的東西結冰。這是基於水凝固時的放熱。
20.物質直接從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升華。
21,升華時吸熱;它凝結時會釋放熱量。比如舞臺上獲得的煙霧效果,是由於幹冰升華時吸熱,使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溫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
22.空氣中含有的水蒸氣不斷被河流、湖泊、海洋和地球表面的水蒸發。晚上氣溫下降,白天空氣中形成的水汽,到了晚上就會液化成小水滴落在冰冷的地面、花和石頭上,這就是露水。如果空氣中浮塵較多,當溫度下降時,水蒸氣會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這些浮塵上形成霧。深秋或冬夜,地面溫度迅速下降到0℃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會凝結形成固體小冰晶,這就是霜。
23、熟悉下列過程中發生的狀態變化:
(1)霜降-寧化;(2)霧液化;
(3)露水液化;(4)長時間使用後細絲變細-升華;
(5)冷凍的衣服也會幹升華;(6)霧的消散-汽化;
(7)鐵水變成鐵錠——凝固;(8)消夏吃冰棍解渴;
(9)自來水管外“出汗”——液化;(10)長期使用的燈泡先黑化、升華再冷凝;
(11)當鐵在被擊打和淬火時有白色氣體時,它首先被汽化,然後被液化。
24.水的融化形象和沸騰形象的意義,
25、壓力鍋和冰箱的原理以及空間技術中的狀態變化。
26.列舉生活中常見的身體變化。
第三章“光現象”
1.能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知道光是電磁波。
2.白光不是單純的光,而是多色光。它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當太陽光通過棱鏡時,會被分解成七種顏色的光,這就是所謂的光色散。最早用實驗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3.光的三原色指的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指紅色、黃色和藍色。
4.對比色和顏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5.壹個有色的透明物體只能透射與其相同顏色的光,即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其透射的有色光決定的。
6.壹個有色的不透明物體只能反射和它壹樣的有色光,也就是說,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有色光決定的。
7.光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光能。太陽的熱量主要以紅外線的形式傳遞給地球。
8.光按照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都屬於不可見光。
9.紅外線可以加熱被照射的物體,所以具有熱效應;紫外線最顯著的特性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10,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體,物體後面不可到達的區域會產生陰影,這說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11.把手放在夜光燈和墻壁之間,墻上出現壹個黑影。這種現象表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12,光在真空中的最大傳播速度為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大約等於這個值。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真空中慢;
V真> V空> V水> V玻璃
13.熟悉壹些可以用光的線性傳播來解釋的現象:激光準直、激光測距、陰影形成、針孔成像、三點壹線拍攝、直線對準、太陽耀斑、即時效應、日食、針孔相機等。
14.光在同壹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15.表面光滑的鏡子叫做平面鏡。平面鏡的成像特點是:①平面鏡形成的像不能呈現在白紙上,是虛像。②圖像的大小等於物體的大小。③圖像與物體的連線垂直於鏡子④圖像到鏡子的距離等於物體到鏡子的距離。⑤圖像和物體鏡像對稱。
16.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在桌面上豎起壹塊玻璃作為平面鏡。實驗中需要使鏡後物體的像與鏡前物體的像重合,才能找到像的位置,從而發現平面鏡形成的像具有大小相等的特點;如果用尺子量物體與像、平面鏡之間的距離,就會發現等距定律;如果用筆畫出物像對應點的線,發現物像對應點的線垂直於鏡面;平面鏡是壹個直立的、平等的虛像。
17,平面鏡成像的畫法是對稱法。
18,平面鏡的主要應用有:(1),用平面鏡成像;例子:照鏡子,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牙醫診斷疾病用的反光鏡。(2)用平面鏡改變光路,比如潛望鏡。
19,平面鏡使用不當可能帶來麻煩或光汙染。例子:夜間駕駛時,擋風玻璃上的車內景物影像幹擾駕駛員視線。
20、凸面鏡可以擴大視野。例如:汽車的後視鏡、街角的鏡子等。
21.當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壹些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反射。我們可以看到物體本身並不發光,平面鏡成像與光反射有關。
22.“研究光的反射規律”實驗中:第壹步,改變入射光的方向,觀察反射光的方向如何變化。實驗結論是反射角等於入射角;第二步,將紙板的右半f向前或向後折疊,看是否還能看到反射光。實驗結論是反射光、法向光和入射光在同壹平面。
23.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法線和入射光在同壹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兩側分離;反射角等於入射角。(推論)
24.平面鏡之所以成為虛像,根本原因是它不是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匯聚而成,所以不能被光幕接受。
25.當壹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鏡上時,反射光仍然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叫做鏡面反射。壹束平行光照射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向不同的方向照射。這種反射叫做漫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反射定律。我們通過漫反射從不同的方向看到被照亮的物體。
重要的實驗和定律有: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重要的應用有:直線傳播,平面鏡。畫圖主要是講光的直線傳播(針孔成像,視場),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畫圖,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的成像特性成像。
第四章“透鏡及其應用”
1,中心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凸透鏡也叫會聚透鏡;中心薄邊厚的透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凹透鏡也叫發散透鏡;
2.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有:①觸摸:通過比較鏡片中心和邊緣的厚度來區分;②“看”:通過靠近物體觀察,辨別鏡頭的成像是放大還是縮小;③“照明”:分辨平行光線通過透鏡是會聚還是發散;④“晃動”:通過鏡頭閱讀書中的文字,晃動鏡頭,看到圖像的晃動方向和鏡頭的晃動方向。(同方向凹透鏡,反方向凸透鏡)
3.(1)主光軸:通過透鏡球面球心的直線。(2)光心:鏡片的中心。
(光心是鏡片主光軸上的壹個特殊點,光線通過它的傳播方向不會改變。)
4.(1)焦點: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會聚於主光軸上的壹點f,稱為焦點。(左邊壹個,右邊壹個)(2)焦距:光心到焦點的距離。用f表示(左右焦距相等)(凹透鏡的焦點是折射光相反延長線的交點,所以是虛焦點)
5.用實驗的方法估算凸透鏡(遠視眼鏡)的焦距:把遠視眼鏡直接放在太陽光下,然後在它的另壹面放壹張紙,來回移動,直到紙上的光點變得最小最亮。測量最小最亮的光點到遠視眼鏡的距離並記錄下來,這就是焦距。其他方法還有:遠物成像、雙焦距、等光斑等。
6、記住、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靈活應用:
物距
(u)圖像距離的情況
應用
倒置或直立以放大或縮小實像或虛像。
U > 2f反轉縮小實像f <υ& lt;2f曝光,眼睛
U = 2f,倒立等大型實像υ = 2f
f & ltu & lt實像υ > 2f幻像和陰影的2f倒置放大
U = f非成像點光源-平行光源
u & ltf直立放大虛像υ > u放大鏡
口語記憶法:
(1)焦距內外分為虛部和實部;(2)焦距內外放大縮小;(3)實像必須倒置,像在鏡頭的反面。虛像必須是直立的,像在鏡頭的同壹側。(4)當形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可以記住物近,像遠,像更大。
7.“探索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實驗中,蠟燭、凸透鏡、光屏要從左到右依次擺放。首先,它們應該在同壹條線上,然後調整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壹高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光屏中央形成完整清晰的實像。圖像的調整和圖像不能被接收的原因,
8.實像:可以呈現在屏幕上的影像,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
虛像:不能在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它不是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或折射光與相反的延長線相交而成。
9.相機是利用凸透鏡可倒像、可縮像、可實像的原理制作的。它的晶狀體相當於壹個凸透鏡,人眼就像壹個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中的膠片。
10、幻燈機、放映機、膠片放映機是利用凸透鏡可以倒置、放大、真實的原理制作的,膠片要倒插(上下左右)。
11,眼睛記性短。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後,視神經的影像會持續0.1秒左右。眼睛的這種特性被稱為視覺暫留。為了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眼睛可以通過周圍肌肉的活動,通過增厚或減薄晶狀體來改變焦距,使不同距離的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眼睛的這種能力叫做眼調節。長時間工作時,最合適的不會引起眼睛過度疲勞的距離是25厘米左右,這個距離叫做視在距離。眼鏡度數表示鏡片(鏡片)的屈光力。度數越大,透鏡的焦距越小,發散或會聚光線的能力越大。眼鏡度數與焦距的關系為:D=100/f,其中d為眼鏡度數,f為焦距,單位為米。
12,常見的視覺缺陷有近視和遠視,是由於眼睛的調節功能下降,無法使物體的圖像清晰地在視網膜上形成。
13,近視看不清遠處的景物,是因為調節鏡片厚度後,遠處物體的影像落在視網膜前。近視要通過佩戴凹透鏡(近視眼鏡、聚光鏡)來矯正,凹透鏡的作用是使圖像相對於晶狀體後移,使其在視網膜上清晰。
14,遠視看不清近景,因為調節鏡片厚度後,近物的影像落在視網膜後面。近視要用凸透鏡(遠視眼鏡、發散鏡)矯正,其作用是使圖像相對於晶狀體前移,在視網膜上清晰。
15.望遠鏡能使遠處的物體在近距離成像。壹般來說,望遠鏡可以看作是由兩個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鏡叫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叫物鏡。
16.開普勒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的目鏡是短焦距的凸透鏡,物鏡是長焦距的凸透鏡。遠物通過物鏡變成倒置縮小的實像,遠物通過開普勒望遠鏡變成倒置放大的虛像。
17,伽利略望遠鏡的目鏡是短焦距的凹透鏡,物鏡是長焦距的凸透鏡。遠處的物體通過物鏡變成倒置縮小的實像,遠處的物體通過伽利略望遠鏡變成直立放大的虛像。
18.顯微鏡的目鏡是長焦距的凸透鏡,物鏡是短焦距的凸透鏡。近物通過物鏡變成倒置放大的實像,再通過目鏡變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近物通過顯微鏡兩次放大成倒置放大的虛像。
19,開普勒望遠鏡(天文望遠鏡)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更廣,特別適合觀測行星和月球。它通常被稱為開普勒天文望遠鏡。
20.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是第壹個使用望遠鏡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哈勃太空望遠鏡被送入太空,使我們觀測太空的能力前所未有。
21和90年代發展起來的超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使人們能夠直接觀察原子。1982年發明的隧道掃描顯微鏡不僅分辨率高,而且可以操縱單個原子或分子,促使壹門新學科——納米科學迅速崛起。
22.能傳播光的介質稱為光的介質,如空氣、水、玻璃、真空等。
23.當光從壹種介質射入另壹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轉,這就是所謂的光折射。
24.光的折射定律的實驗、內容和推論
25、凸透鏡成像畫法,畫光的折射定律和利用折射定律使物體在水中成像。
第五章“物體的運動”
1.在物理學中,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變化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如果壹個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靜止不動。
2.另壹個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不能以自身為依據。地面通常被選作參照物。
3.自然界的壹切都在不斷運動。由於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對於同壹個物體,有時我們說它是運動的,有時我們說它是靜止的。機械運動的這種性質叫做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4.運動的物體有能量。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運動物體的動能與速度和質量有關:速度和質量越大,運動物體的動能越大。
5.測量是將被測量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這個公認的標準稱為單位。
6.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單位是米,時間單位是秒。
7.常見的長度單位:千米和大於米的光年;小於米的單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微米)、納米(nm)等等。
轉換關系為:
1公裏)=103米(米),1米(米)=10-3公裏(公裏);
1分米(dm)=10-1米(M),1米(m)=10分米(DM);
1厘米= 10-2米(米),1米(米)=102厘米(厘米);
1毫米= 10-3米(米),1米(米)=103毫米(米);
1微米= 10-6 m(米),1 m(米)=106微米(微米);
1納米(nm)=10-9米(m),1米(m)=109納米(nm);
8.使用秤時註意以下幾點:1。“看”,測量前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量程和刻度值的量具,觀察刻度的量程、刻度值和零分數線是否磨損;二、“放”,標尺要與被測長度重合(或平行),刻度線要放在靠近被測物體的地方。如果使用有磨損零標記的刻度尺,應從能看清的刻度線開始;三、“讀數”,讀數時視線要垂直於尺面,估算刻度值的下壹位數字;四個“記住”,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數字和單位。
9.壹些特殊的測量方法:(1)積累法(少測多算)(2)平移法(3)少測多算(4)彎成直線法(5)滾輪法等。
10,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稱為誤差。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可以減少誤差,誤差是可以減少但不可避免的,是可以避免的。
11,時間單位換算:
1分鐘=60秒,1秒=1/60分鐘
1小時(h)=3600秒,1秒(s)=1/3600小時(h)
12.時間測量工具:秒表、時鐘、日晷、沙漏、原子鐘等。
13,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的物理量,其大小等於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速度的國際單位是米/秒,符號是m/s,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 s/t,在交通運輸中,公裏/小時也常用作速度的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米/秒(m/s)=3.6公裏/小時(Km/h)。
1公裏/小時= 1/3.6米/秒(米/秒)
14,1米/秒= 100厘米)/秒
100厘米)/秒=1/100米/秒(米/秒)
15.速度可以通過車輛中的速度表直接測量;我們用天平和秒表(時鐘)間接測量速度。
16,勻速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所走過的距離相等。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是恒定的,不隨距離和時間變化,但距離與時間成正比。要判斷壹個物體是否在勻速直線運動,就要判斷它在任意時刻、任意距離、任意時刻、任意位置的速度是否恒定。
16,變速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在距離(S)或時間(T)上的平均速度稱為平均速度。計算公式為:v = s/t。
17、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有:
(1).比較運動時間相同時的運動距離。結論:運動時間相同時,距離越遠,物體運動越快。
(2)比較運動距離相同時的運動時間。結論:運動距離相同時,運動時間越短,物體運動速度越快。
(3)當距離和時間不同時,比較物體速度的方法是,單位時間距離越長,運動越快。
18,光的折射定律是:(1),折射光線、法線和入射光線在同壹平面,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法線和分界面的兩側;(2)當光從空氣中斜入射到玻璃或水中時,折射光趨於法線方向,折射角小於入射角,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光從玻璃或水中斜入空氣時,折射光偏離法線方向,折射角大於入射角,折射角隨入射角增大而增大;(4)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時,折射角和入射角等於0度,傳播方向不會發生偏轉;(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9.光的折射舉例:(1)早晨看見地平線下的太陽(2)看見池底變淺了(3)看見水裏的魚等物(4)水裏的筷子疊起來了(5)海市蜃樓(6)透鏡成像(7)幻日、太陽展平變化。
我看完下冊和九年級再送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