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四川評書的歷史源流

四川評書的歷史源流

四川評書源於唐代的“說話”及明代的“評話”而盛於清。鹹豐後四川評書盛極壹時,著名評書藝人有鐘曉凡、代全懦。

據《成都通鑒》記載:最早的四川評書,是在市井搭棚設臺,臺上置壹上書“評書”的方式形燈籠。說書人手揚折扇、退開弓步,講述將帥交鋒、兩軍對壘、吼喊廝、短打擒人,給人以筋響骨炸之感。

四川評書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以具有四川地方語言特色而見稱。由於書路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說煙粉、傳奇之類的風情故事為主,重在文說,講究談吐風雅,以情動人。“清棚”,是文人從事說書,沒有程式,偏重文采,講究“聲、才、辯、博”的基本功,強調“抑揚頓挫,口齒利落”、“舉壹反三、思維敏捷”、“繪聲繪色,唇槍舌劍”、“博覽廣聞、信手拈來”。

雷棚以講史和金戈鐵馬壹類的書目為主,重在武講,講究摹擬形容。金鼓號炮、馬嘶虎嘯,都通過藝人之口來表達,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雷棚藝人中還有專長於樸刀桿棒之類的武俠書。此外,還有熔“清”、“雷”於壹爐,文武兼備的壹派,書路寬廣,並編演了壹些表現近代、現代生活的書目。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四川評書還發展了壹種韻文評書的形式,全用韻文敘述故事,演出時用朗誦的語調,瑯瑯上口。韻文評書專演反映現代生活的短篇書目,如《冷槍戰》《戰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20世紀50年代,四川評書藝人創造壹種短小精悍的“韻文評書”,用韻文講故事。20世紀60年代評書藝人和專業作者把壹批革命長篇小說,如《紅巖》《保衛延安》《烈火金剛》《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改編為評書講說並取得成功引。 現代四川評書代表人物,民間曲藝藝術大師李伯清,在傳統評書的基礎上開創了壹種新的說書形式,即“散打評書”引。 四川評書著名演員有王秉誠、鐘曉凡、傅平川、唐玉龍等。 著名評書演員徐勍以“手有勁、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的精采表演藝術,博得觀眾的好評。

散打評書

從唐宋開始,評書逐漸興旺,成為中國百姓茶余飯後重要娛樂休閑方式之壹。上世紀80年代,評書再創輝煌,“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評書在那時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壹樣。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大眾娛樂方式日益豐富,聽評書的人變得越來越少,評書藝術開始走下坡路。

不過在四川,評書離開百姓的步伐卻似乎放慢了些,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末,評書在成都發生變革,由李伯清獨創的散打評書火遍成都大街小巷,李伯清的出現讓四川評書煥發生機,使得四川評書在評書衰退大潮中“逆流而上”,壹時間,“李伯清現象”成為媒體和專家研究的話題。

相比傳統評書,李伯清散打評書最大的貢獻,在於評書內容的創新,內容更貼近時代,許多段子直接源於現實生活,這壹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創新,也使四川評書得到了新發展。

說起四川評書,也許大家腦海中都會出現壹個個子高高、身形消瘦、顴骨突出、長著瞇瞇小的三角眼、留著壹嘬小胡子、額頭光亮的男人,他就是李伯清,壹個把四川評書通過創新,再推向街頭巷尾的人。有很多成都人都說只有李伯清才能代表當代成都的“俗”文化,成都人都很喜歡這個瘦瘦高高,說書時神采奕奕的男人,從1994年李伯清開始說散打評書起,十幾年的時間,人們都還是喜歡聽他說散打評書。

李伯清開創了“散打評書”時代

李伯清的散打是“與時俱進”的,WTO是熱點的時候,他散打WTO,“非典”期間他散打“非典”。2005年春節,李伯清在四川電視臺還推出了“散打十二生肖”,節目中他不再單身上陣,還有川版“女子十二樂坊”——“錦城絲管·女子蜀樂”民樂組合為節目演奏量身定造的《十二生肖曲》,還有美女上臺為李伯清伴舞。經常聽李伯清說評書的人發現,李伯清說書的形式開始越來越多樣化了。

李伯清愛收徒弟,他的徒弟中有幾個在川內的電視臺擔任黃金時段的節目主持人,比如廖健、叮當、閔天浩等。廖健算是個把李伯清的散打評書活學活用的徒弟,他在散打評書的基礎上開創了“川普說唱”形式。在舞臺上壹身嘻哈打扮的廖健,壹張嘴,流行的RAP節奏裏傳出的竟然是:“妳娃不要吵,妳娃不要鬧,桌子端起硬鬥硬我炸得妳娃跳。”廖健繼承和發揚李伯清的經典“素芬”和“哈悶墩”,把它們編成了歌:“那天妳在春熙路吃涼粉,我就在旁邊啃蹄花……我們兩個打哈哈兒,牽妳手府南河邊轉圈圈。”曾有壹時,《素芬》成了四川本土最流行的市民歌曲。

廖健還有壹個師兄叫呂品,他是成都2004年流行壹時的“方言動畫片”的創造者。2004年2月,呂品策劃了四川方言版《貓和老鼠》:小貓湯姆的名字叫做“假老練”,老鼠傑瑞叫做“風車車”。“假老練”和“風車車”在方言版裏成了壹對針鋒相對的朋友,《貓和老鼠》在四川壹上市就賣出了20萬套,還直接掀起了國內的跟風:東北方言版、河南方言版、蘭州方言版……

內容創新

遺憾的是,這樣的好日子並沒維持多久。李伯清在散打評書如日中天時,選擇離開成都轉戰重慶。散打評書顯露頹勢,壹些人把原因歸結為李伯清的離開以及缺少傳人。然而這並非問題關鍵,即便李伯清已回到成都,也培養出了幾個得意門生,但如今散打評書早已今非昔比,四川評書似乎難逃傳統評書宿命。今天,除了李伯清仍繼續堅持“散打”,另壹位壹直堅守傳統本土評書的還有大師羅世忠。

內容革新曾壹度讓四川評書煥發新活力,但僅靠內容革新並不能讓四川評書實現持續發展。要賦予評書生命力,內容創新僅僅是壹方面,另壹方面還在於現代傳播方式和營銷手段的運用。有關專家表示,當前文化產業要形成良性發展產業鏈,最缺的是現代營銷理念和人才,傳統文化要發展的前提,過硬的內容做支撐是第壹步,但僅靠內容是無法維持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從全國情況來看都是如此。

  • 上一篇:唐朝有哪些禮儀文化?
  • 下一篇:mRNA疫苗和滅活疫苗哪個效果更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