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誰能告訴我“生產要素”之壹“勞動”的特點?

誰能告訴我“生產要素”之壹“勞動”的特點?

生產要素是指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壹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壹般來說,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因素、物質因素及其組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因為無論社會生產形式如何,它們總是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但是,當工人和生產資料分離時,就可能性而言,它們只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工人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壹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組合方式的差異,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新的生產要素將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模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要作用。

所謂勞動者,是指具有勞動技能和勞動能力的人,包括直接勞動者和間接勞動者。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所必需的壹切物質條件,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壹切物質資料和勞動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置於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起著將勞動者的勞動傳遞給勞動者對象的作用。生產工具的先進和落後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標誌著人類自然服務能力的加強。隨著現代管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交流的加強,生產工具會更加先進,生產效率會提高得更快。勞動對象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加入勞動的人。包括原材料和所有自然資源。只有具備了上述基本要素,生產才能正常進行,生產活動才能成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分配是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確立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是工會理論最基本的研究課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許多固有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上,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有兩個根本標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在公有制問題上,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在理論上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性”,並在實踐中開始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即所有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同時,在分配制度和政策上也進行了壹系列的調整。在堅持按勞分配優先原則的基礎上,首次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理念確立為我國分配制度的原則之壹,分配制度中突出了效率問題。這不是壹個簡單的多勞多得、優質優價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打破大鍋飯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現代經濟學中效率和公平的基本問題。黨的十五大將按勞分配原則擴展為“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並特別強調“鼓勵和提倡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首次將按生產要素分配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再次突出了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概念,首次把勞動作為生產要素放在首位,仍然堅持按勞分配。為什麽在強調“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還要把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為什麽說“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不足以解決分配問題,還必須將勞動加入到生產要素的行列中來參與分配?筆者認為這是十六大確立的分配制度的最大亮點。其實質是確立勞動是所有生產要素中的第壹生產要素。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勞動力是第壹生產要素。第壹,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其次,要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發展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三是消除對馬克思按勞分配原則的片面理解和錯誤做法。要真正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作為黨和國家的壹項大政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落實。勞動作為第壹生產要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用於交換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而非勞動生產要素的價值是通過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上的,它本身並不創造新的價值。但是這些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壹起創造了財富。馬克思指出:“勞動不是壹切財富的源泉。自然和勞動壹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來源)。”(1)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其實* * *創造的財富是分配的,創造的價值和分配的價值是不壹樣的(使用價值就是財富)。當代西方經濟學普遍采用“邊際效應”和“均衡理論”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分配問題,認為“經濟收入是在要素市場上分配的。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每個生產要素的報酬取決於某壹要素的邊際產品的供求。需求取決於某壹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在均衡狀態下,每個生產要素都賺取其對商品和服務生產的邊際貢獻的價值。”(2)壹般來說是指這三個要素的價值形式(價格),工資、地租、利潤的形成取決於市場的供求情況。任何壹個要素的供求失衡,都會影響自身的價格漲跌,也會影響其他要素的價格漲跌。所謂均衡,是指通過市場的力量,使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按其邊際效應(貢獻)最大化。從表面上看,這類似於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理,但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些經濟理論大多是在經濟運行的層面上分析生產要素的運行規律,研究如何增加、聚集和擁有財富,如何賺錢。而較少從基本社會制度層面去研究經濟問題。壹般來說,社會基本制度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是為什麽和為什麽必須做,而經濟運行層面是解決如何做的經濟問題。換句話說,社會基本制度所體現的價值觀決定了必須確立勞動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在經濟運行層面,需要解決的是各生產要素如何按貢獻參與分配。勞動作為第壹生產要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價值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理論基礎上的革命性變革,是馬克思科學理論與價值觀的統壹,也是與“三要素* * *創造價值”理論鬥爭的結果。但是,馬克思並不否認“三要素* * *創造財富”。相反,馬克思在糾正、補充和完善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時,特別強調了土地和資本的重要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建立,是針對當時整個社會的物欲橫流、金錢商品拜物教等“物質統治”現象,通過勞動問題這壹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為理論支點,扭轉“物質統治”的世界,實現“人對物的統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它把勞動作為評價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的唯壹標準,認為個體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勞動。”⑻“在馬克思自己的思想中,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非勞動者依靠勞動者生存是最基本的思想,勞動價值論只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在經濟理論中的具體體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通過經濟運行中的物的交換規律來看其背後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多的是在社會基本制度的層面來研究經濟問題。學習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要全面學習。“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和繼承古典經濟學勞動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它是壹個完整而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價值本質、價值實體、價值數量、價值載體、價值形式、價值構成、價值轉化、價值規律、國際價值等許多範疇。如果只把壹兩個方面看作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那就片面了。深化和發展勞動價值論,必須全面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這是基礎。”⑽勞動是第壹生產要素,是堅持社會全面進步和經濟協調發展。勞動是第壹生產要素,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經濟均衡發展,有利於公平與效率的統壹,有利於發展與和諧的統壹。市場是有缺陷的,存在著市場失靈,必須進行適當的幹預和調整,所以我們建立的市場經濟是壹個有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但按照自由派的觀點,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階層斷裂是正常的、不可逾越的,沒有必要去克服。例如,帕累托認為“人們實際上對不平等無能為力。造成不平等的基本力量非常強大,國家幹預無法影響它們。”⑾“勞動工資、地租和資本利潤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而不是由政治力量決定的。如果工會或改革派政黨試圖利用國家來糾正這些生活現實,最終是不會有結果的。在這種嘗試中,他們所能做的只是把整個社會生產的餡餅變小,而變小的餡餅很可能仍然以同樣的方式分配。試圖用幹涉和暴力改變這種局面,只會導致經濟混亂和階級沖突。”所以他認為社會公平正義在經濟學上毫無意義,主張實行完全自由主義經濟,實際上是維護資本至上的制度,反對社會革命。然而,事實上,在壹個典型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我們並不認同帕累托等自由主義者的觀點。經濟活動中也有“按勞分配”,但只是非常有限的“按勞分配”。是因為發達國家政府為了緩解勞資矛盾,在工會的強大壓力下,采取了壹些“讓步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做法,客觀上承認了勞動對剩余價值的部分所有權和分享權,在壹定程度上允許“按勞分配”進入剩余價值的分配領域。當然,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剩余價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資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但另壹方面也啟示我們,勞動要素參與分配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其次,勞動力要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在現代社會,人的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經濟增長的作用要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大得多,人的知識和才能基本上都是人力投資(尤其是教育投資)的產物。這就是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H.P .道格拉斯和r .索洛在用統計方法測算美國生產函數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在微妙的意義上,勞動力是唯壹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勞動力每增加65,438+0%就會使產出增加3倍,資本每增加65,438+0%。(美國人的工資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4,剩下的1/4大致是財產性收入的份額。大約等於65438+工資的0/3。(13)第三,勞動是第壹生產要素,是實現“* * *同富”的制度途徑。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是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而不是社會制度的改變。勞動力資源是重要的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應該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但它是壹種特殊的資源,不同於金錢、土地和設備。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資源配置過程的原則和方法必然有其特殊性。必須以人為本,是“人統治資本”,而不是“資本統治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用* * *”實現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前提和手段。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在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行的今天,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高效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消除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帶來的兩極分化的負面影響。其中壹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把工人的勞動資本化,永遠不要停留在“勞動商品化”的階段。所謂勞動力商品化,其特征是在流通領域,勞動力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通過平等交換完成買賣關系。資本所有者通過支付工資獲得勞動者勞動的使用權,勞動者通過獲得工資將自己的勞動轉移給工資支付者,這似乎是公平的。但是,當工人的勞動力進入生產領域時,由於商品屬性原則,勞動力的購買者可以完全占有、控制和使用勞動力及其勞動成果。這就是問題所在。這時,勞動力不再是商品,而是生產過程中的可變資本,可以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多的價值。根據商品所有權原則,這些增殖部分全部被資本所有者(勞動力的購買者)占有,這是資本所有者資本增殖的秘密,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基礎和前提。”所謂雇傭勞動,其實就是通過勞動商品化,把工人的勞動轉化為資本家占有的可變資本的社會經濟制度。" 14.這是壹種為工人階級制造永久貧困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所以,當勞動者只擁有“勞動商品”的所有權時,結果只能是永遠的貧窮。當勞動者的“勞動要素”像資本壹樣參與分配時,根據資本運作原理,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實際上是在工資之外,更是勞動者的勞動要素投入的回報,從而獲得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實現“勞動分紅、利潤分享”,這是勞動要素參與分配最本質的現實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雇傭勞動制”帶來的“絕對貧困法”,廣大勞動者才能實現“有* * *”的富裕。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回報率”的現象。在中國,資金短缺和勞動力充裕造成的供需現狀使得這壹問題更加突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實現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中,關鍵問題是使勞動人民盡快富裕起來。如何讓勞動人民,尤其是工人階級盡快富裕起來,是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常說的勤勞致富難,其實是在“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回報率”的現實中,也就是說,員工僅靠工資收入是不可能致富的。工資只是反映勞動力的價值,補償勞動生產和再生產成本,主要用於生活費用,所以工資水平總是與生活水平的高低同步的。工資儲蓄形成的財富實際上是以減少消費(或滯後消費)和降低生活水平為代價的,這對於促進社會正再生產來說並不是壹個積極因素。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可以使勞動成為資本並不斷增加。只有把勞動力變成資本工人,才能真正致富。依靠資本形成的財富是投資和再生產的結果,有利於擴大內需,促進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因此,通過制度的確定,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勞動效率、創造力、智慧和綜合素質將成為豐富的資本,並通過勞動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勞動者的勞動資源和資本得到有效的配合和有機的整合,發揮最大的效率。從而使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獲得工資收入,並獲得壹定的利潤份額(勞動力資本投入的產出)。此外,勞動者還可以將這些利潤份額轉化為金融資本,進行投資,在擴大再生產的同時獲得投資收益。使廣大勞動者從“無產者”變成“有產者”,實現* * *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勞動和勞動者,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首先是不斷解放勞動和勞動者;發展生產力,首要的是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效率(文化、科技)。中國現代化的過程是勞動積累的過程,是勞動和勞動者解放的過程,是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這就是勞動是第壹生產要素的終極意義。(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工人運動幹部學校)2003年6月5438+00起草,2004年4月1第二次修改:(1)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5頁人民出版社(2)曼昆:《經濟學原理》(下),15頁。左大培:《對勞動價值理論的再認識》,2002年第6期,2003年第1期,社科戰線,同上李:勞動價值理論讀書筆記,2003年第1期。第38+0頁商務印書館1979 11北京第壹版⑿薩繆爾森:經濟學(下)第226頁商務印書館1979 1北京第壹版⒀·薩繆爾森。8+065438+10月北京第壹版[14]王玨、:《論勞動力資本——國企改革出路分析》第2頁* * *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65438+10月北京第壹版。

  • 上一篇:識字方法要正確使用。
  • 下一篇:軟寶玉璽如何辨別真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