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壹部具有思想家氣質的文化小說,也是壹部具有高雅品位的藝術傑作。它有著不同於通俗小說的文體特征,因此它的敘事方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國乃至世界現代小說的傳統結構是以少數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為軸心的連貫的故事格局。《儒林外史》是壹部反映和探討知識分子百年厄運的小說。很難想象有可能用壹個家庭或者幾個主要人物組成壹個連貫的故事來完成作者的審美命題。那樣的話,就有可能把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各種行為集中到少數人身上,產生某種箭堆笑話集。《儒林外史》在持續百年的歷史背景中描寫幾代知識分子,開創了壹種“全書無主心骨,唯驅”的獨特形式《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章)突破了傳統通俗小說以緊張的情節銜接推進的慣常模式,按生活本來面目來描寫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寫出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作者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和生活經歷,進行了知識分子的百年厄運。以此為線索,“片段敘事”貫穿在壹起,構成了《儒林外史》的整體結構。第壹遍通過“楔子”來“套用陳大義”、“隱去全文”,再通過最後的“友邦”來體現“楔子”,首尾呼應,渾然壹體。除去“楔子”和結尾,本書的主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以二金(金舟、)、二王(王德、)、二燕(顏、顏劍生)等人為代表,以吳穎湖、習字湖、莫愁湖的當事人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下士人的執念、愚昧、攀附權貴、附庸風雅,同時展現了社會的腐敗墮落。二、告別三山門。圍繞這三個中心,塑造了杜、遲衡山、莊紹光、俞懿德、肖雲仙等真儒和名士形象。第三部,四十七至五十五,描寫真儒與名士的幻滅,社會風氣變壞,以至於陳慕男與湯友、唐史在青樓談與名士的風流韻事。但是,用壹個有文化的自強者展現他對未來的呼喚。中國古代小說多以傳奇故事為主,可以說是“傳奇”。到了明朝中期,從《金瓶梅》開始,只以凡人為主角來描寫世俗生活。真正完成這種轉變的是士人,既不驚心動魄,也不感人肺腑。是當時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本書寫了270多人。除了文人中的各種人物,還把高學歷的隱士、醫星相家、妓女、官員搬上了舞臺,從而呈現出壹系列社會風俗畫,讓壹些人產生了“慎讀儒生”的感覺。讀書代替了讀書人的日常娛樂(《我賢草堂》第三版總評)。《儒林外史》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色彩,淡化故事情節,不依靠激烈的沖突刻畫人物,而是尊重客觀再現,用平凡的細節再現生活,通過精細的素描塑造人物。馬二先生遊西湖,不足為奇。餓了,不分青紅皂白地“什麽都買幾塊錢,不管好壞,吃了壹頓飽飯”;看到書店的時候,問問自己選的八股文賣的怎麽樣;看到帝國書店,我趕緊拿扇子當水板舞著塵土,拜了五拜。在定賢寺遇到傅父,想問問名利。洪漢賢引他走捷徑。他以為仙人是縮在雲裏翺翔的。這平淡無奇的描述使這位刻板作家愚蠢而迂腐的性格栩栩如生。他寫超人匡回家,“他媽掐他,看他穿了很厚的棉襖,放心”。通過這樣平凡的細節,用“仿神之筆”寫出了母親對他的愛。敘事特征。通過平凡的生活寫出平凡人的真實性格。如包對窮困潦倒的倪雙峰的關懷和對兒子倪廷喜的收養,坎羅吉老僧對無家可歸的牛布依的關懷和為其料理喪事的友情,牛和蔔老底為牛普郎的婚事,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幫助等等,都是通過極其瑣碎甚至瑣碎的日常描寫,塑造了下層民眾真誠淳樸的性格。感人。人物擺脫了類型化,卻富有個性。嚴建生是壹個擁有十幾萬兩白銀的富翁,但他死前不肯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的燈裏點著兩盞燈。但是,他不是小氣觀念的化身,而是活生生的人。他雖然小氣,但有“禮”有“節”,所以處處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了讓兒子能正當地繼承財產,他不得不給他的妻子和兄弟幾百兩銀子,讓他們同意把他的妾扶正。他的妻子王去世後,她花了5000元料理後事,並經常哭泣,以紀念王。壹文不名與揮金如土、貪婪與人情以矛盾統壹的方式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也寫出了他們內心世界的復雜性。王玉輝勸女殉道,寫了他的心潮:首先,他談到了清史上有名的侃侃。後來他寫了三次,說自己被那壹幕感動了,流下了眼淚。從笑到哭,從理智到情感,他層層分解,寫出了王玉輝內心思想與情感的不斷鬥爭,倫理與良知的激烈沖突。另壹個例子是第壹次多層次地揭示了法官的內心世界。第壹,他在危機面前自吹自擂,以為官員見民有什麽困難,但王冕居然回了邀請,不予理睬。他想:也許是買辦翟。所以他不敢來。所以他決定親自出馬。然而,他的想法被另壹個想法推翻了。他認為屈尊帶著壹個地方官去拜訪壹個村民會讓人發笑。但他也認為“敬賢與褒壹篇於後世誌。這是千百年來不朽的活動。我能怎麽辦?”所以“我現在下定決心了”。在這裏,各種復雜的心理不斷轉動變化,心態縱向彎曲,讓人看到他靈魂深處的活動。在《儒林外史》中,每個人物的活動過程並不長,卻能在有限的情節中反映出不固定的性格,即其性格的發展變化。匡超人從壹個單純的青年變成了壹個墮落的人物,寫的是他隨著環境、地位、人物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在他的性格變化中,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古代小說中的人物肖像描寫往往是整容的,如“面如冠玉,唇塗脂粉”,“虎背熊腰,身材魁梧”等。《儒林外史》把臉剝掉了,換成了真實細致的描寫,把人物的性格展露無遺,比如夏宗嘉的“兩個紅眼睛,壹副鐵面孔,幾個”手裏拿著鞭子趕驢,進門就向人群投降,坐在板凳上。“通過這個簡單的小品,夏宗嘉的身份、教養、性格就凸現出來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摒棄了張輝小說長期以來遵循的八股、駢韻,用白話散文準確、不落俗套地描寫客觀景物,如《三十三條》。第四十壹回,杜留友人在江房看月。”新月已經從河底斜掛壹鉤,漸漸照過橋。“它得心應手,自然生動,富有藝術美。《儒林外史》改變了傳統說書人的評論模式,采用第三人稱客觀觀察的敘事方式,讓讀者直面生活,大大縮短了小說形象與讀者的距離。作者盡力了。而是給讀者提供了壹個觀察角度,是由人物自己呈現給他們的。比如《學記·觀音寺》裏,讓讀者見證沈祥福、夏宗嘉的飛揚跋扈,假扮“大腕”,狂妄狡詐,很少解剖人物內心。它只是客觀地提供了人物的舉止和行為,供讀者自己去想象和欣賞。再比如作者只寫“讓周先生顏面掃地”。不解剖金舟的內心活動,人們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內心感受。作者已經能夠將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變為小說中的人物,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和心理感受,寫出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極大地豐富了小說的敘事角度。比如西湖邊的假名人聚會,主要是通過超人這個“局外人”的新鮮感受。看到這些名人的名利和他們故作優雅的滑稽動作,吳試圖創造壹種與生活更直接相關的藝術,表現生命本身流動而豐富的自然形式。《儒林外史》的新敘事特征與作者的美學思想是壹致的。諷刺藝術大師吳充滿了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壁。他高傲豁達的性格讓他很沮喪。說雞毛蒜皮的事很可笑,慷慨大方的事也很可笑。(金《賈府中東寄吳文穆先生揚州外金陵之行》、《布朗亭詩鈔》卷五)這樣的氣質和稟賦,使他用反諷的手法去攻擊現實。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簡略論述中國的反諷,或出於公心,“私怨為惡字”;或“言之意淺,成了同虐”。《儒林外史》把諷刺藝術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度,“揚公利,點出時弊”,“和而不同,柔而諷刺”,“說部裏有本充滿諷刺的書”。諷刺的生活是真實的。《儒林外史》是由精確的圖畫寫成的。示其寓意。比如顏就在和張敬齋面前吹牛:“我弟弟就是個直爽的人,從來不知道占村裏人的便宜。"他話還沒說完,壹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豬,那人來討飯,家裏鬧哄哄的。”通過言行的差異,嚴把的欺騙無賴行為揭露了出來。再比如唐縣知府請他服喪。金範首先拒絕使用鑲銀的杯子和筷子。唐知府連忙叫人換了壹個瓷杯和壹雙象筷,直到換了壹雙白竹筷,他還是不肯。”剛才”。見他服喪,唐知府急了。”如果不用肉和酒,那就沒做好。《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優雅而尖銳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廟,張燈結彩,音樂繽紛,滿街都是官宦家庭的牌戰,還有縣令、秀才等官員祭祀,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和壹個賣花的牙婆伏在欄桿上看執事,“威風!壹個壹個往嘴裏送。把崇高莊嚴和滑稽輕佻結合起來,把崇高莊嚴變成滑稽。《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審美風格。吳能夠真實地展現諷刺對象悲喜結合的雙重結構,展現隱藏在滑稽現實背後的悲劇內涵,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美感。金舟擊中了招牌。王玉輝勸女烈士笑...這壹刻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壹生為潛臺詞的,所以這壹刻的可笑包含著深深的悲哀,而這最可笑的壹刻恰恰是內心悲劇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瞬間行為,並將對知識分子百年命運的反思與他們的瞬間行為巧妙地結合在壹起。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由於吳的《儒林外史》諷刺了八股、官僚和當時的封建社會,所以在文中加入了壹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進行比較。正面人物的分界線主要在於保持其應有的品德,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借官職欺壓百姓的人。還有那些無知的官僚和那些只學儒家,追求正道,卻實際上把自己的道德品質封存起來的儒生。有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人物,書中的理想人物是第壹次出現的王冕。其他正面人物,如俞懿德、莊紹光、池衡山、杜等,雖然比那些小人高尚得多,但心裏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如杜等,討厭虛偽的孝道。而因為倡導真正的孝道而進行的“英雄行為”,無非是被那些街頭的人騙了,最後以貧窮告終。作為壹個敢於反抗、自強自立的女性,沈瓊枝在書中獨樹壹幟。再比如儒生“馬兒先生”(原型是作者吳的壹個叫馮的朋友),雖然她有儒家的壹些封建思想,做事幼稚(看到西湖廟被假神騙了)。然而,事實證明,好人有好報。而且在濟貧事件中,也不乏看到他是壹個君子,所以主要是壹個復雜的人物。但是壹些反面人物,比如金範和潘三,真的很諷刺。其實從正面人物也有大儒思想就可以看出來。吳本人仍有壹定的“崇孔孟”的道德觀念。吳的社會改造理想深受學派的影響。顏元曾說:“天下不廢,則富於七字:墾荒、耕田、興修水利。用六個字強天下:人人皆兵,百官皆將。用九個字保天下:興才,公平。李杏·勒。”(鞏俐《Xi齋先生年譜》)《儒林外史》主張以“李樂兵農”的實學代替空談的理學,以“經世致用”的學問代替死板無用的科舉雜文。池恒山說:“現在讀書的壹個朋友,只是在談事業。如果他能寫出兩句詩,那他就極其優雅了。作品中寫了兩件大事,壹是祭奠太伯廟,二是蕭雲仙重農、桑、興學的功績,體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莊紹光、池衡山等真儒名士因“言出必行”而無法相處,但他們不忘社會責任,渴望實現改造社會的理想。他們提出集資修建太波寺,是為了對天下的太波有禮貌。”有助於政治和宗教”。於是大學者余博士主持了儀式。然後他寫道,文武雙全的邊塞將軍肖雲賢帶領農民耕田種樹,興修水利,興辦學校,開民智。吳改造社會的理想與時代進步潮流相呼應,主張政教合壹,主張實學,反對實學。但他卻披上了古代的“禮、樂、兵、農”。他的社會理想是走托古改制之路,這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基礎,不可能實現。作者顯然意識到了這壹點,這本書籠罩在幻滅和悲傷之中。曾幾何時,盛傳人間太伯廟倒在墻上,樂器冷落,“賢士君子”。蕭雲仙的武功和素養,風流雲何。當他破產還債時,他的“禮、樂、兵、農”的社會改造計劃以失敗告終。在探尋理想的同時,作者對封建文化作了進壹步的反思,他的批判鋒芒指向封建禮教和社會習俗。王玉輝是壹位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迂腐大師。當了30年秀才,未能考取秀才,進入官場,卻立誌要寫三本“博采眾長”的書。宣傳封建禮教。他不僅用自己余年的力量傳道,而且身體力行。當他的女兒提出以死殉道時,他不僅沒有勸阻,反而鼓勵道:“我的兒子,妳既然如此,這是會載入史冊的事,我阻止妳好嗎?“妳應該這麽做的。”當他從丈夫那裏得知女兒自殺的噩耗時,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好死!”在這裏,沒有壞人的誘惑,沒有法律的規定,卻是頑固的封建禮教的毒害,讓王玉輝的女兒自覺而冷靜地絕食而死,讓王玉輝不知不覺地成為“以理殺人”的幫兇。真正的儒家思想和名人的教育拯救不了沒落的世界,追求名利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差,遍布社會。五河郡追名逐利,阿諛奉承,唐公子,陳木南妓。假漢書的鬧劇等等。,充分暴露了社會的汙穢和骯臟。作者看到社會改造的理想難以實現,但又不忍放棄對社會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把目光投向社會底層,寫出了壹群遠離科舉名利場,不被名利汙染的普通人的形象。修樂器的倪父,看墳的鄒繼福,開小米鋪的蔔父,開小香蠟鋪的牛。情,古風依然存在,充滿了人間真情的溫暖。在儒家、名士、聖賢“已漸行漸遠”的時候,作者在書末寫下了“四絕”。在過去的幾年裏,他以寫作為生,以寫作自娛。王太太是圍棋高手,也是壹個甘心賣錫箔線軸的商販。開個茶館,蓋得寬,畫得好,但不要依附權貴;裁縫袁靜鋼琴彈得很好,這樣他就可以把自己送走了。他們自力更生,多才多藝,生活舒適,優雅脫俗,過著“不貪人之財,不待人之色,不計較地”的自由生活。這“四絕”是知識分子高雅生活的體現,是作者。體現了作者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但是,幻影終究是幻影,因為“那輪紅日沈在山旁”,袁靜悠揚的琴聲“忽然變調,叫人傷心落淚”。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被魯迅譽為“偉大”的只有兩部。其中壹個是吳的《儒林外史》(另壹個是《史記》)。《儒林外史》講的是文人階層。在中國古代,所謂文人,既是知識分子的天下,也是官場的天下。這是壹本批判知識分子的書,也可以說是壹本揭露官場沈悶的書。所以,在當代中國,重讀《儒林外史》是很有必要的。作者吳(公元1701 —1754)生長在長江北岸的安徽全椒縣壹個“名門望族”的大家庭裏。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仕途亨通,明清時期有50年的“盛世家業”。從小就給了他壹個長房繼承人,吳林,也就是他的養父。吳林只在縣裏教了幾年。後來因為得罪了上司,丟了官職,抑郁而死。吳在13歲時喪母,23歲時喪父。他既不熱衷於名利,也不鄙視金錢,揮霍無度,慷慨大方。上壹輩留下的財產是他幾年後留下的,以至於”。回國後,因不堪冷遇,於雍正十壹年遷居南京。從那時起,直到他54歲在揚州去世,他主要靠賣文章和施舍朋友為生。也是在這壹時期,他完成了名著《儒林外史》。吳自小處於名門望族的社會環境,但他的家庭日益衰敗,中年後突然陷入貧困。在他的壹生中,這種從幾代宗族關系和他自己的人際關系判斷的“漸進”,他接觸了廣泛的士大夫階層,認識和認識了很多人。他的面相,冷暖,人事經歷,世態經歷都極其豐富深刻。這培養了他敏銳的正義感和清醒的觀察現實的頭腦,使他看透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和無恥,看透了政治的醜惡和社會的腐敗。就是這種生活體驗。這成為吳嚴肅現實主義精神的直接來源。學者們含淚無情地鞭撻和批判著文人階層。魯迅先生曾說《儒林外史》“主張公利高於壹切,批判時弊,尤其在文人;他的文筆和諧,溫和,諷刺。“通過揭露各種不和諧、違背人情常理的荒誕現象,註入了對人物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自作聰明、自欺欺人、故作清高、自相矛盾等等的描寫。正如果戈理所說,“我們的騙子,我們的怪物!.....讓大家好好笑壹場!笑真的很偉大,它沒有帶走生命和土地,但在它面前,妳會低頭認罪,像壹只被綁的兔子。”《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著鮮明的目的性,即“作者的本意是喚醒世人,而不是責罵世人。”雖然作者極力諷刺,但他是在拯救被諷刺的群體。俗話說“好事多磨。”作者以悲憫之心描繪了八股制度下眾多文人的悲慘命運,進而展開了壹幅封建科舉時代社會風俗的畫卷,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物。《儒林外史》壹直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的傑作,即現實主義作品。這些故事和人物很多都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真人,他們的名字都是用象形字諧音和余的暗語來暗示的。”《儒林外史》善用“皮裏陽秋”的筆法,即“口無遮攔,心中有褒有貶。”但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上,和的中招,匡超人的變身,杜的英雄之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達深刻而豐富的思想。作者沒有直接贊揚或批評我們,但每壹個形象都充滿了巨大的力量,傳達了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了解和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系和發展。這是壹種現實主義的敘事風格。這本書的另壹個藝術特色是素描和剪影人物。《儒林外史》是壹部不斷變換主角的小說,或者說是壹部由無數短篇故事組成的小說。基本無法詳細描述它的生活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因此,吳集中表現了人的性格中最炫目的特征,從而在深度和細節上展現了壹個相對靜態的生活。這就像從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截取壹個片段,然後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來轉去,放大此時此地的“這壹個”。這是壹個極好的諷刺人物的素描方式。它讓人物的色彩明亮清晰,情節流轉迅速,仿佛人物的臉被勾畫了壹成,這個故事就此結束,而正是這些精致的情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儒林外史》胡適評吳)是中國文學史上壹部偉大的現實主義的引經據典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裏寫的內容,打著明朝的幌子,其實是清朝。而且十有八九,人物都是真人。真實地描寫了知識分子生活的起起落落,境遇的起起落落,功名的得失,仕途的興衰,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幻滅,出路的探索與追求。吳以壹種對待名利的態度肯定或否定書中的人物,如匡超人偽造文件和假名考試,但被溫州授予優秀稱號。作者在無情鞭撻醜惡事物的同時,也歌頌了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第壹流的人物,為人“剛正不阿”,莊紹光奉行“以禮樂教化人”、“以道德教化人”,牛、蔔也是作者所推崇的。程錦芳在《感人詩》中說:“學而優則仕,形容何龔燕;我為斯裏蘭卡人民感到悲哀,我居然把歷史傳承下去了!”在《儒林外史》中,吳用樸實、靈活、幽默的鄉土語言,寫出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假名士的庸俗和貪官的卑鄙。胡適這樣描述這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但實際上不允許任何人說孔孟的話,也不允許任何人實踐他們的教訓,只要人們讀八股文。剩下的‘文學作品來源’就不用關註了。如果妳註意他們,妳可以說,'那是給妳的官員的嗎?'《儒林外史》對清代小說的影響很大,雖然這本書壹開始並沒有預先設計好的結構。正如胡適所說,“這本書是諷刺小說,有點現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天才,也沒有英雄和女兒。況且書裏的人物都是讀書人,不是壹般人能看得懂做什麽,能選擇政治的。所以《儒林外史》是最不受歡迎的。對於鞭笞社會不公,促進人們獨立思考,有壹定的意義。而且,它對現代諷刺文學有著深刻的啟示。《儒林外史》的另壹個特點是結構松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幹。”壹切始於它,也止於它。“夏誌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第六章寫道不過,如果我們看看他那個時代對繁華世界的多彩描寫,那似乎是壹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晚清後期的譴責小說,如《近二十年來目睹的奇情》、《官樣》、《老殘遊記》、《死海花》、《海上花列傳》等,都是從《儒林外史》中繼承下來的。
上一篇:誰能幫我簡單介紹壹下北京上海廣州的城市性格?下一篇:貴州旅遊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