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現代小說:堅實而輝煌的足跡
中國現代小說的正式開始以魯迅的《狂人日記》為標誌,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雜誌第4卷第5號,與中國現代文學同步發展。中國現代文學30年的歷史,伴隨著中國現代小說興起、發展、深化的艱辛、堅實、輝煌的步伐。
中國現代小說是在與傳統舊文學的深刻“斷裂”和與外國文學的激烈“碰撞”中誕生的。因此,中國現代小說的出現不僅顯示了它在文學或文體上的價值,還顯示了壹種文化意義。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首要價值在於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品格。中國的小說歷史悠久,明清以來出現了很多白話小說。以全新的思想內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翻開了中國小說史上嶄新的壹頁。中國現代小說自覺地肩負起展示中國社會歷史進程、反映現代中國人行為和思維方式的重任。雖然中國的現代小說是全新的、原創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孤立的。相反,它們的發展得益於各個方向的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精髓和各種藝術手法,在現代小說中有著無形而深刻的傳承;本世紀初,開始湧入中國的各種外國文學的理論觀點、創作思想和藝術流派,被中國現代小說充分吸收、融化和消化。最具民族個性的文化偉人魯迅在談及“如何開始壹部小說”時說:“我所依靠的大概就是我以前讀過的幾百部外國著作和壹點醫學知識”。這絕不是謙虛,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壹代文化巨人寬廣敏銳的胸懷和現代知識結構。的確,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既有俄國作家尼古拉·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啟迪和影響,也有不同側面的生命原型,還有作者早年學醫的專業知識。當然,還有作者背負的沈重歷史壓力,以及現代人試圖超越這種壓力的殷切理想。最終,經過魯迅“兼收並蓄,合而為壹”的高度典型化過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了中國現代文學和小說的起跑線上。這種對各種特質的廣泛接受和自身的獨特價值,正是中國現代小說意識的深刻體現。
(B)現代詩歌:高舉生命激情的風帆
雖然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學是以文學為基礎的,是真實可信的,但這並不能掩蓋詩歌創作的輝煌。詩歌的格式、節奏、意境,在我們這個世界公認的詩歌王國裏近乎完美。面對這座歷史豐碑和它的歷史,人們只能驚嘆!
然而,歷史畢竟到了壹個根本性的轉折點。20世紀初,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開始瓦解,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開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要求詩歌發生新的根本性變化,並為這種變化提供了壹切新的條件。
幾千年燦爛的傳統詩歌和詩歌傳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選擇。
五四文學革命成就的壹個特點是,新文學作品產生了普遍而強烈的轟動效應,這在現代新詩中尤為突出。雖然有白話小說、白話散文、現代戲劇,甚至魯迅的《狂人日記》為現代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文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舉動,但畢竟新詩的出現與傳統詩歌的反差太過尖銳,反差太過懸殊。當那些如“兩只黃蝴蝶,雙雙在天空中飛翔”“我就是我!我的要爆炸了!”當像這樣的白話新詩出現時,人們普遍懷疑:這是新詩嗎?壹個有著悠久詩歌傳統的國家,以後還會用這種風格寫詩嗎?
五四畢竟是壹個創造的時代,而創造時代的壹個重要標誌就是更加寬容的文化心態。革故鼎新的時代特征,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終將使稚嫩的現代新詩千裏之外,蔚為大觀。從“五四”時期的蹣跚學步到現代文學史階段的終結,中國現代新詩大量湧現,流派眾多,形成了民族化、大眾化、現代化、多元化的繁榮格局。
從體裁上看,中國現代新詩大致可以分為早期現實主義、早期浪漫主義、湖畔詩、短詩、新月詩派、象征主義詩、現代詩、中國詩歌學會、“七月”詩、“九夜”詩、晉察冀詩等。
各種各樣的文章
與中國現代小說和詩歌的跌宕起伏相比,現代散文的發展相對平和寧靜。雖然有雜文憤怒的聲音,但總體來說,現代散文以更厚實的步伐穩步前行,新品種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繁榮。從五四初期的隨筆到波瀾壯闊的雜文運動,從雜文年到報告文學的興起,現代散文在各種形式的發展和變革中迎來了生機。
現代散文與五四文學革命同步崛起,並在五四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新青年》為核心,出現了壹大批“雜文作家”,並在《新青年》上專門開設了“隨感錄”專欄,使“五四”文學革命的第壹批先行者能夠運用雜文這壹藝術形式表達思想、闡明觀點、表達個人感受,並在此過程中,雜文悄然成長起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周作人、錢、劉半農、俞平伯等人的雜文為雜文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動蕩的朝代和黑暗的社會更加強烈地激起了廣大進步作家的憤怒聲音,有了魯迅雜文創作的實際推動和深刻影響,於是在30年代出現了壹個進步的、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作家,甚至出現了不同陣營、不同審美追求的作家,幾乎沒有人不寫雜文。除了魯迅,還有茅盾、瞿秋白、郁達夫、老舍、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許地山、豐子愷、胡風、、、陶行知、周、林語堂等。,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雜文作家群體,其作品在新文學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尤其是魯迅後期的雜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蘊和驚心動魄的藝術魅力,呈現出雜文創作的新高峰。第三個十年的雜文創作更加緊密地配合了時代的政治鬥爭,將雜文的戰鬥性推向了更深的層次。可以說,現代雜文的成長和發展是伴隨著整個新文學的奮鬥步伐的。
(四)戲劇文學的迅速崛起
與中國現代小說、詩歌和散文相比,戲劇更為獨特。中國傳統文體中沒有戲劇這種形式,但它是在20世紀初從國外傳入中國的。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雖然不長,但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短短幾十年間,出現了壹大批風格獨特、享譽中外文壇的優秀戲劇作家作品。戲劇這壹外來文學品種已經在中國的藝術舞臺上生根發芽。
五四時期,戲劇作為壹種“舶來品”,還處於探索階段。1907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現代戲劇團體。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胡適等人開始了他們最初的戲劇嘗試。最早公開發表的戲劇劇本是2009年3月發表在《新青年》上的胡適《終身大事》。再後來,田漢的早期劇作《在咖啡店的壹夜》和《壹夜捕虎》出現,洪深的早期劇作《趙炎之王》,丁西林的早期劇作《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等等。這些早期的嘗試從外國戲劇形式中吸收了很多,雖然反映了壹定的社會現實,但在藝術上仍然比較生硬,未能讓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完全接受。
第二個十年,戲劇文學開始走向成熟。這尤其得益於曹禺的劇作。30年代寫了《雷雨》、《日出》、《原野》,40年代初寫了《北京人》,並成功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話劇。這些戲劇真正奠定了中國現代戲劇發展的基礎,使戲劇這壹新的文學樣式在中國生根發芽。這壹時期,洪深、田漢等人的劇作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洪深的《農村三部曲》和田漢的《名牌之死》都成為這壹時期的重要劇作。中國現代劇作家也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