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樂府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論樂府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之初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11世紀至6世紀)的詩歌,共305首,其中有6首是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六笙詩(《南長》)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樂府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

在樂舞體系中,《詩經》開啟了中國音樂和文學的源頭。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探索,漢樂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樂舞體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樂舞制度的具體含義和大致發展框架,然後選取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詩經》樂舞制度和《漢樂府》樂舞制度,進而分析了它們建立的背景。兩者作為詩歌和樂舞的綜合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功能,然後從各種社會功能的演變來分析漢樂府中樂舞體系的繼承和發展,多角度闡述當時社會在樂舞運用中的功能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

樂舞體系離不開詩歌。正如余冠英所說,他說漢代以前的《詩經》是樂府,周以後的《詩經》是樂府。足以知道兩者的密切關系。在實踐中,《詩經》和樂府也是有關聯的。過去樂舞制度的建立與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密切相關。當時,周鶴含提倡“禮樂治國”,通過這種思想體系和文化體系的建設,教育了民心。要維持社會的“禮”,需要的是樂舞的軟和,而不是“興”的強制約束。音樂和舞蹈與詩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詩歌中展現的美好場景需要用肢體動作來描述。《詩經》和漢樂府詩歌已經成為詩歌、音樂、舞蹈的綜合表現形式。在樂舞體系的發展過程中,漢樂府是如何借鑒《詩經》中的元素並逐步發展的,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詩經》與周代樂舞制度的建立

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可見《詩經》中的詩是用來唱的,所有的詩都是跟著音樂唱的或者是按照節奏跳出來的。《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寫弦歌三百五十首。”《詩經》根據音樂風格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包括十五個地區的特色民歌,稱為民歌。雅樂分為《雅樂》和《瀟雅》,是壹些貴族在宴會上或王公祭祀時演奏的音樂。頌是祭祀時的舞曲和史詩,多由宮廷樂師根據需要收集或創作。壹般都是唱贊歌,祭祀祖先需要儀式和樂舞,自然成為當時最重要、最典型的樂舞表現形式。可見,在《詩經》產生的周代,《詩經》是詩與樂舞的集合體,形成了獨特的三位壹體結構。

《詩經》中的樂舞因素也與周朝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周朝是壹個特別註重禮儀的朝代,即“禮樂治國”,“詩書”,仁義之家;“禮”“樂”也有德;德、義、利也是基礎。“由此可見詩、書、禮、樂之間的密切關系。特別是在祭祀活動中,不能沒有詩歌和根據詩歌安排的樂舞進行祭祀,這也是當時政治生活中的壹件大事,就像《禮記》壹樣?就像《祭祀制度》裏說的,“不要急著待人。五禮,沒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在先秦時代,每個部落在進行祭祀活動時,都有自己偏愛的內容和形式。這種形式壹旦被整個部落認可,就會壹直延續下去,這種樂舞形式就變得神聖不可侵犯。當時有壹種說法,大概是說祠堂祭祀活動的樂舞不會在國家滅亡的時候消失,壹些小團體在新的國家還在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鞏固民心,統壹全國,周朝統治者采取了禮樂治國的方式,進行了壹系列的文化統治活動,如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樂舞,設置專門從事樂舞編修活動的人員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詩經》中的詩歌內容不斷豐富,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同時樂舞體系也不斷完善和建立。在“禮樂治國”思想的指導下,周朝逐漸強大起來。

二樂府詩與漢代樂舞制度的建立

秦朝以後,建立了管理樂舞的機構樂府。漢樂府的詩在樂府的幫助下得以完整保存,成為《詩經》之後歌舞音樂的大融合。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日益廣泛,不僅包括祠堂樂舞,還包括戰鬥、宴飲、女性題材的樂舞。樂府詩集中大約有四種樂舞形式。第壹類是祭祀樂舞,如《郊祀歌》,主要祭祀天地之神。樂舞華麗典雅,簡直是崇拜,沒有太深刻復雜的思想內容。第二種是鼓吹歌詞是民間創作的亂七八糟的樂舞,說是受民族融合影響吸收的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第三種是和歌,即江南民歌。最著名的有《白頭歌》、《雁門太壽星》,民歌50多首,都是漢樂府詩詞中的‘精品’。第四種是雜歌。據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聲調已經失傳,來源尚不清楚。

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樂府所推行的樂舞制度在文化思想和觀念上發生了壹些變化,周朝所推崇的禮樂治國發生了動搖。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法家也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尤其是到了秦末戰爭時期,禮法習俗已經消失,不良的社會風氣愈演愈烈,樂舞制度的建設也沒有以前那麽重要了,也就不把它當成國家的操作了。唯壹稍有變化的是,漢朝仍然非常重視祠堂的祭祀活動。相傳劉邦要求妻子創作樂舞《室中樂》祭祖。可見,當時的祭祀活動還得有樂舞表演。漢高祖死的時候,有人演嘉之和雍之。當時,還有壹名音樂官員常峰,他負責祠堂祭祀的音樂和舞蹈。漢武帝時期,“拜鬼神”成為皇帝的信條,對祭祀活動設置了相應的管理部門,樂舞也形成了固定的形式。自此,漢代宏大的樂舞體系正式確立,並逐漸向“立制襯托皇權”的禮制方向轉化。韓樂府的詩詞也為更多人所熟悉。

三樂府對《詩經》樂舞的繼承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朝代的樂舞觀念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決定了《漢樂府》和《詩經》中寫詩的內容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樂舞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如何變化是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

1漢代的樂舞規模小於周代。

周朝統治者為了適應統治的需要,從“以禮治國”的政策出發,建立了大規模的樂舞制度。當時有專門的機構從事音樂舞蹈的編曲工作。尤其是祭祀,皇帝、王公、後宮妃嬪的祭祀活動,規模宏大,程序嚴謹,包括演奏者手中樂器的演奏方式、樂器的擺放位置、演奏時間、人物、演奏者等,這在相關樂舞文獻《銅耗》中均有記載:“凡有所射者,王奏《》,王公奏《海貍頭》,卿大夫奏《采》,士奏《采》。意思是根據不同的身份,音樂和舞蹈是不同的。這些樂舞是國家規定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在儀式中,樂舞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職能部門。漢代也建立了樂府組織,但規模不如以前。漢武帝時期偏重祭祀活動,樂舞規模略大。但其他皇帝在位時,對祭祀的重視程度不如以前,樂舞多用於娛樂。從事樂府活動的不再是王公貴族,很多從事樂府活動的人都是來自相對貧窮和卑微的庶人。當時也有很多藝術家以此為職業。在漢代文學作品的記載中,《郊祀歌》和《安史坊歌》是用於祭祀活動的,而其他作品大多是關於宴飲的。也就是說,樂府的規模是隨著祭祀規模的縮小而縮小的,其樂舞規模並沒有周朝那麽高。

與周代相比,漢代用於祭祀的樂舞有所減少。

《詩經》中有大量關於祭祀樂舞的記載,占據了整部《詩經》的絕大部分。大多是關於後宮皇帝和妃嬪的祭祀活動。按照《詩經》的分類,雅占了很大壹部分,其中雅分為大、小兩種,雅用來祭祀祖先和英雄,小壹點的用來祭祀天地之神。可見,祭祀樂舞是周代樂舞的主體。到了漢代,他的樂舞分為兩部分。壹部分像石聞,是從周朝繼承下來的,模仿周朝祭祀先王。另壹部分是漢代音樂官員和民間人士所作,包括宴飲和歌頌軍事生活,比以前更加抒情。隨著國家統壹的步伐,分封制確立,諸侯割據的局面逐漸削弱,祭祀諸侯的樂舞也相應消失,祭祀變成了對皇族和天地的祭祀。由於祭祀對象的減少,祭祀的樂舞也相應減少。

音樂伴侶開始隨著新的聲音在民間大規模傳播。

《詩經》裏記載的民間樂舞很少,而《禮記》裏呢?《樂記》中記載:“縱欲,而顏之女溺,至膏趨於頹喪,而送別之悲則害德,故壹直用在節日時節。”這些樂舞經過樂官的打磨,不會流入尋常百姓家。民間樂舞,由於其內容與百姓生活有關,不符合當時大規模的祭祀樂舞,所以不會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周代的民間樂舞都很少。然而,民間音樂和舞蹈的發展並沒有停止。隨著漢朝疆域的不斷擴大,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加快了,統治者對外來音樂也更加寬容。到了漢武帝時期,任用了才華橫溢的樂官李延年,對樂舞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壹些所謂的新聲逐漸流入寺廟。他在樂府詩中說:“自漢來,北帝樂總屬宣傳部。然後分成兩部分:有笛子的人在鼓吹;利用朝廷、道路、布施,南越七郡在漢武帝時就給予了“倡導。”可見當時的樂器很多,有簫、劍、圓號、鼓等。,這也說明漢武帝把這些樂舞作為禮物送給了南越七郡。這些清新的樂舞為人們的生活註入了新鮮的血液,逐漸擺脫了宗教儀式的束縛,開始了“世俗的快樂”而非“先王的喜悅”的新旅程。

4音樂和舞蹈有更多放松和娛樂的元素。

據《詩經》記載,樂舞多為雅樂,莊重的動作和音樂過多,壹般用於宮廷的正式場合和重大活動,多為祭祀活動。正如孔子所說,這些詩主要是寫給貴族青年的。到了漢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後,開始嘗試追求壹種新的樂舞來豐富生活。漢樂府的社會功能也發生了變化,雅樂不再適合漢代的生活。《漢書》裏?從查樂知可以看出:“漢興,樂師有家,雅而悠揚。他們下半輩子都在大樂府裏,卻能管教他們,激勵他們,卻不能說出他們的忠誠。”這說明漢代有些人已經說不出雅樂旋律的確切含義了。這個時候,人們也希望有更多輕快自然的樂舞,優美的樂舞對應大多數人的口味。在這種情況下,流行音樂在漢代占據了主要地位。流行音樂輕快活潑的風格帶來的輕快愉悅的感覺,註定要深入人心。這種輕音樂舞蹈的表現力更強,不再像以前那樣沈重、莊重,在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標簽

綜上所述,漢樂府的形式不是憑空形成的。其樂舞在創新自身的同時,也繼承了《詩經》中的壹些有利元素。當時經過官民的加工改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也表現出音樂文學的內在傳承。這是音樂文學發展的規律,也是音樂文學發展的道路。在歷史的演進中,它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創造更多。

參考資料:

[2]陳璧:《周易》樂舞思想及其對中國樂舞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4]趙·:《論20世紀的漢樂府研究》(上),《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5]錢:《漢代音樂與樂府藝術史上的雅俗之變》,《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6]劉洋:精致的和聲:唐代樂舞文化初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

延伸:漢樂府是哪個朝代的?

漢樂府屬於西漢。

韓樂府簡介

樂府是從秦朝開始設立的專門的官方機構,負責分配音樂、培訓音樂家和收集民歌。漢樂府是指漢代樂府機關收集的詩歌。這些詩最初是在民間流傳,通過樂府保存下來的,漢人稱之為“宋詩”,魏晉時期才稱之為“樂府”或“漢樂府”。後世學者模仿這種形式所寫的詩,也稱為“樂府詩”。

樂府是漢武帝設立的壹個官職。它的職責是收集民歌或文人的詩歌用於音樂,以便為朝廷在祭祀或宴會上表演做準備。它收集的詩歌後來被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詩”。它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壹種新的詩風。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又壹部偉大的古代民歌集。與《詩經》不同,它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格。女性題材作品在漢樂府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從雜言到五言,用敘事性的寫作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完整。它能突出思想內涵,註重描寫典型細節,開辟了敘事詩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詩歌史上五言詩發展的重要階段。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可以和《詩經》、《楚辭》並駕齊驅。

《尚墨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都被稱為“樂府雙璧”。漢代的《孔雀東南飛》、北朝的《木蘭詩》、唐代韋莊的《福琴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另外,長歌行裏的那句“年輕人不努力,老年人難過”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西漢樂府的擴大和發展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書·禮樂誌》說:“至漢武帝決斷時,樂府成立,夜讀詩,受趙、戴、秦、楚之囑托。以為律呂主將,引等數十人作詩作賦,略論律呂,譜成壹曲十九章八調之歌。正月初壹,用甘泉拜山崗,使男女七十童唱昏。”漢武帝時期,樂府的功能進壹步加強。樂府除了組織文人創作供朝廷使用的歌曲和詩詞外,還收集了全國各地的歌謠。很多民歌都是在樂府裏面唱的,流傳下來的。文人創作的樂府詩不再局限於安石坊宴請宋立科,還在祭天時傳唱,樂府詩的地位明顯提高。據《漢書·關白公卿表》記載,漢武帝在位時,樂府令由三官組成。據《漢代禮樂史》記載,到漢武帝末年,樂府已有800多名員工,成為壹個頗具規模的音樂機構。從漢武帝到成帝的壹百多年,是樂府的鼎盛時期。哀帝即位,下令革除樂府官員,大量減少樂府人員,剩余部分劃歸令管轄。此後,漢朝再無樂府建制。

東漢掌管音樂的機關也是分屬於兩個系統。壹個是太嶽音樂部,長官是太嶽令,相當於西漢的太嶽令,隸屬太常卿。壹個是黃門宣傳部,主管程華齡,屬於少府。黃門鼓吹之名自西漢就有,與樂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到了東漢,掌管程華齡的黃門宣部,為享受宴席的大臣們提供歌詠,實際上起到了西漢樂府的作用。東漢樂府詩主要由黃門宣部采唱,所以保存下來。

漢樂府分為:

1、交妙曲: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音樂歌曲,華麗典雅,無思想性。如《安史坊歌》第十七回、《郊祭歌》第十九回等。音樂主要采用秦樂和楚樂。

2、崇尚曲:又稱短笛鈸,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方音樂。歌詞是後來寫的,內容比較復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3.和聲歌詞:音樂是從全國各地搜集的民樂,歌詞多為“街談巷議”。其中不乏佳作,是漢樂府的精華。

4.雜歌:其中,很多曲調不詳。因為沒有分類,所以是自成壹類。裏面有壹些優秀的民歌。

  • 上一篇:成龍和洪金寶誰年紀大?
  • 下一篇:越來越好的夏津豆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