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設美育的意義和方向
——關於加強美感和想象力的培養。
懷化大學美術系林虎講師
美育和藝術教育是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對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具有交融和促進作用。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是中國從單壹的反應式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良好開端。但由於我國高校開設這門課程較晚,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較大。部分師範院校的美育課程僅將技能訓練與書法和‘簡筆畫’相結合,缺乏生動活潑的美術鑒賞課程和民間美術鑒賞內容,缺乏多樣有趣的美術鑒賞講座和計算機多媒體綜合教學。大部分課程只是學習壹些非常機械的臨摹方法。比如中文系和歷史系的學生臨摹書法,外語系和體育系的學生畫“簡筆畫”,化學系和物理系的學生學壹點圖表制作。這些美育課程的副產品成為美育課程的唯壹目標和方向。這些現象都表明,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特殊意義還沒有被更多的學術界人士充分認識到。在此,我想和大家探討壹下美育及其設置方向。
壹、美育的獨特功能:陶冶情感,開發右腦,提高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
1,中西學者對美育的認知
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第壹次系統地提出美育理論,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想用美育把自私腐敗的人變成行為理性公正的人,從而幫助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變成合理的社會制度,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美育,才能使人的情感和理性得到充分發展,從而達到統壹。所以“人將既有最充分的存在,又有高度的獨立和自由。”
我國著名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是培養人的道德情感的壹種手段。他說:“每個人都有感情,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偉大高尚的行為。這是由於情感驅動力弱,需要弱化和強化,由薄及厚,需要培養。陶冶的工具是美的對象,陶冶的作用叫美育。”
為什麽美的對象可以培養人的感情?他從康德美學的深刻影響中看到了美的兩個特點:“壹是普遍性;二是超脫。”所謂美的普遍性,是指美學上沒有個人的占有關系,每個人都可以欣賞美的形象。只要妳有壹定的審美能力,就能獲得審美快感;所謂美的“超脫”,是指審美可以擺脫現象世界中的利益糾葛和對生死的關心,進入絕對自由的世界。
在蔡先生看來,壹個健康發達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養,否則不僅人生缺乏情趣,而且因為缺乏創造的沖動,很難在職業上有大作為。
藝術與科學的直接對話和結合正逐漸成為世界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李政道先生認為:“藝術和科學是壹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和科學雖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都在追求真理。在西方歷史上,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和科學是不分家的。著名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也是壹名建築師和科學家。科學創造發明離不開藝術情感和藝術思維,離不開人文關懷精神。
2美感和想象力的培養
①審美感受力的培養:所謂審美感受力,就視覺而言,突出表現為能夠以新鮮活潑的趣味觀看對象,在常見事物中找到某種象征意義。觀看者似乎能夠與物體對話。他的意識在感官的引導下,通過外在的特征深入到對象的內部,看到內在的魅力,從而洞察到世界的秘密,人生的內幕,通過對象反思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生命運動。審美敏感的人對形式美特別敏感。他善於在整體關系的制約中敏銳地把握點、線、面、光影、色彩、肌理、結構張力的微妙變化,深刻感受到物體的特殊節奏、韻律和秩序。這種敏銳而微妙的感覺有其天生的品質,也有賴於後天的生活實踐,尤其是在藝術欣賞和創作的實踐中。壹個人只要長期與各種優秀的藝術和其他審美對象互動,審美對象的感性豐富營養不僅可以豐富他的記憶倉庫,還可以徹底優化他的感官和大腦功能。最後以生物電的形式,從神經通道傳入大腦的特定部位,形成特定的感受。生理上,這讓我們的感知更加敏銳。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美感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因為當今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生活越來越審美化。在日用品和工業品中,我們不僅註重實用功能,也越來越註重形式美。為了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產品必須有完美的包裝和新穎美觀的設計。同時,還要有新的創意‘廣告語’和影視廣告。
從人的智力發展來看,邏輯思維能力使外部世界和人的內心世界更有條理,更有確定性。但也容易禁錮人對外界的感情。概念思維傾向於塑造生動的感受,從而削弱了人們對外部世界和內心精神世界豐富而微妙變化的把握,或者削弱了人們快速而直接的反應能力。因此,培養人的審美意識是提高素質教育、增強本質力量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②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審美想象力——具有可再現性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在外界和內在的刺激下,意識和潛在意識綜合轉化而產生的壹種情感錯覺,以情感為驅動力,按照特定的情感邏輯,激活人的生活經驗中感性印象和記憶的痕跡。這種情感錯覺最終表現出壹種特殊的美感。它與美感直接相連,不僅因為美感包含想象的作用,而且因為審美想象的發展依賴於對美感的體驗。
審美想象力是人的創造力最直接的體現。這種根植於人的潛意識中的創造性的、深刻的“情感沖動”,恰恰是那種暫時脫離了通常的思維軌跡,無意中沒有直接聯系,但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的東西——情感和環境,被情感邏輯凝聚融合在壹起,產生了新奇的意象。
藝術想象力是壹種心理素質,是人的創造能力中最有價值的素質。雖然科學想象和藝術想象還是有區別的,但藝術想象的自由也有助於從事科學技術的人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敏銳性。它會幫助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科學想象的情感因素相對較弱,需要經過理性的嚴格檢驗。想象會增強人們思想的新奇感,打破思維的導向,永遠保持創作的活力。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只是比較弱。經過長期的審美欣賞和創作鍛煉,人會在壹定程度上激發童年時期自由想象的潛能,激發創作的熱情。
審美和藝術創作是精神高度自由的活動。充滿遊戲色彩,娛樂性很強。調節學生單調的學習生活,給生活增添樂趣。
總之,美育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對人的感性能力的培養上,發展人的全面綜合形象和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中最關鍵的素質之壹。在生理基礎上,這種能力也與人腦右半球的優勢中樞有關,所以壹般來說,美育可以培養人的情感,培養人的創造力。
第二,高校美育的關鍵是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1、高校美育的特殊性:
高校美育的目的是培養壹個正常人必須具備的審美素質。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美術美育發展極不平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過去缺乏對藝術和美育的系統學習,在學校裏長時間與概念、公式和邏輯打交道。而在美學領域,除了文學、影視,其他各種藝術都是陌生的,他們的情感世界並不豐富,對感性秩序並不敏感,右腦亟待開發。他們進入青春期後,由於身體發育的成熟,生命力最旺盛,不斷追求新的刺激。高中因為作業多,升學壓力大,自然審美欲望有限。進入大學後,重新獲得這個機會,自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種對青春期的渴望,再加上知識素養帶來的高理解能力,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第二課堂和選修課的課表,使得高校的美育課程具備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同時,由於學生過去缺乏這方面的訓練,直覺能力不發達,概念思維的習慣往往使他們在面對審美對象時誤入抽象分析的歧途,難以進入具體的情感體驗狀態。由於它分解了完整的印象,在實踐活動中很少獲得審美愉悅,審美教育的時間非常有限,審美領域極其廣泛,增加了高校審美教育的難度。如何從實際出發,緊扣美育的特殊功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使高校美育更加有效,是改變高校美育現狀的關鍵。
2、“精”與“寬”的鑒賞課
欣賞課是高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應占總課時的60%左右。培養大學生高層次的審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接觸高層次的審美對象和藝術作品。
審美領域極其廣泛,審美對象復雜多樣,教學時間極其有限。要解決這壹矛盾,應采取“精”與“寬”的欣賞內容方針。
所謂“精”,就是對中外歷史上產生的每壹個藝術門類、不同風格、流派,只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欣賞對象,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從而感受和啟發學生理解其中的奧妙。這種藝術欣賞活動可以以藝術發展簡史為基礎,也可以從不同的藝術風格展開。但要以了解具體作品的審美特征為首要任務,而不是順帶提及作品來談發展史。在這次藝術欣賞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所謂“廣”,是指從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綜合影視藝術中全面接觸代表性作品。還要從設計藝術中去理解日用品和工業品的設計美學,如:室內住宅美學、服飾美學、景觀美學、家具和陳設美學。選擇典型事例進行比較、感受、分析、評論,使審美欣賞活動拓展並貫穿於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對培養學生的美感和豐富的想象力十分有益。
3.各種創意類。
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形象表現力只有通過壹定的創作實踐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並最終體現在作品中。所以要充分重視動手創作的活動,課時要占美育總課時的30%左右。
但是這種創意課應該和藝術類專業的創意課有很大的區別,對技巧的要求不能太高,難度不能太大。重要的是傳達意圖,把自己的美感和想象物化到作品中。所以創作形式要不拘壹格,既可以練習書畫,也可以在‘陶吧’裏創作簡單的陶藝,傳達自己的審美想象,揣摩自己的審美感受。也可以使用電腦photoshop5、CoreIDRAW9等軟件進行電腦平面設計和圖片組合。這些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註重實效,形式多樣,趣味性強,讓學生感受到創作的樂趣。
4、概念清晰,理論課生動活潑。
在高校美育課程中,必要的美育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藝術欣賞和創作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規律等等。但這些理論問題的講解,必須在學生有大量感性印象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欣賞和創作實踐中的問題,有計劃地進行。理論課要在例題分析中總結基本規律,盡量避免不切實際的空談。至於系統的美學和藝術史,要利用大學生理解能力強,課外時間豐富的特點,讓感興趣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討論。課堂上理論課不要太多,占美育課10%。
綜上所述,在高校開設美育課程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美育課程要把審美感知和想象訓練放在首位,合理安排鑒賞課、創造課和理論課。只有這樣,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是我國21世紀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正道。
參考
【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學美學》由該書編輯委員會編著。
【美育】知識出版社。啊。德米特裏耶娃翻譯馮祥義。
《藝術及其教育》由殷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什麽是審美?
美學是從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角度,研究美、醜、崇高等美學範疇,人的審美意識、審美經驗,以及美的產生、發展和規律的科學。美學是壹門以研究美的本質和意義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壹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美的本質、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美學和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壹門哲學學科。這是因為美學的基本問題是壹個哲學思辨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和性質都取決於它提出問題的方式。美學起源於柏拉圖的問題:“美是什麽?”這裏的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而是使壹切美的事物變美的根本原因。這就把人們的註意力從紛繁復雜的感性現象引向支配壹切的抽象本質,從亙古不變的美引向永恒的美本身,這顯然遵循了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思維方式都打上了當代哲學的烙印。另壹個有趣的現象是,歷史上偉大的美學家幾乎都是偉大的哲學家,作家或藝術家更少。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壹個側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的關系。西方現代美學表面上是拒斥哲學,但它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仍然依附於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和倫理學
美與善的關系決定了審美與倫理的關系。真善美是人生向往的理想境界,缺壹不可。從歷史上看,壹切美的對象在倫理意義上也是善的,尤其是在社會美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美的內容就是以美的形式表現善。美與善雖然關系密切,但不能劃等號,美不是善。比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外表醜陋,內心善良。美好的事物更註重人的精神愉悅,所以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往往與人的功利目的直接相關。
美學和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充滿感情,而看海充滿意義”;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壹種永恒的快樂”;美國美學家桑塔亞那說:“美是在快感的對象化中形成的,美是壹種對象化的快感”;人的審美活動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象等等。李白詩:“寒山滿悲”,其中的“冷”“悲”不是純粹的客觀描寫,而是感情的表達。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人的心理因素的參與,美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審美和心理學是密切相關的。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經驗和心理作用的強調,以及心理學各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也說明美學研究在壹定程度上依賴於心理學。
美學與文學藝術
美學和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都是文學藝術,因此,它們所研究的問題往往具有某種交錯性,如文藝作品中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壹般規律等,既是美學研究,也是文學研究。但是,相對於文學藝術而言,審美更具有壹般性。它探討了文藝的起源,為文藝提供了壹種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另壹方面,文藝學更關註具體的文藝經驗和現象,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