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談談妳對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的理解,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

談談妳對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的理解,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

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實現了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來說,“入世”有利有弊,既會帶來巨大的利益和無窮的商機,也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形成“雙贏”的結果

中國入世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中國、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雙贏”的結果。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七位,已成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世貿組織實現其普遍性的必要條件。對美國來說,實現了中美雙邊貿易發展的格局和利益相關的需要,可以解決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的問題。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意味著中國可以合法地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出口補貼和關稅制度的靈活規定。上述緩沖機會僅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在中美協議中,沒有禁止中國援引WTO的例外條款,客觀上承認了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援引這種例外條款作為幼稚產業保護。可以采取臨時措施來彌補強大的外部沖擊對內地市場造成的損害。

引領改革開放。

中國作為壹個潛力巨大、經濟體系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對運行規則的影響力,參與規則的制定,而不是被動地執行規則,從而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增加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討價還價的分量,促進其盡快融入世界經濟主流,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世界經濟互補。同時,有助於打破內地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壟斷,推廣成員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驗,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制建設的完善。

有助於參與經濟全球化

20多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越早,發展越快;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處於關鍵時刻:國企改革,市場疲軟,失業,社保等等。中國經濟遇到的所有困難,都關系到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大局。這些關鍵問題處理不好,就會退縮。從改革開放的邏輯來看,入世可以借助外資和外部動力,推動改革的進壹步發展,突破改革過程中的瓶頸。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

壹千萬工人很難保住工作。

中國農業部門就業比重較高,占總就業人口的60%以上。由於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差,糧食等大宗產品生產缺乏優勢,價格與國際市場有差距。加入WTO後,農產品市場受到巨大沖擊,大量農業勞動力需要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

據研究,從1999到2010,約有10萬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其他部門。部門間勞動力的轉移或者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調整成本。加入世貿組織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大幅下降,必將沖擊競爭力不足行業的生產,壹些資金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和產品,如信息、金融、化工制藥、汽車、機械等,將被迫逐步退出市場,產生新的就業壓力。

不良企業為產權難過

知識產權涉及到每壹個行業,但並不專屬於任何壹個行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必須全面履行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有效和有力地打擊假冒和盜版。這樣壹來,那些缺乏創新能力和品牌,依靠模仿的企業就會被淘汰,最終不得不放棄壹定的市場份額。但從長遠來看,我國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和更大程度地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激勵和保護自己,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制度沖突不可避免。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和WTO的基本原則有壹個根本的相似之處,就是市場經濟。然而,目前的經濟體制與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之間也有許多重大差距。比如,除了經濟方面,思想、文化、政治、傳統等等都有很多不同,必然會帶來很大的制度沖擊和沖突。

近期出現的問題,如壹些未受保護的行業或大中型國有企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其性質、時間、範圍、程度與入世前不可同日而語;與今天相比,合資或獨資企業的行業覆蓋面、規模、經濟影響力和控制力都將發生巨大變化。簡而言之,調整和適應制度差異需要很長時間。

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將會增加,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也將增加。特別是按照承諾的期限,若幹年後,銀行、證券、外匯市場將全面開放,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肯定會對中國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國際金融動蕩對中國的影響也會比以前更大。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並不意味著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也給中國的銀行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金融安全壹旦出現問題,對國家安全影響很大。

收入分配不均擴大了。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農業部門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農村居民收入減少。雖然部分農業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部門,但到2005年,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將比基線情景減少約2.1%,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將增加4.6%。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將對社會穩定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 上一篇:誰有2007年6月至6月的國內外重要新聞?
  • 下一篇:傳統風格的賞花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