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儒學是否是宗教的問題

關於儒學是否是宗教的問題

在儒釋道中,儒家壹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精神氣質而言,它壹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其巨大影響至今仍隱約可見。

儒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形成;儒學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宋明儒學演變為理學;明清時期出現了壹大批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和繼承。

就時代背景而言,先秦儒學面臨著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孔孟繼承了周聞的啟蒙思想,通過自身的得失將禮儀法規轉化為人們自覺的道德實踐,從而奠定了儒家內聖之學的基礎。“東學”是漢代為了適應統壹國家的政治需要,從“六藝之術”和“孔之術”的結合入手,專門用來解釋政治統壹的理論。適應了加強大壹統中央集權的需要,編造了適應“天人感應”和“三統壹”(黑統壹、白統壹、紅統壹)循環的政治理論;適應了強化君權的需要,敷衍了“君權神授”的神學目的論;它適應了維護大壹統原則的需要,將許多先秦(不僅僅是儒家)的相關思想轉化為以“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忠孝”理論(人們往往認為“三綱五常”只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的壹種不恰當的表述!因為至少儒家之外的韓非也提倡“忠孝”);它適應了維護和延續國家統壹的需要,提出了抑制土地兼並、限制土地、薄地和節約勞動力的思想。總之,《東學》是將先秦時期的“六藝”與“孔子之術”相結合,將陰陽五行、儒、道、墨、名、雜以及舒舒蜀、等壹套理論進行雜交、嫁接、敷衍、改造,炮制出壹套“天人感應”與陰陽五行。宋明儒學面臨佛道泛濫、儒學衰落的局面。大師朱成和王陸通過吸收和揚棄佛道重建了儒家道統,將儒學推向了壹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儒家是文化道家,反映和代表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原則。通過考儒入朝做官,其實和“茶舉”壹樣,是封建時代“道統霸主”或“外學儒”政治格局下的壹種制度安排或選擇。這樣的制度,對於儒家來說,就像對於王權來說壹樣,具有雙刃劍的性質。從這樣壹個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科舉制度與國學的關系是立體復雜的、辯證的。

宗教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其根源和基礎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原始人對自然鬥爭力量的軟弱。當時的宗教規範往往成為人們遵循的社會規範。在最原始的時代,在階級分化出現之前,人類就開始了各種宗教活動。

,人對自然力的恐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動會變成宗教這類社會活動嗎?從原始宗教的產生來看,在國家機器等管理人的集體活動的組織尚未出現、科學教育還很不發達的時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屬性、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唯壹有效手段。從考古和民間傳說中,我們知道原始宗教崇拜身邊的事物,比如獵人崇拜各種動物和山神;漁民崇拜河神、水神;收藏家可能崇拜各種植物,如樹神和花神。這些崇拜的對象既不是抽象的精神神,也不是主宰世界的唯壹神,而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事物。而且祭祀活動是所有部落成員參加的,由部落首領或者所謂的能與神靈溝通的祭司主持。因此,崇拜活動

,不僅僅是壹種儀式,更是作為壹種增強全體員工集體意識的活動。

。也許後者才是崇拜活動的真正目的。至於精神寄托、精神慰藉等崇拜和宗教的超前作用,只是宗教在社會活動中後期發展和普及帶來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為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的發展,集體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國家這種高級組織形式的出現,宗教崇拜變得越來越抽象,死人、鬼、鬼怪都進入了崇拜對象,宗教崇拜儀式變得越來越恐怖,甚至不得不把人作為崇拜對象。說這些行為是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不太合理,但解釋為壓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強人的社會性更合理。對服從的強調和特殊宗教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歷代統治者對宗教儀式都特別熱情,有時會利用手中的國家機器來推行壹種自己喜歡的宗教。甚至有的統治者指定壹種宗教為國教,這與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壹致的,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往往是宗教的最高領袖。那就是充分利用宗教在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方面的作用。

上帝對於大多數宗教來說,“上帝”是壹個主體,可以被偶像化,也可以成為壹種精神形態。東方世界和希臘羅馬世界的神壹般都有偶像的形態。對於神,有人認為是超自然想象的人格化,也可以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壹般存在於神話中,這個時代就是神話時代。希臘羅馬世界結束後,西方世界普遍信仰基督教。在這種類型的宗教中,神不被賦予偶像,避免了偶像崇拜的後果,比如從精神追求過渡到物質追求。許多哲學家和神學家都深信,上帝是精神意識的無限“集合體”,是追求壹種理想化的、更完美的、更高的精神境界的人格化存在。人格化的神為了構建壹個具體的體系,有後人的壹系列解讀——當然也有壹些內容是道聽途說的管理者代代相傳,經過不同人的修改。

對於物欲橫流的世界來說,上帝自然不符合規律,但既然是個性化的精神載體,那麽對於壹個人的思想和意識來說,就可以是合理的存在。就像現在有些人用唯物主義的規律來研究宗教和上帝存在的合理性壹樣,對於社會制度的作用,他們忽略了“上帝”這個概念中的精神追求元素。

的確,社會群體必須保證自身的生存才能思考,但當精神追求的可行性存在時,精神追求就會個體化,甚至與某些學派制定的唯物主義法則相違背——人類意識所做出的選擇並不需要在某壹特定方面完全符合某壹法則。這時,上帝的概念在意識中被合理化了。所以,上帝不是機器,也不是工具。在現代,上帝的概念已經成為宗教信徒的信仰而不是偶像。作為人類精神追求的寄托之壹,它也將伴隨著人類歷史走下去。

對“儒學不是宗教”壹說的幾點看法:

儒家是宗教嗎?中國有沒有宗教或者俗稱的“道”,是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周易》的陰陽性啟發萊布尼茨發明了計算機科學的二進制,也可以證明當今高能物理中的正負電子等。簡而言之,他們都試圖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依附,只是從具體的、外在的比較轉向抽象的、內在的比較,也就是用西方的概念和範疇來研究和解讀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儒家是宗教嗎?對不對?我們有西方的宗教觀念和風格,對比儒家,覺得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說;“儒教是宗教,叫儒家”,或者比較儒教的其他方面,認為它不能被宗教所包容,說:“這不是宗教”,比如人文精神是反宗教的,理性精神也是反宗教的(其實這是基於西方歷史上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形成的觀點)。其實在儒家思想中,宗教虔誠、人文關懷、實踐理性等等是並行的,是無縫的,但有張力或待遇,卻有壹種中庸精神制約著它走向對抗和妳死我活。這是用西方思維無法理解的,這就是儒家的偉大之處。

當然,在今天,我們首先應該肯定西學東漸200多年後,西方文化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再生所做出的貢獻,它以自己的精神沖擊著我們的老年,以自己的活力刺激著我們的老年。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全盤西化”,失去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就學術而言,西方文化激活了我們遲鈍的頭腦,思想文化領域壹直處於中西、古今的沖突與交融之中。這是歷史和現實,沒有必要回避和否認。關鍵是我們如何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這個過程中又快又好地完成中國文化轉型的歷史任務,為引導中國社會走上壹條好的道路做好基礎工作,但這裏確實存在壹個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問題。

如果總是用西方文化的術語、概念、範疇、學術範式、思維模式來研究中國文化,“成果”越多,負面效應越大。在了解西方思想體系並把握其特點的基礎上,以西方為參照,尋求中國文化的邏輯進路,反思其歷史得失,發掘其內在內涵並適應時代和世界外化為新的能為今人所理解的思想文化形態、範式和模式,推崇基督教。所以我認為,把儒學劃分為宗教、哲學、政治、法律,判斷為人道主義、實踐理性、德治等。都在解構儒家傳統。解構自然是必要的,但重建也是必須考慮的。學術思想的劃分是西方的邏輯方式,是中國的必然方向嗎?換句話說,對儒家思想的解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不管儒家是否宗教,我認為儒家確實是宗教的,主要是因為作為壹種理性信仰,以孔子為始祖,對以學者為主體的古代知識分子形成了持久的吸引力,促使成千上萬的壹代又壹代成就不同的人為龐大的儒家體系貢獻力量。所以,這是壹種類似於宗教的力量,推動著儒家知識-信仰體系(不是神學體系)的發展。但不是孔子壹個人的作品,所以不宜以儒代儒,不是儒家,而是儒家。這種信仰雖然是理性的,但有壹種持久的、被淹沒的、有時甚至是“殺身成仁”的中國式熱情在裏面,這種熱情往往表現為士人的氣節,有點類似於宗教情懷,但並沒有因為理性的約束而導致宗教狂熱,這是難能可貴的。

至於封建專制帝王利用儒學成為官方儒學和皇家宗教,其實是儒學的異化形式,是儒學的官方分支。總的來說,它也屬於儒家,但不是儒家的全部,也永遠不能代表儒家,更何況這個“宗教”很難和西方真正的宗教相提並論。首先,對儒家的宗教信仰太低,壹定程度上只是官方顯示其政權合法性的壹種形式。大家都很嚴肅認真但沒人把這個當回事,也沒有真誠的宗教信仰,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政治主導權在於背後的實力較量,這只是壹個必要的擺設。

儒家不是宗教,儒家產生後的宏觀歷史發展也可以證明這壹點。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佛教至今仍對印度的政治生活或經濟生活有著重要影響。歐洲曾經有過宗教壹統天下的黑暗,阿拉伯國家的宗教在今天的國民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儒家本質上是壹種宗教,我們就很難解釋為什麽它從來沒有形成壹個宗教主導國家,是主流國家意識形態的歷史階段。即使在佛教盛行時期,宗教也是作為世俗生活的補充而存在的,從來沒有壹種宗教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難道不說明問題嗎?

儒家不是宗教,也可以從儒家來解釋。孔子非常反對從神的角度來談論人的方式,說:“不能服人,怎能服鬼?”?如果妳不知道生,妳怎麽知道死?”,強調“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壹般方法。同樣的問題

,給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答案。我們看不到這些對儒家現實世界和世俗生活的生動關註,但我們說儒家是壹種宗教。如何才能在孔子的墳下得到滿足?另外,儒家不是宗教,這可以從中國哲學發展的傳承中得到解釋。儒家思想“先人所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有歷史依據的,其理論可以對比驗證其正確性,而非孔子自己的空穴來風。

總之,誇大儒家的宗教性,也不斷然否定,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學術。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全面的反思和全面的研究,從而創造出壹種新的能夠使中國走向世界並獲得世界理解和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為我們自己尋找出路,為人類規劃未來。無論我們從那些方面做什麽,都可以堅持這個信念,進行大的綜合和創新,以不同的路線,而不是不同的路線,達到同壹個目的。我們可以說儒學不屬於壹般西方宗教經驗所定義的“宗教”範疇,但儒學不是宗教,更不是西方宗教。

  • 上一篇:學術論文表演範文
  • 下一篇:重慶有哪些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