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深刻影響。”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正在迅速形成壹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爆炸,更新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育也走上了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信息技術對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信息技術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從形式、內容到理念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壹、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教育的諸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的新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與傳統教育技術相比,它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1)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多媒體技術使知識內容能夠以單壹形式或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達,如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從而使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聯想的線索。(2)有效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互聯網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時更新,電子郵件、聊天室、視頻點播、視頻會議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將使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來源空前擴大,他們可以訪問各種電子課程資源,直接獲得相關的資料和素材。(3)多媒體技術很好的實現了自主學習,它不僅是模擬的,而且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原本不能直接展示的東西,而且是交互式的,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註入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因此,很容易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學生還可以建立個人主頁或小集主頁,打造個性化學習平臺。(4)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這意味著如果教學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就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虛擬教學環境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社會、虛擬圖書館等。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生感覺仿佛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五)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功能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發展趨勢是在網絡上建立電子檔案,電子檔案包括學生的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等。電子檔案的使用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以學習過程為導向的評價。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壹,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壹點,樹立正確的觀念,積極學習和應用現代教育手段,信息技術才能真正起到促進教育現代化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積極作用。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重視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我國已經把信息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在發展學生信息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信息,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指知道什麽時候需要什麽樣的信息,以及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會中,知識量正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長。學生不可能掌握所有這些知識,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壹定信息素養的學生在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因此,信息素養是21世紀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壹。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技術基礎。信息素養的形成需要壹定的信息技術技能作為支撐,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壹些基本技能,如使用個人操作系統、網頁瀏覽器、搜索引擎和下載工具、信息處理和文字處理軟件、多媒體制作工具、網頁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於知識的快速增長和更新,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自學能力已經成為21世紀人才的重要能力之壹。(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為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比如用壹些輔助學習軟件進行個性化學習。這些軟件大多圖文並茂,人機交互性強。它們可以寓教於樂,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設置不同的難度,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輕松進行個性化調整。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不僅實現了壹對壹的交流學習模式,而且學生學會了獨自面對問題,根據計算機提示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獲得幫助,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面對壹定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環境搜索學習資料,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程學習就是壹個典型的模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學習資源和幫助。這些資源可以由老師預先設置,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搜索。因為網絡上的知識量很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很多選擇。與課本相比,信息量更大,知識更新更快,學生必須對大量信息進行選擇、分析和處理。3.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使多種合作方式成為可能。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由於物理位置的限制,小組學習模式變得更加勉強。老師經常讓相鄰座位的學生壹起討論,但實際上相鄰座位的學生觀點、思維方式、學習節奏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小組學習的效率往往很低,激發不出學生思考的火花。在網絡化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分組方法可以變得靈活多樣而不受限制。學生可以通過網上對話、網上論壇、網上個人主頁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學習資料。(2)提供總結交流的工具平臺。當壹個群體想要解決同壹個問題時,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合作可能是分工,可能是合作,也可能是競爭,信息技術環境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壹個友好的平臺。比如小組成員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和學習資料放在網絡上的同壹個文件夾或網站中,供所有成員交流評價,也可以把這些學習資料分享給其他小組,最終實現* * *。4.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信息技術可以給予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生動形象的特點和網絡資源容量大、類別多、即時性強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重視。有了對問題的興趣,就成功了壹半。(2)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可以作為幫助他們成功的研究工具。壹個有壹定信息素養的學生,首先會確定自己需要什麽信息資源,然後根據現有的信息技術環境去獲取這些資源。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過濾、加工、處理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問題過程中,隨著信息的不斷豐富,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認知領域的高級能力。必須建立在壹定的知識量和對事物的理解上。“熟能生巧”是對這種能力最簡單的評價。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必須涉獵廣泛的知識,並能融會貫通。有了這些知識,創新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技術可以提供以下支持:(1),提供大量的知識。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廣博的知識,信息技術正好可以提供這些資源。除了壹些內部資源庫,互聯網上針對某壹知識點的網絡資源不計其數,為創新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2)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整合學科知識。首先是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可以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賦予其他學科,從而使這些學科的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多媒體特性、超文本特性和交互性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發展性思維和跨越式思維。其次,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整合學科,實現課程的綜合性。創造教育需要多學科的支撐,這就需要學科的融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的有機整合成為可能。(3)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讓學生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進入情境,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充當引導者和咨詢者,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關系。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盡早利用落後的信息技術環境及其資源,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對大量的知識,學生在信息選擇上有充分的自主權,有助於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發現問題和利用資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2)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獨特功能,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特點相結合,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直觀、多樣化、形象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電教媒體的橋梁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1、懷疑——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懷疑”是指在知識鋪墊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即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聲、色、圖、文等多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壹開始上課就進入壹種迷人的、引人入勝的數學境界,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2.解疑——利用多媒體誘導學生創新思維,內化新知識。教師精心設計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和操作,使新知識變難,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抓住提問的機會,及時給予指導,把學生的“學知識”變成“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新舊知識的銜接得到了及時的溝通,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3.提問——利用多媒體延伸知識傳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啟發學生加強與所學知識的縱橫聯系,提出自己沒有理解的問題,或進行獨特的思維活動。學習新知識後,精心組織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容進行討論和質疑,延伸所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參與的重視,讓學生在行動中領悟真理,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4、解惑——利用多媒體優化鞏固應用,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解惑”是指鞏固新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鞏固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拓展思維,發展智力的壹種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設計習題,註重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之壹。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以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壹種新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利於學生掌握信息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它促進了班內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促進了我們的學生通過互聯網與全球學習社區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2.實施課程整合應遵循的原則(1)層次原則。強調建立不同的創新教育目標,為不同的教育對象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2)主動性原則。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3)個性化教學與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個性化教學無疑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人而異。但是強調個性化是不夠的。協作學習能明顯促進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是21世紀培養新人類村落最有利的教學策略之壹。因此,在課程整合中,要考慮個性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的結合,使學習收到最佳效益。(4)註重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原則。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作過程。學生在用計算機完成壹件作品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5)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原則。在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信息垃圾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帶來了令人不安的問題,如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濫。要培養學生識別信息真偽、負責任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3)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壹堂好課,與其說是將現代教學方法引入教學,不如說是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教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促進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改革。先進的科技成果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數字時代,計算機及其網絡應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但把計算機及其網絡視為解決教育問題癥結的靈丹妙藥或突破教學難點的萬能工具,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首先要著力改變教師的觀念,讓教師樹立現代教育觀念。美國兒童計算機教學專家馬爾科維奇說:“美國、德國等先進工業國家犯下的最大錯誤是計算機可以取代教師。直到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並認為“成功的教學應該結合各種因素。就像學遊泳,不能只靠泳池(硬件)或者水(軟件),還要有好的老師。而壹個好的老師,壹定是壹個有科學先進教育理念的老師。”2.沒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建設壹個符合需求的資源庫,就如同“有車無貨”。學校資源庫的建設必須使用開放的、反映學校特色的、相對統壹的標準,以知識內容的整合為核心,而不是簡單地將離散的信息堆積起來,盡量將資料標準化,應用到不同的軟件上。各種素材都要註重互動性和可操作性,適合實時互動教學。3.人本培訓最理想的課件是創意和設計由用戶完成。最好的辦法是讓壹線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學會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個性化的教學特色融入課件中。因此,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成為“整合”的根本問題。三、信息技術的引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1)教學理念上要有現代教育理念。教師要有新的教學觀念。如何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克服學習困難,循序漸進,逐步走向成功,讓這種成功的經歷時刻激勵著他們不斷進取。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實現興趣、知識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知識,實踐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安排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培養學生的觀念上,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遵循認知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社會發展需求的角度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2)教學方法上要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各種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視覺上的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豐富多彩的圖像傳入學生的耳中,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情感交流,營造輕松、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滿足求知欲。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教師、學生、設備的特點,把學與玩、教與興趣培養、知與用、動手與動腦、智力與非智力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在關註非智力因素的同時,註重興趣的持久性,引導學生從學習之初的神秘、好奇向認真、投入、主動的學習平穩過渡。(4)時代感強,思想上超前。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通過自學和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培訓班,及時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提高信息素養。師生不再是壹桶水壹碗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活水。第四,利用科學有效的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目標。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學手段、方法和內容的重大變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壹方面要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另壹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優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組合,科學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1.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信息技術在幫助和支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教師不應該“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避免“機器灌溉”或其他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2.正確處理人機關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教與學的社會性和人文性,重視人的個性和情感要求,避免“計算機代替人腦”、“技術代替文化”的不良技術應用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讓機器為學生服務,為學生提供便利,而不是制造新的障礙。3.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杜絕切斷學生與社會和生活實踐聯系的“全面電氣化”,不剝奪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機會,避免開設信息技術應用等活動。4.避免用媒體演示代替課本,杜絕“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忽視課本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和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實現知識“內化”的主體作用。具體來說,不能只是用具體材料的演示和大綱課件來代替教材,而忽視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五、結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是壹個簡單的技術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在科學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要與教育理念的更新有機結合起來,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引發教育體制、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全面變革。
上一篇:汕頭有哪些著名的風俗?春節比較好,具體壹點。最好加上飲食習俗和手工藝品。下一篇:跪求分析西方古代戲劇和中國古代戲劇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