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
以國家為主體,為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產生的國家與相關當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在我國,對財政的範疇有不同的理解:壹種觀點認為,財政是國家分配價值所產生的分配關系,屬於國家產生前生產領域的財政分配,屬於國家產生後國家的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需要而分配剩余產品所產生的分配關系,它不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而是隨著剩余產品的產生而產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適應社會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分配關系。
金融壹詞起源於西歐。13 ~ 15世紀,拉丁語finis的意思是結算和支付的期限,後來演變為finare,意思是支付、裁定或罰款。到了16年底,法國政治家貝爾坦將法國財政作為壹個詞,認為財政是“國家的神經”,之後逐漸泛指國家和其他公共組織的財務管理。在中國古代,通常使用國家使用、國家計劃、國家計劃、財務管理等術語。1868明治維新後,日本從西歐國家傳入財政壹詞,吸收了中國長期以來分別使用的“財政”和“政治”的含義,創造了財政壹詞,並於1903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以前的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金融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之前,原始公社末期,就存在著有限的剩余產品的壹部分用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只是集體勞動成果的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國家產生後,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持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權,強行占有和支配壹些社會產品,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和社會的發展,從而將獨立的財政分配從壹般的經濟分配中分離出來,從而產生財政。
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以前的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是擁有國家政權的經濟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超經濟剝削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財政,體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系。然而,不同類型的國家財政壹般具有以下特征:國家主體性、財政分配的無償性、強制性和社會性。這些特征是相互聯系的,這是金融分配區別於其他經濟分配的特征。
國家財政壹般有三個職能:①分配職能。即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職能包括組織財政收入和安排財政支出兩個方面。②經濟調節功能。即根據宏觀政策目標,通過調整財政撥款來調節國民經濟發展的職能。③監督功能。即財政及其相關方面對分配和調節過程的監督、督促和制約作用。是財政分配職能和調節職能順利實現的條件。財政的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分配職能是基礎職能,調節職能和監督職能是由分配職能派生出來的。
隨著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發展,金融分配經歷了強制勞動、實物和貨幣三種形式。財政分配的範圍逐漸由小變大,財政分配的活動逐漸由分散變為集中,財政分配的管理也逐漸由不完整變為相對完整,形成了稅收、公債、預算等現代財政制度,財政分配的目的也逐漸由單純滿足國家權力機器的需要發展到滿足國家權力機器的需要,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
財政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時,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金融,金融來源於經濟,在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分配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的政策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的總購買力,體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業、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變化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壹直是央行關註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再貼現、央行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和貸款規模。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分配政策、外資政策密切相關。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來保持貨幣穩定。
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經驗;
1.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我們必須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2.實施適度從緊,要堅持控制過度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註重結構調整。
3、實行適度從緊,加強金融監管,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