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東北民俗作文開頭怎麽寫?

東北民俗作文開頭怎麽寫?

東北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區,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等原始民族世代生活在這裏。直到清兵入關,大量漢人才逐漸湧入。隨著300多年來東北各民族的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東北方言。東北方言雖然屬於北方方言的壹種,但其語言底層有許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這使得東北方言呈現出獨特的特點。

第壹,風景詞

1,房子

東北有句話叫“口袋房,字炕,地上煙囪”,這是滿族傳統的臥室特色。滿族老房子壹般都是三五間,茅草屋頂,土墻。它們坐北朝南,大多朝東開,形如口袋,以方便取暖,俗稱“口袋房”。壹進門就是廚房,被稱為“外屋”或“外屋地”。西側是臥室,稱為“後室”。後室有南、北、西三面的“博”字形炕,稱為“萬字炕”,或“轉圈炕”、“拐子炕”、“滿之炕”。西炕是個窄炕,下面有煙道,誰也不能住。滿人還是對的(也就是西為上),所以西康是壹個神和祖先的地方。“南北炕”以南炕為頂,長輩睡南炕,晚輩睡北炕。煙囪由屋外西墻獨立建造,呈圓形,高出屋檐數尺,通過地道與炕相通。如今,傳統模式得到了繼承和完善。壹般是磚結構,中間有門,稱為“對門”。中間的入口是“外屋”,東西兩側是“後屋”。大多只有壹個南康,“地上煙囪”的景象更是少見。有的人家除了主屋(也叫上院)外,還有東、西廂房(也叫下院),房屋前後都有圍墻或“屏障”(柵欄),稱為“庭院套”。

“底層”現在壹般指室內地板低於室外地板的低矮簡陋的小房子。其實首先指的是赫哲族的原居地,赫哲語為“呼日布”,主要居住在寒冷的冬季。覆蓋它的方法是在地下挖壹個兩到五英尺的深坑,周圍的寬度取決於人口。坑頂用兩根粗木梁,再搭上檁條和椽子,搭起人字形框架。最後在上面鋪上條和草,培育出厚厚的土壤。門窗壹般位於向陽面,早些年窗戶貼魚皮。房間有的是鋪的,有的是炕的。1945之前是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現在作為漁獵的臨時住所。

“馬架子”曾是舊時代鄂溫克族、赫哲族、錫伯族等民族的傳統客廳,是在地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北還有壹種叫“馬架子”的簡易房,由樹支撐,樹枝覆蓋,草泥覆蓋。室內只有壹層低矮的地板,外面呈馬鞍狀,故稱“馬架子”,多為照料瓜菜的臨時住所,又稱“窩棚”。

2、家電

“悠車(兒)”是懸掛在空中的搖籃,是滿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傳統育兒工具。在東北漢族的農村也很流行。它由薄木板制成,長方形有底,風格似船。用四根繩子拴在梁或檁條的掛鉤上,壹般離地或炕三四尺。搖籃的四面墻壁都是畫的,有的還在悠哉遊哉的汽車的繩索上系著鈴鐺和玩具。滿族人對休閑車的起源有壹個傳說。清代蔣《東華錄》載:“出生時,仙女以樺樹皮為車形,渡過鴨綠江。所以北方的寶寶只要滿月就會上車。車是橢圓形的,掛在梁下,有銅環,人推著,嬰兒睡。”這是東北諺語中提到的三怪之壹,“養壹個孩子,掛壹個。”

“雪橇”(sledge)是中國東北臨海雪原的重要交通工具,有牛雪橇、馬雪橇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赫哲族的狗雪橇。狗被赫哲族人稱為“黃金不能換”。它們不僅是獵人的助手,還是運輸雪橇的專家。赫哲族有養狗的習俗,清代壹些書籍將赫哲族地區稱為“狗部”或“狗部”。“狗站”在元代和後來的明清時期就在這裏設立了。狗拉雪橇壹般負重250公斤左右。最多有十幾只雪橇犬,至少還有兩只。“狗拉雪橇”是冬季傳遞信息和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雖然在東北壹些地方還能看到狗拉雪橇,但大多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特色項目。

3.衣服

“哼”(也叫烏拉)是東北特有的壹種鞋,最早是滿族人發明並穿著的。壹般用牛皮或鹿皮縫制,鞋面和底部用整塊皮革,鞋面打褶,有帶鞋帶的耳朵。《雞林舊聞錄》記載:“以方尺牛皮折彎而成,蓋足背,無邊飾。”鞋子裏需要葎草填料。這種草“顏色深藍,細如發絲。長老四尺多長,吉爾吉斯斯坦各地都產;灌木叢垂掛在山谷巖石中,冬天不枯萎,性溫,能禦寒防潮。東方人常以之為床,農工隨之。”簡陋的鞋子以葎草命名。以前很流行,從可汗貝勒到農民、工商業,甚至囚犯都穿這種鞋。後來有壹種帆布面的棉膠鞋,也叫“棉卷”或“橡膠輥”。伯也被稱為“伯之首”(略含貶義)。東北還有壹句由此產生的歇後語“鈸頭踏門檻——高級的”。“哲兒”和“褶兒”諧音,所以頭頂上有很多褶。

4.規定飲食

東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物,比如滿族的“薩其瑪”、“豌豆黃”、“白肉血腸”,朝鮮的“涼面”、“餅”,但各種“餅”都是普遍吃的。在東北壹些農村,春天吃“豆面餅”,將大米或小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粉,放在鍋裏蒸,將炒好的黃豆磨成面粉,均勻地鋪在煮好的粘餅上,然後卷起來切成段,也叫“豆面紙”。夏天,制作“玻璃葉餅”(或“波羅葉”)是在橡樹或椴樹的葉子上撒上粘粘的面條和豆餡,然後對折,蒸熟。秋冬季節,黃米常被磨成水,或用紅小豆醬蒸,或用紅小豆餡裹上並烙上“粘火勺”,用“粘豆包”蒸,壹般壹大堆做出來,外面冷凍,邊吃邊蒸餾。另外,壹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蘇州子葉餅”。“蘇州子葉餅”也是用粘面,赤小豆作餡,再裹上蘇州子葉,蒸熟。因為長得像老鼠,所以又叫“蘇鼠”。做這些粘餅是滿族的習俗。滿族人喜歡吃粘乎乎的食物,因為粘乎乎的食物很餓,方便他們外出從事狩獵活動。此外,粘餅也是他們祭祀的食物。現在在東北,家家都會做這些餅,大家都愛吃,但是它們的來歷卻被忽略了。

5.動物和植物

東北的壹些動植物和當地的少數民族有關,比如高麗參,朝鮮水果。朝鮮是朝鮮歷史上的壹個朝代(AD918-1392),中國用來指朝鮮或其產品。再比如韃靼香(興安杜鵑),舊社會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另外,“金達萊”在韓語中是音譯,“烏拉花”“烏拉草”中的“烏拉”在滿語中是音譯。東北還有壹種鳥叫“龍飛”,也叫“榛雞”。它的體型和斑鳩差不多。它生活在寒帶的紅松、冷杉等森林中,肉很好吃。黑龍江《外記》中記載:“江蘇境內名為‘龍飛’的舊貢鳥,應為‘葉飛冷現’的音譯。”“哈什馬”是東北各省出產的壹種青蛙。它的身體是灰褐色的,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女性體內有壹種脂肪物質,叫哈什瑪油,在中醫裏是用作滋補品的。“Hashma”是滿語音譯。

第二,習慣用語

1,遊戲

“搶嘎拉哈”是流行於中國東北地區漢族、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達斡爾族的民間遊戲。嘎拉哈是滿語的音譯,俗稱“背骨”,是羊、豬、麅子、鹿後腿關節上的小骨頭。滿語有個傳說,金兀術勇敢的拿下了麅子、野豬和黑瞎子的嘎拉哈。加拉哈周圍都是骨瘦如柴,到處都是具體的名字。吉林的葉赫叫真兒、都爾、倫兒、坑兒,遼北的叫真兒、倫兒、殼牌、貝兒。嘎拉哈在清代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它最初是男人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成為女人和孩子的遊戲。目前比較流行的玩法是將加拉哈攤開,向上拋起小布口袋,在加拉哈落下之前依次翻轉加拉哈的四個邊,或者按照指定的數字搶到加拉哈,這樣符合要求且沒有漏過口袋的就贏了。

“歡樂谷城”是兒童遊戲,分為兩排,人數相等。兩排相距約十米,相對而立,手拉手組成人墻。比賽壹開始,A隊就喊:“快點!”B隊喊:“歡樂谷。”A隊喊:“麻城開。”B隊喊:“派小姐去送信!”A隊喊:“妳要哪個?”B隊喊:“要某某。甲隊喊道,“某某不在家。”B隊喊道,“想找人。“A隊的某某跑到B隊的人墻上,猛砸。如果B隊的人墻被推倒,他贏回壹個人帶回a隊,如果沒有,他被歸為B隊..然後第二隊先喊,重復壹遍。最後哪個隊人多就贏了。這個遊戲是滿族人守城的反映。

“騎馬戰”也叫“騎馬戰”。最初是滿族和錫伯族孩子的遊戲。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騎馬同伴互相推搡、拉扯,試圖將對方拉下馬背,將對方拉下馬背的壹方獲勝。這個遊戲體現了這兩個民族喜歡騎馬打仗的尚武精神。

2.海關

元宵節晚上,農村有“蒸面條”的習俗。蒸面燈又叫“蒸十二月燈”或“月檢”。即直徑約3厘米的12小燈碗,用豆粉或蕎麥粉制成,在碗口分別捏上1-12花齒,各代表壹個月,然後入鍋蒸熟。煮飯後,利用燈碗中的幹濕狀況來“預測”壹年中的旱澇寒潮。有的還把黃豆粒放在面燈裏“預測”蒸熟後黃豆粒的膨脹。

俗話說“十五六走百病”,東北農村有正月十五推冰的習俗。這天晚上,大姑娘小媳婦們成群結隊地在郊外的冰上打滾,嘴裏念叨著:“輪式冰,不腰疼,不腿疼。這是冰,而且更輕。”《劉辯簡史》已經出版四年了:“十六日,滿洲婦女成群結隊去平整沙土,說她們有病。或者接連打滾,說起飛不吉利,尤其是晚上。”

元宵節是漢族的節日,但“蒸面燈”和“輪式冰”原本是滿族的習俗。但由於東北少數民族長期共存,這些習俗早已打破了國界,成為當地的傳統。

立春春節是中國先民在立春日的重要活動,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應該參與的活動。周朝時,立春是皇帝,他親自帶領三縣九郡的王公和醫生到東郊迎接春節,祈求豐收。回來要獎勵大臣、布德、令利民。這種活動必然會影響到老百姓,使之成為世世代代全民的春節活動。在古代,春節活動始於東郊,因為春節活動中崇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春節活動的地點不僅在東郊,也在皇宮和衙門前,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之下,入朝道賀”(宋、吳之夢),這種迎春節的開始,也是壹種春節活動。清代有“拜春”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子互慶,謂之“拜春”。粉為丸,先祭神,其器不如舊朝,臥於冬”(《清故錄·賈青錄》拜春)。這種“拜春”活動類似於大年初壹的“拜年”,也是春節活動的壹種。春節儀式,又稱春節。

彈簧柱

也稱春帖、春帖、春帖。這是壹種將詩歌剪下來貼在初春宮門上的書。詩風接近宮詞,多為絕句、絕句。大部分內容都是贊美或者勸誡。《立春》天天貼春貼,寫春詞,在宋代很流行。

  • 上一篇:誰會做河南家鄉菜,趕緊!急!急迫的
  • 下一篇:達曼人在邊境流浪了200多年,13年前加入中國國籍。目前情況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