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費正清的《新舊中國》和《大中國革命》(1800-1985)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費正清的《新舊中國》和《大中國革命》(1800-1985)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費正清的《偉大的中國革命》

美國學者費正清先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觀察家。他生前壹直領導著美國學術界對中國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著名的中國史學術著作。費正清先生的作品學識淵博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歷史敘事方法,以“準確生動的文筆、得心應手的敘述、細致入微的觀察”,對中國當前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客觀的借鑒作用,對世界認識中國、認識中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大中國革命》是費正清先生的主要著作之壹。他以壹個歷史學家對歷史不偏不倚的態度,跳出了地域政治的狹隘圈子,以“萬國儀器”的大歷史視角,對中國近代史的進程進行了細致的還原和解構,通過縱橫的歷史比較,對中國傳統與現實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清理。在費正清先生的作品中,歷史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單調的記錄,變成了深刻的歷史分析和微妙的個人感受。通過費先生的解讀,我們可以擺脫歷史表象,直接把握中國近代史的實質,對中國革命的進程有壹個深刻的感性認識。

歷史首先是壹個相互滲透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是前壹個階段的延續,絕不會是孤立的存在。費正清先生正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出發,追根溯源,以深刻理解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各種內外因素。費先生認識到,中國是壹個封建國家,專制歷史悠久,專制意識根深蒂固,專制文化發達。既有長期的“中國優於國家”的文化優越感,又有壹套復雜的、自我運作的宗法官僚慣性體系。這種文化體現為壹種內向的“內爆”。“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它不願意改變其社會價值觀、文化和制度。所以,中國革命註定不是壹個固定的概念,而是壹個傳統文化分崩離析,西方先進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滲透的漸進過程。

出於敘事的需要,費正清先生將中國革命的進程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是《中華帝國晚期:成長與轉型(1800 -1895)》,這是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近代革命的萌芽與發展時期。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中國大國”自居。中華帝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外交關系,所謂的外交關系也只是為了“宣我聖教”、“散我雜草”,而是為了“柔遠”、“柔心”之術,是壹種教育野蠻民族的過程,根本沒有平等公正的外交意識。中華帝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心態面對不請自來的西方列強,但鴉片戰爭的炮火很快擊碎了滿清政府“中國大國”的帝國夢。到了甲午戰爭結束,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到了關鍵時刻,人們不得不痛苦地面對這個嚴峻的現實。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任何關於傳統文化的幻想都顯得那麽不切實際。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論調到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最終得出壹個結論:舊瓶不能裝新酒,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自己,才能重新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壹場新的革命正在醞釀之中。

費正清先生對鴉片戰爭的解釋遭到了中國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的嚴厲批評。關於鴉片戰爭,《大中國革命》表達了如下觀點:“鴉片戰爭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貿易互惠的基礎上參與國際大家庭,導致英國使用武力。”他的觀點是鴉片戰爭的根源不是鴉片,這顯然不能自圓其說。這樣壹來,鴉片戰爭的責任就變成了壹筆糊塗賬,輕描淡寫地試圖被忽略,有推卸西方列強責任之嫌。拿鴉片去和壹個主權國家搞“互惠貿易”,本身就是扯淡。在這裏,唐德剛教授問道,如果用鴉片與美國進行“互惠貿易”,美國會同意嗎?這無疑是本書的失敗之處。

縱觀海外史書,有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對李鴻章的評價可以說是異口同聲,互相吹捧。事實上,拋開民族情緒和政治偏見,以局外人的視角解讀李鴻章,所謂“以洋制洋”,只是壹個清醒的政治家面對西方列強所能采取的唯壹對策。“不過是在無望的環境下修修補補,玩弄政治”,這是沒有外交的弱國外交,只是為了在列強之間的夾縫中生存和平衡。同時也要看到,李鴻章明顯有壹種老政客的假扮蛇蠍的官僚習氣,“以洋制洋”正是官僚階層求生自保的本能之壹。用在外交上對付外國人,卻成了有效的外交手段,真是諷刺。李鴻章成為悲劇性的歷史人物有其不可逆轉的歷史命運,因為他所捍衛的是壹個不合時宜、搖搖欲墜的反動宗法政權,他的失敗只是傳統社會內部矛盾激烈鬥爭的最終結果。

《大中國革命》第二、三部分分別為《晚清帝國秩序的變遷(1895-1911年)》和《民國時期(1912 -1949年)》。前者描述了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滿清帝國的最終滅亡,中國近代革命的開始。後者深刻地反思和分析了中國革命面臨的問題和中國革命的進程。中國近代革命的開端有兩個並行的過程,即政治上的軍閥混戰、民族* * *鬥爭和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文化啟蒙。費正清對白話文的普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這標誌著文化的普及,標誌著愚昧政策設置的最大壁壘被清除,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但由於中國長期處於男權社會,自古以來就缺乏自由主義傳統。西方的民主傳統對於中國的社會現實有些遙不可及。中國的社會土壤需要的不是美國式的民主,而是強有力的政府。就是“俄羅斯和中國的專制政治和落後,讓兩國在某些方面互相效仿。因此,俄國十月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革命的現實參照。

毛澤東無疑是壹位充滿傳統文化智慧的農民領袖。他高瞻遠矚,對中國的社會形態有著深刻的認識。毛澤東本人沒有受到美麗的歐洲風和雨的影響。他更註重中國革命的實際效果。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在中國這樣壹個農村大國,只有農民才是最不屈不撓的革命者。因此,“群眾路線”成為毛澤東實踐的重大突破和壹生中最大的政治偶然性。事實上,毛澤東眼中的所謂“民主”,對大多數農民來說,不過是壹種民粹主義的民主。這種民主的本質,與傳統社會“腹實心虛”的愚昧政策僅壹步之遙。毛澤東的組織原則尚未脫離封建家長制的運作方式,但他的簡單組織和熱情也最容易激起農民對壹個“烏托邦”社會的熱情向往,這是農民的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國民黨就是魚龍混雜。它的內部腐朽骯臟。蔣介石本人不是壹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既沒有獨裁的勇氣,也沒有民主的胃口。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國民黨最後倒下是偶然的嗎?所謂時勢造英雄,正是憑借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超人的政治膽識,毛澤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實的選擇。

《大中國革命》的最後壹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1985)”,費正清先生對中國當代歷史的這段時期進行了認真的清理和解讀。“中國革命中發生的壹切無非是回到舊帝國的結構,只是用現代技術和大眾的愛國主義。”由於這個前提,毛澤東所需要的“新知識分子”實際上是意識形態統壹後的社會工具,本身沒有獨立的人格。正是在“中國最寶貴、最稀缺的人才失去了生命力”,“在這樣壹種譴責和反智主義的氛圍中”之後,人治的弱點才逐漸暴露出來。“大躍進”和“十年文革”是個人極權主義的必然結果。它們從各個方面揭示了中國仍然只是壹個裹著現代化外衣的傳統帝國,同時表明文化的轉型絕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而是壹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工程。

新中國初期的現實表明,以對待農民的方式發展城市文化,顯然是相反的。“中國的政治生活因為包含了農民,已經被拖到了嚴厲無知的農民的層次。”基於上述事實,費正清先生對毛澤東作出如下評價:“他是壹個農民英雄,缺乏建設中國現代化的知識、謙遜和耐力。毛澤東太專註於他最新的農民起義傳統,以至於不明白中國應該像他在五四運動期間的前任壹樣努力研究外部世界和中國自己。.....簡而言之,他是屬於大壹統王朝的偉大傳統人物。”這既是對毛澤東本人的評價,也是對那個時代的總結。

費正清先生了解中國的現狀,對中國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中國人口從來沒有今天這麽多,仍然需要通過壹個中央權威來維持統壹;管理這麽多人只能依靠壹個被廣泛接受的信仰體系,政府機構必須由訓練有素的精英組成,地方當局在農村代表國家。”費正清先生欣喜地看到,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正在引領這個古老的國度走向自由的國度,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時代潮流。

中國的政治史從來都是壹部“成敗在此壹舉”的政治史。朝代的每壹次政治更叠,也是歷史的壹次新的開始。它從來沒有抹殺前朝的成就,而不是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揚棄。這種專制的意識形態手段非常可怕,其危害不可估量。費正清先生對中國近代史的論述,首先是站在壹個公正的立場上,對中國各個階段的革命歷程進行了公正的解讀。他的成功在於他立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並考慮到中國的長期國情,對中國革命的現代化進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作為壹個美國歷史學家來說是非常可貴的。

正如費正清先生所說:“任何新中國的世界觀,都必須是適用於全人類的世界觀,而不是地區的、民族的。”歷史的作用也是如此。中國革命的歷史從來不僅僅屬於中國,而是世界文明史的壹面鏡子,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財富。

費正清先生的作品從壹個新的角度印證了傳統中國的壹句老話:史家是宇宙公器!

  • 上一篇:東鄉族簡介
  • 下一篇:踢踏舞教程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