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權力和壟斷資本融為壹體的壟斷資本主義。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家壟斷作為壟斷的壹種形式,早在壟斷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就已經出現。其最初的形式是國有鐵路、國有兵工廠和國有土地基金,但在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迫於戰爭形勢,幾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空前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幹預,許多國家對生產和分配實行國家調控。戰後,隨著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有所減弱。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次顯著發展,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幹預。比如美國出現羅斯福新政,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實行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嚴格控制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再次達到高潮。二戰結束後,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調控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次進入低潮。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了猛烈發展階段,並呈現出新的特點。此時,不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增加,普遍達到40%左右,而且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也不再是短期的“戰時狀態”或“反危機措施”,而是發展成為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的壹種常規需要。國家和壟斷資本的結合已經發展到社會資本再生產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壟斷資本主義具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征。
2.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的原因
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的深層根源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矛盾。私人壟斷已經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迫使國家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同樣的進步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運動依賴於國家政權,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具體來說,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有以下原因:
1)隨著科技革命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私人壟斷資本的積累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必須由國家投資或國家補貼。
2)私人壟斷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國家必須采取壹定措施幹預國民經濟,降低經濟危機程度,緩和社會矛盾。
3)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單純依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很難解決結構失衡導致的經濟動蕩。必須依靠國家采取行政或經濟措施來調整國民經濟結構。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國家及其職能的巨大變化,促進了國家權力與私人壟斷資本的結合。因此,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是客觀的、必然的。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權力結合形成的壹種壟斷資本主義。
2.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權力的結合
1)政府采購、補貼等外部循環流程的組合;
2)企業內部生產過程的聯合,如國家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聯合成立股份公司等。
3)國家也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整體直接控制和運作資本,比如利用國有金融資本進行投資和消費,或者建立國有企業。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壹般壟斷資本主義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以下特點:
1)壟斷資本與國家權力相結合,憑借其巨大的權力,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幹預和調控。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追求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權力緊密結合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征收的貢品。國家壟斷利潤不能被私人壟斷集團壟斷,而是在國家和壟斷組織之間進行分割。
3)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強大,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第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再生產的調節
1.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國家必須調整經濟運行,有意識地影響社會再生產的局部和宏觀比例。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價格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調控的主要內容
從經濟活動層面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和宏觀比例的調節。地方比例調整的基本方式是國家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通過國家對某壹部門的提取(稅收)和返還(補貼),引導和刺激壹部分部門的發展,抑制另壹部分部門的發展。通過這壹機制的調節,影響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獲得國民經濟的局部均衡。宏觀調控的基本方式是總需求管理。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不足、生產蕭條和失業,國家通過增加支出來刺激和擴大總需求;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由於需求過大和通貨膨脹,國家會通過減少支出來抑制和減少總需求。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調節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直接調節,如國家生產投資刺激需求、政府采購商品等;另壹種是間接調節,即通過經濟信息和各種經濟參數(如價格、稅率、利率、工資參數等。)來影響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3.財務調整。
財政是國家重新分配國民收入的工具。通過集中和再分配壹部分國民收入,影響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和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財政包括國家收入和支出,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
國家金融調控的主要內容包括:(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項目,建立國有經濟,投資新興科技領域,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稅率、稅種和個稅起征點,實行壹定的免稅、退稅政策,直接引導納稅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時期采取“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增發國債;當經濟繁榮、需求過於旺盛時,應采取“從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政府開支,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爆發。(4)實施財政補貼、國有企業補貼、民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各企業協調、均衡發展。(5)擴大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為民營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不僅解決了產品變現問題,而且對產品結構調整也有很大影響。
4.貨幣調整。
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控經濟的又壹基本手段。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國家直接控制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和金融管理,國家可以通過控制貨幣供給來影響利率水平和投資,最終達到影響總需求和調節社會再生產比例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壹目標,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主要采取三種手段來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壹是改變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是國家金融主管部門規定的,其水平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資本供給。通過這壹比例的調整,可以達到影響商業銀行放貸規模的效果。二是調整央行再貼現利率。也就是說,當商業銀行用未到期的票據從中央銀行借入現金時,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到期金額的比率。貼現率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和利率有很大影響。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的調整影響商業銀行的貼現率,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三是公開市場業務。也就是說,中央銀行通過公開買賣證券和政府債券來控制貨幣市場。貨幣政策收緊時,央行拋出票據或證券回籠貨幣,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當實施貨幣擴張政策時,大量購買政府債券和其他證券,以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
5.收入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控制工資和物價,國家通過分配領域幹預再生產過程。它的目標是雙重的:首先,它試圖克服由價格和工資螺旋上升引起的通貨膨脹。二是調整收入分配,調整工資和利潤的相對份額。
國家實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種:壹是強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立法凍結物價和工資,這壹般是通貨膨脹嚴重時采取的手段。第二種是非強制性的“引導”方法。即政府根據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規定各部門的工資增長限額,使貨幣收入的增長不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第三是收入指數化措施。也就是說,名義收入與壹定的物價指數掛鉤,名義收入隨著物價指數的變化而變化,其作用是避免或減輕物價上漲對實際工資的影響。
6.國家的計劃調節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
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的自發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發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對經濟實行了計劃管理和調控,這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控經濟的綜合形式。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包括:壹般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入和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重大產業發展計劃等。
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計劃並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解決經濟過程中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