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有:管理行為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中的決策理論、管理決策新科學、人工科學、人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型等。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化的,不僅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而且處於變化甚至矛盾的狀態;“管理者”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不能也不指望達到絕對最優解,只滿足於找到滿意的解。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找到所有的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所有備選方案的後果,也沒有壹個清晰的、完全壹致的偏好體系,從而可以在多種決策環境中選擇最佳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側重於人類社會行為的理性和非理性方面的界限。這是壹種關於自覺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獨特理論──壹種關於人類行為因缺乏尋求最佳智能而轉向尋求滿足的理論。西蒙“有限理性”在《管理行為》壹書中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的觀點,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但在他後來對人類認知系統的研究中,對“有限理性”的深入探討逐漸完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進壹步研究的必然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說,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項);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儲存壹個物品需要5 ~ 10秒(Simon認為可能是8秒);內存的組織是壹個表格式的層次結構(類似於計算機的有限內存,從內存訪問到外存所需的時間,計算機的存儲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處理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得思維過程呈現為壹種串行的加工或搜索狀態(同時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這也限制了人的註意廣度(選擇性註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取的速度和存量。相應地,註意廣度和知識範圍的限制導致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於無知和目的感產生的宗教或信仰),進而限制人們的註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獲取(類似於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因此,西蒙認為,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局限以及由此引起的認知局限、動機局限及其相互影響。所以,應該討論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該是過程理性,而不是本質理性;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該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性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做出決策之前,並不掌握所有的備選方案和所有的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壹個可測量的效用函數,所以他們不使效用函數最大化,而只有壹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由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度、決策者的個性特征(如固執)等因素來調節,從而決定方案的選擇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所以“管理者”之所以接受壹個足夠好的方案,並不是因為他偏好劣者勝於優者,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不可能獲得最優解。“管理者”西蒙教授從生理、心理等方面對“管理者”進行了科學細致的分析。他關於信息處理的論述意義重大,視野和見識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隨著計算機網絡、電話等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所面臨的“信息危機”並不是因為信息不足,而是信息過量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它不再是資源,而是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生存環境中,認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這壹點非常重要,它會更好地引導我們集中精力去搜索有效的、合適的、滿意的信息,而不是搜索所有相關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壹味的追求最優解。
決策理論
決策理論學派作為管理學的壹個重要流派,側重於合理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選項中選擇壹個“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這個學派吸收了系統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獨立的管理學派。決策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理論,尤其是消費者選擇理論,即在壹定“理性”的前提下,通過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最大化。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非常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素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他們的著作《組織》中將“決策者”視為壹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他們認為組織的所有成員都是合理選擇手段以實現某種目標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管理者在組織中的重要職能是決策。
四個主要階段:①找出決策依據,即收集信息;②找到壹個可能的行動計劃;(3)在各種行動方案中做出選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擇壹個方案;④評估所選方案及其實施情況。決策過程的最後壹步,也是保證所選方案可行性和順利實施的關鍵壹步。綜合總結後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管理者及其工作人員用很大壹部分工作時間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以識別需要采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分類: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所謂程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和重復性的常規決策,可以制定出壹套常規的程序來處理。比如普通客戶的訂單定價,辦公用品的訂購,生病員工的薪資安排。所謂非程序化決策,是指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決策,或者其確切性質和結構不確定或復雜的決策,或者其作用非常重要,需要以現在切做的方式處理的決策。例如,壹個公司決定在壹個從未運營過的國家建立壹個盈利組織,新產品的研發等等。然而,很難絕對地區分這兩種決策。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像光譜壹樣的連續體。
決策技術
決策技術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壹種經典技術,從有記載的歷史到這壹代,壹直被壹些管理者和組織使用。現代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壹系列新技術。
核心理念
西蒙決策理論的核心思想有兩點:
有限理性與滿意準則
西蒙認為,長期以來,人類行為的合理性存在兩個極端。壹個極端是弗洛伊德開創的,他試圖把人類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歸結於情緒的支配。西蒙對此提出了批評。他強調,組織成員的行為如果不是完全理性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的,情緒的作用並不支配所有的人。另壹個極端,經濟學家的“經濟人”假設賦予了人類全知理性。從經濟人的角度來看,人類似乎可以有壹個完整的、壹致的偏好體系,使其總能在各種備選方案中做出選擇;他總是確切地知道有哪些選擇;為了確定最佳方案,他可以進行無限復雜的運算。對此,西蒙也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單個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為他必須考慮的備選方案數量太大,評估備選方案需要的信息太多。事實上,現實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也不可能預見。決策者只能通過分析和研究來預測結果,所以決策者在考慮風險和收益等因素時,只能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所以西蒙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理性的,但並不完全理性。總之,理性是有限的。
基於有限理性,西蒙提出了滿意決策的概念。從邏輯上講,完全理性會導致人們尋求最優決策,而有限理性會導致人們尋求滿意決策。過去人們總是在最優決策的基礎上研究決策,這在理論上和邏輯上都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中,要麽受到人類行為非理性方面的限制,要麽最優選擇的信息條件無法滿足,要麽在無限逼近最優值的過程中決策成本大大增加,得不償失,最優決策難以實現。因此,西蒙提出用滿意決策代替最優決策。所謂滿意,就是決策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壹是有相應的最低滿意標準,二是策略選擇可以超過最低滿意標準。在這裏,如果把決策比作大海撈針,最優決策要求從海底所有的針中撈出最好的針,而滿意決策只要求從有限的針中撈出足夠鋒利可以縫衣服的針,即使有更好的針,對決策者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
決策理論
與傳統決策理論和其他學派相比,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管理的中心
決策是管理的中心,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前都必須做出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離不開決策。
滿意標準
在決策準則中,用滿意度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理性是很難達到的,不可能按照管理中的最優化準則來做決策。首先,未來包含了大量的不確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人不可能知道未來的壹切;其次,人不可能制定出所有的計劃,這是不現實的,有時甚至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是最先進的計算機分析方法,也不可能對所有可能的結果形成完整壹致的優先順序。
決策的影響
西蒙指出,管理者的職責不僅包括自己做出決策,還包括在組織或他領導的組織的壹個部門中有效地做出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活動不僅是他個人的活動,也是他下屬的活動。
理論發展
西蒙在他的《管理決策的新科學》壹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總結了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尤其是在高層管理和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企業組織的建立和企業的分權與集權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存在,而必須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系在壹起。西蒙等人非常重視信息聯系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將信息連接定義為“決策前提從壹個組織成員傳遞到另壹個組織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的關鍵任務不是生成、存儲或分發信息,而是將信息過濾和處理成有效的成分。今天的稀缺資源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定計劃和對策時,不僅要考慮“攫取利潤”這壹目標,還要統籌規劃,向前看,向後看,努力共同實現幾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其決策理論基於“有限理性”而非“利潤最大化”,應采用“滿足要求”原則。這壹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市場份額”、“適當利潤”和“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與決策的好處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失誤。群體參與決策可以把問題分成幾個部分,分別交給專家,從而加快問題的解決,提高解決方案的質量。
英國皇家科學瑞典學院認為,西蒙關於組織決策的理論和觀點已經應用於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計劃、設計、預算和控制系統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壹理論成功地解釋或預測了許多活動,如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種證券,選擇國家進行對外投資等。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大多基於西蒙的思想。因此,從65438年到0978年,他因“對經濟組織中決策程序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管理行為(1947,1957,1976)
公共管理(與史密斯堡合作,1950)、組織理論的比較(經濟研究評論,1952)、理性選擇的行為模型(經濟季刊,1955)、理性選擇與環境結構(心理評論,65438) 1958)經濟學與行為科學中的決策模型(美國經濟評論,1959)、管理決策新科學(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