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壹種特殊符號,是人們為了相互區分和聯系而相互稱呼的名稱。壹個人名字的歷史之初,不可能有原則、規則和禁忌。大部分都是隨意起來叫,在命名和叫名字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禁忌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所謂“諱”,是指帝王、聖人、尊者的名字。人們在演講和作文中不能亂用詞。通常,必須避免或重寫與這些字符同名的單詞。這叫忌諱。禁忌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形成制度。
禁忌有三種:民族禁忌、家族禁忌、聖人禁忌。所謂民族禁忌,主要是為了避免皇帝本人和他的父親、祖先的禁忌。所謂忌諱,就是避開家族長輩和祖先的忌諱。所謂聖人禁忌,就是避開黃帝、周公、孔子、玉子的禁忌。此外,還有“憲法禁忌”,即下屬官員回避長官的名字。
命名系統強調原則,規則和禁忌,可能是在周代。春秋時期,魯國的醫生不得不提出命名句子的五法六禁,奠定了中國命名方法和方法的基礎。這六項禁令是:
(1)禁止使用國家名稱;
(2)禁止使用國家正式名稱;
(3)禁止使用國家的山川名稱;
(4)禁止隱疾名稱;
(5)禁止牲畜命名;
(6)命名禁用的設備。
在後來的《禮記》中?在《曲禮》中,對這些禁令進行了補充,即所謂:“名子者,不取社稷,日月,隱疾,或山川。”其中,不指名道姓的國、隱疾、山川,就是重復那句話的思路。真正屬於其補充的,是所謂的“不用日月”,即點名禁日月。原因類似於申請句中提到的禁止,也就是說,如果以日月為名,禁忌不能提日月,也就是說廢除了日月。另外,中國人有敬祖、尊長、敬王的傳統,所以取名需要避諱,即禁止用祖先、祖宗、皇帝的名字。從這壹點來看,在六條禁令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增加兩條:
(1)禁止日月之名;
(2)禁止使用祖先、長輩、皇帝的名字。
中國古代在命名時嚴格遵循以上八項禁令,對當時及後世的命名實踐產生了很大的約束和影響。
漢族人的名字壹般都會避開祖先的名字。壹個是漢族傳統上講輩分。以祖先的名字為名,不僅打亂了世代順序;而且會被認為是對祖先的不尊重。二是由於漢族的特殊性。漢族人先取繼父的姓,再取自己的姓,而壹些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有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或母親、父親的姓。比如法國人的名字通常是三段,即本名、母姓、父姓。如果中國人的名字繼承了父親的姓氏,加上了祖先的名字,那麽兩者沒有區別。
在封建制度下,人們不僅要“尊祖敬祖”,還要直呼君主的名字。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光這壹條就可以判人死刑,九大宗室也受到影響。所以這種禁忌被稱為“民族禁忌”。但就現代人而言,只論名字,壹般不用偉人、名人的名字。但是,有些人出於對偉人或名人的崇敬,特意給他們起了名字。比如李大林、張大奕就是以李大釗、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當然,姓趙、姓關的人,也不應冠以“子龍”、“雲長”之名,否則與今天難分伯仲。
另外,父子之間不宜有同壹個單名。例如,在名人的習慣性理解中,韓剛和韓強總是被視為兄弟。這種情況雖然更難接近傳統禁忌,但在命名和使用姓名的實踐中需要盡量避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古代八大禁止命名實踐所規定的界限越來越寬松。
特別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平等自由思想的影響,人們的反傳統意識增強了,這體現在命名的實踐中。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壹種新的趨勢和時尚。但也要看到,雖然有許多過時、保守的做法,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所以有些禁令對現代人的命名實踐仍有影響和作用。當然,也要註意,時代不同了,原則、規矩、禁忌必然與古代不同。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命名實踐有其符合時代特征的原則、規則和禁忌。這裏不僅有壹個傳統的繼承與揚棄問題,也有壹個現實的創新與規範問題。在現代人的命名實踐中,必須正確處理這兩個問題。像在古代壹樣,命名的實踐應該遵循古老的格言“方圓不能沒有規則”。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孩子是家庭大事。作為父母,首先關心的是命名。為了給孩子起個好名字,很多人絞盡腦汁查詩詞查字典,但想出來的名字未必理想。任何成為父母的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過這樣的經歷。起名看似容易,實則難。
雖然只是兩三個字的組合,卻包含了很多玄機。壹般來說,好的名字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的審美效果:清爽、順口、悅耳。要達到這種效果,命名時要註意形式美、音美、意美三個基本原則和標準。所謂形式美,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規範用詞,二是呼應姓氏的形體結構。所謂音美,就是姓和名之間的音要和諧。所謂意美,就是意境含蓄深沈,不落俗套。要達到上述“三美”效果,首先要做到命名時的避諱,即避免壹些造成命名效果不佳的問題。除了這些與形、音、意的美直接相關的問題之外,還有其他方面在命名時需要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