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越劇發展史

越劇發展史

越劇發展史

-

越劇起源於浙江省嵊州市(原嵊縣)。越劇的前身是地上唱本。1906年落地唱本搬上舞臺,經歷了小哥班、紹興聞喜男班、紹興聞喜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到上海,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導下,在越劇藝術家的努力下,越劇以其真實細膩的表演、委婉婉轉的唱腔和優美抒情的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嵊州是壹片神奇的土地,四面環山,九條蜿蜒的小溪穿流而過,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全國風光第壹”之稱。翻開唐宋詩詞,可以看到吟誦的句子。比如唐代杜甫說“屯溪河多異,不可忘。”宋代陸遊曰:“吾思樵,而後入郡。名山如高人,豈能久不見?”

嵊州,古稱單縣,距今已有265,438+0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今名人、聖賢、文人墨客乘坐攬勝遊歷的地方,使嵊州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為嵊州創造了獨特的人文優勢。正是因為這幽僻的山野和悠久的歷史,村裏湧現出了許多人才,為越鄉積累了豐富的民俗文化,為越劇藝術的誕生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和沃土。

首先,在地上唱壹本書

清朝鹹豐年間(1851-1861),嵊州部分農民開始以田頭說唱、山歌等民間說唱藝術“沿門唱書”,創作了“和合四作”。同治年間(1862-1874),“沿門唱書”逐漸由站在人家門前變為在廳堂、茶館裏唱,稱為“地上唱書”,是當時嵊州農民謀生的重要輔助手段。隨著唱書藝人越來越多,唱書的區域擴展到了寧波、紹興、金華等地,唱書的方式也從地上走向了舞臺,成為了“行走的書”。這壹時期,地上唱本、沿門唱本、臺上走本並存,越劇史上俗稱“地上唱本”。唱地書是嵊州農民創造的民間藝術,它的流行為越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小曲班

小哥時期的演員有壹部分在上海演出。

1906年春,應觀眾要求,嵊州、玉祥、余杭三地的唱書藝人,在幾個米桶合並、用木板覆蓋的簡易舞臺上開始說唱,壹人扮演壹個角色,說唱第壹次改為唱歌。同年的清明節,藝術家再次在家鄉甘霖東王村登臺,轟動大江南北。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中國幾乎所有的藝人都登臺演出,正式組建了劇團。壹種新的戲劇在嵊州誕生了。當時這樣的戲班有幾種叫法,壹種叫“小歌班”,壹種叫“德杜班”(以“德”的打擊樂聲命名),後來也有人稱之為“耍戲”或“笙戲”。

“小曲班”剛出現的時候,藝術上粗糙簡單,劇目都是唱書或者從兄弟劇目移植過來的;唱腔沒有弦樂伴奏,只有尺牘板、本尼迪克特板和金剛推石,其過門和配音都是人聲輔助。但“小曲班”生活氣息濃厚,地方色彩鮮明,能以生動的情節和風趣的語言吸引觀眾,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第三,紹興文學與戲曲

小哥班自1906誕生以來,不斷吸收譚瑤、紹興大班等劇種的營養,在舞臺表演、唱腔、劇目等方面不斷豐富和發展。演出範圍從農村到城市,從紹興、杭州、寧波到上海。1921年,沈豹開始稱小哥班為“紹興文戲”。這個名字已經用了十多年了。因為戲班壹開始幾乎都是演員,後來逐漸變成了女演員,所以也有“紹興聞喜男班”和“紹興聞喜女班”。

當時,在上海的“大世界”裏,有許多與越劇文學、越劇同時演出的女班,如“女子新劇”、“女子屈伸”、“女子蘇壇”等。女性在舞臺上的出現受到了觀眾的好評,也影響和沖擊了紹興文西男聲班。藝術家們創辦紹興文戲少女班的設想開始形成。1923年2月,山西南岸的上碧溪(今城關鎮)試行女子班。同年5月,蒼巖鎮時嘉坳正式開辦女子班,獲得成功,湧現出石、沈星美、趙瑞華、屠興華等著名演員。在這部歌劇的歷史上,它被稱為第壹個女子培訓班。從開始到解散歷時六年,開啟了女子越劇的興起和發展之路。1929年,屯溪河兩岸的女子班如雨後春筍。出司後,在浙江城鄉演出,尤其是杭嘉湖-寧波壹帶。這壹時期的越劇史壹般稱為“紹興女戲班”。

《紹興文戲》相比《小哥班》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演員用弦樂伴奏演唱,動作由鑼鼓配音,表演配有專門的樂隊。舞臺表演開始程式化,表演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女子越劇

越劇十姐妹

20世紀30年代中期,嵊州(縣)農村的女子班(紹興文戲女班)非常盛行。據1935統計,有超過2萬個40萬人口的女子班參與演出,女子班總人數達到200多人。到1938年,侵華日軍入侵浙江,紹興、寧波等地大批民眾前往上海避亂謀生,為女班在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觀眾。此後,“越劇少女班”蜂擁進入上海,影響逐漸擴大。報紙和廣告開始稱之為“越劇”。其實“越劇”這個詞早在1925就出現了,只是用的不多,長期和“越劇”、“德都班”、“小哥班”混在壹起。女子班落戶上海後,姚水娟等藝人開始實行編劇制,在上海引起轟動,為越劇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打開局面的作用。“越劇”這個名稱被觀眾、輿論和演員進壹步接受,取代了其他名稱。

1942年,在以袁雪芬為代表的壹批表演家的倡導下,掀起了對越劇的全面改革,建立了導演制。魯迅小說《祝福》搬上舞臺,祥林嫂演出成功。這壹時期湧現出壹大批新劇,創作了《治調》、《降弦》,“女子越劇”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關懷和重視下,越劇組織藝人開展了以“換人、改制、換劇”為核心的“三改”學習,參加了全國、華東、浙劇演出,從此走上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時期。越劇的表演幾乎遍布全國,走向世界。受到法國、德國、美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內及歐美國家,以及朝鮮、日本、東南亞、港澳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引起了國際文化界的關註,成為國家大劇。這期間新劇大量湧現,上百部劇登上熒屏。越劇中有很多新秀,活躍在舞臺上。越劇唱腔流派眾多,使越劇藝術更加豐富多彩。

  • 上一篇:東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點
  • 下一篇:5篇新年幼兒園教案範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