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越南華人的貢獻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早期的經濟發展。
早期的中國移民帶來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航海和貿易經驗。憑借這些知識、技能和經驗,許多中國人與當地人民壹起發展和建設了自己的家鄉。據越南史料記載:1671年,明將軍莫久率眾開發和縣地區;1679年,龍門總指揮d??ng ng?n ??ch、副總指揮黃春(Chun Wong)率部經越南中部船港入美(定襄)發展;高雷連總指揮陳尚川、副總指揮陳安平率部深入邊區、地區:“開荒造屋,西洋、日、葛坡(爪哇)的清人、商船雲集,因東埔沾染漢風。”“1778年,中國人開發了西貢和大堤,1819年,開辟了安通河和卞喜河。為了紀念中國人的成就,安通河改名為西貢河,卞喜河改名為中國河。而且早期中國人在開墾荒地、修建港口、開發礦山、修築道路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次,華人的貢獻還表現在促進了越南各個時期的工業、農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
隨著中國人不斷向越南移民,來自中國的各種先進耕作技術和經驗被廣泛傳播。比如越南和縣省和富國島的胡椒果園,班克斯和西貢周邊的蔬菜種植,都是在華僑的精心栽培下發展起來的。在手工業方面,越南的制陶業和絲綢業是在華僑傳授了整套技術後才不斷發展起來的。其他行業也是如此,如印刷、冶金、編織、木工和雕塑。采礦業和運輸業也對華僑傾註了心血:比如越南最大的煤礦鴻基煤礦,曾經有654.38+0.2萬華人打工。近代滇越鐵路南段建成時,18001]很多中國人辛勤勞作。在商業貿易中,中國移民到越南不僅做生意多,而且在當地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統計,1951年,越南北部有3821家華僑商號,主要集中在河內和海防。第壹部分有1000多家海外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劄幌港、貴仁、順化和反切等地。華僑主要從事工商業,包括碾米、制糖、軋棉、紡織、造船、釀造、榨油、煙草、陶瓷、藥材、采礦、絲綢、茶葉、塑料、化工、煉鋼、電器、食品、機械等行業,活動範圍非常廣泛。據65438至0953年統計,當時越南的工商業戶數量為65438戶。在華僑最集中的西貢和堤市(胡誌明市),華僑工商戶占堤市的62.4a1o}。中國南方有65,438+065,438+0790家海外華商,其中西貢和外灘地區有8,225家。。到1974年底,西貢的紡織、鋼鐵、化工行業中,中資約占80%,造紙行業也占60%。年營業額超過50億越南盾的18家企業中,華人占了10家。。根據越南1985年內部統計,胡誌明市華人的生產單位占全市的31.5%,小型工業的華人勞動力占29%,華人創造的產值占全市總產值的38%。此外,在生產的各條戰線上,廣大華僑努力工作,湧現出許多“勞動模範”、“勞動英雄”、“先進工作者”。比如華僑占越南1957 a} 19F1年工業戰線“勞模”的6.45%,海防港第壹裝卸大隊有65438人。
總之,華人的經濟活動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了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
第三,由中國人傳播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對越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歷代中越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從古代到近代,移居越南的中國人不斷將中國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文化傳遞給越南,對越南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元前2a7年左右,統帥趙佗建立了南越政權,實行秦制。"越王命令兩位使者互相拜謁,並向九鎮縣人民拜謁。"。趙佗在任時,從中原吸收了大量具有國學知識的“移民”,大力推廣中國詩詞書籍,獎勵中國文化的發展,興辦學校教授國學。正如李嬌在《簡悅通考通論》中所說,“趙佗與其他地方合並,輸入中國文化,使貝約進入文明國家,所以應該開始。”。東漢時期,焦之、九真、太犀首光、仁言“教民以禮其地,傳入漢文化,使貝約進入文明之國。”。東漢焦趾、九振太、光、任彥“教人寫文書”。《後漢書·任延川》說:“嶺南之漢風,始於二衛。”。漢末三國時期的太守石燮,更是越人所敬重。他統治膠州四十年,戰場沒事,百姓皆大歡喜。任內“教仲夏經傳,譯音義,教己民”。。“以化國風為詩書,以禮為樂。”(1)《大石悅集全書》載:“中國壹般詩書,學禮樂,為文學之助,自君臣始,其功過尤適用於當時,而遠及後世。”。越人尊稱其為“士王”,並將其納入越南歷代帝王的寺廟中。自漢唐以來,許多學者在越南定居,促進了兩地的文化交流,加速了越南的文化發展。例如,著名詩人王波的父親王夫疇在他的腳趾交叉的地方開辟了文化和教育,並建立了王夫子廟。。隨著中國文化的輸入,漢語詞匯也在唐代系統全面地進入了越南語。宋元時期,壹些中國藝術家移居越南,傳播中國的音樂、舞蹈和戲劇。如宋代的廖壽忠、陶娘,元代的李知幾、越吉等。同時,鄭懷德這位“明人”也寫了不少作品,如《嘉定通誌》、《北使詩》、《歷代誌》等。範清主持編寫和修訂了《越國通鑒大綱》、吳的《李後越全史》、阮朝《大難傳》、《大難實錄》、李的《簡悅通考總覽》等漢文著作。這些作品在越南歷史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西漢末年開始,漢字通過中原移民逐漸傳到越南,在12世紀成為越南的通用語言。到了13世紀,越南文字出現了。越南語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通過形聲字、會意字和借詞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即“南字”。到了17世紀,越南語是拉丁語,但在中國文化長期而深遠的影響下,漢語詞匯進入了越南語的詞匯。在今天的越南語中,漢語借詞約占全部詞匯的60%,在某些領域,這壹比例高達70% a-80% p,正如越南阮朝思德皇帝所說:“從朝廷到鄉村,從官方到民間,漢字都用於冠、婚、喪、祭、數、藥。”越南著名學者阮文慧也說:“中國的文字語言在越南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越南的各種制度和越南人民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此外,中國人還對越南的醫療衛生、建築藝術、繪畫雕塑、民間工藝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其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社會習俗都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近代以來,華人創辦的教育、社團和報刊在傳播文化、深化中越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四,華人為越南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越南作為法國殖民地,近代以來不斷掀起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潮,旅居越南的華人積極參與越南人民的解放鬥爭。近代,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越南抗法。馮子材的領導在該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沈重打擊了法國的殖民統治。二戰期間,廣大華人與越南人民壹道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華僑建立了“越南華僑救國會”、“越南友好協會”等抗日救國組織。1945年,法國歸還越南後,許多華僑積極參加了對法抗戰。其中,由海外華人組成的“獨立華人聯盟”戰功卓著,在1949年被授予集體軍功章。指導員郝日升(陳升)獲得個人壹級軍功章,指導員吳和政客獲得個人二級軍功章。在越南南部,許多華僑為越南革命獻出了生命,如17歲的華僑李英,19歲的姑娘陳培基,特別是被授予“二級英雄”稱號的陳培基。與此同時,在著名的迪恩邊府戰役中,華僑積極參戰,保路運輸,力所能及地支援抗法鬥爭。在抗美救國戰爭中,越南華人與越南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作出了巨大貢獻。越南南部淪陷區的華人積極出版刊物,宣傳抗美救國戰爭。其中西貢華雲工作單位獲得“二級銅墻鐵壁勛章”,華雲委員會獲得“二級解放勛章”。越南北部華僑積極參軍參戰。僅廣寧省,從1964到1975,就有22000名華僑參軍。海防市龐鴻區有300名華僑申請參軍。海防某華僑民兵自衛隊從1965-1967參加了100多次戰鬥,配合越南人民軍作戰。先後擊落美軍飛機22架,集體獲得“壹級戰鬥”勛章,3名成員獲得“三等軍功”勛章。其他成員由越南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海防軍事指揮部和海防市授予。許多華僑在戰鬥中獻出了生命。據統計,從1969年到1974年,海防共有27名華僑為越南抗美戰爭光榮犧牲。
總之,華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越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越交流史上寫下了豐富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