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東周的藝術

東周的藝術

東周與商的地理位置差異反應在藝術表現上,尤其是東周晚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多元的風貌與高水平的技術。或許受到孔子反對以人殉葬的影響,以低溫燒制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稱“冥器”、“盟器”)數量增加。東周時期亦出現低溫綠色鉛釉器皿、質地松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溫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鮮明,有些則仿效青銅器。另有模制與裝飾的陶瓦、陶磚。西周時期較少見的玉雕再次成為重要的陪葬品與個人飾物。青銅的應用不限於宗教禮儀用途,變得較為世俗,常用作結婚贈禮之居家裝飾。青銅鐘及青銅鏡逐漸流行,動物和怪獸圖騰則由色彩繽紛而樣式化的裝飾圖案所取代。東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繪於絲絹上的畫作。此外,亦發現了漢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 東周時期,鐵制的刀、鑿、錛、斧等木作工具的普遍使用,使以木胎為主的漆器生產,不僅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尤其在戰國時期,以青銅器的輕重多寡來顯示統治者身份地位的禮制已趨沒落,陵墓中的隨葬品,漆器逐漸增多。戰國漆器無論在產量、品種以及制作技術諸方面,都遠超前代,其原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密不可分。戰國漆器大多數出自楚墓。楚國是戰國時期幅員最大的國家,已發掘的戰國墓也以楚墓為最多。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楚墓采用白膏泥密封墓室的方法,對保存漆器極為有利,這也是我們得以從楚墓中見到大量戰國漆器的重要原因。大中型楚墓中隨葬的漆器少則數十件,多至上百件。

小型楚墓隨葬漆器的現象也十分普遍。說明漆器的使用已深入社會的基層。楚國漆器的種類繁多,生活用品有奩、盒、箱、幾、床,飲食用具有杯、盤、豆、壺,樂器有琴、瑟、笙、鼓,武器有弓、盾、甲胄等。楚國漆器的木胎制作在延用傳統的研制、鏇制成型工藝的同時,又開始采用卷木成型的新技術。夾纻胎漆器是在以麻織品成型的胎體上反復多次塗抹漆灰,然後表面磨光,再髹漆彩繪。

夾纻胎漆器胎薄體輕,美觀實用,其成型技術是楚國漆器胎體制造工藝的傑出創造,具有不易變形和開裂的優點,而且開拓了漆器胎體用料的新途徑。楚國漆器的髹飾工藝又有進壹步提高,彩繪技藝更為成熟。彩繪使用最多的顏色是黑色和紅色,以黑地朱繪為主,此外,還有金、銀、黃、綠、藍、赭、灰等多種顏色,形成楚國漆器艷麗多彩的風格。描金是彩繪的壹種重要手法,楚國漆器的制作中多有使用。楚國漆器彩繪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各種繁復的幾何花紋,還有表現人物、狩獵、宴享、歌舞以及禽獸的寫實圖案,形象生動,極富生活氣息。曾侯乙墓出土漆器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制作工藝之精,舉世矚目。曾國在戰國之初即附屬於楚國,曾侯乙墓漆器的制作工藝與楚國漆器也大體壹致,所以理應歸屬於楚國漆器的範疇。此外,四川出土的巴蜀漆器在楚國漆器的影響下,技術水平也有所提高,並逐漸形成壹定的地區特色。 東周時期漆器 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鬥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

瓦當即瓦擋,是中國古代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東周瓦當壹般為泥質,燒制溫度較高,質地堅硬,呈青灰色,有半圓(簡稱“半瓦當”)和圓形的兩種。半瓦當最早為西周遺存,圓瓦當是從半瓦當發展而來的。圓瓦當始見於戰國早期遺址。

東周瓦當的圖案有動植物圖案、雲紋以及動植物變形圖案等。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獸面紋半瓦當,雙獸相背,張口吐舌,首尾蟠曲,即為變體動物紋圖案。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北域圖銅版,展示出陵園的平面布局,並有文字說明和各部分的名稱、長度,是研究東周建築史的珍貴資料。河北易縣燕下都東貫城出土的樓闕形飾件,不僅使我們得以直觀東周的樓闕結構,也進壹步了解到當時權貴的實際生活情景。 東周時期的金銀器工藝具有十分高超的水平。金銀器的出土地域也很廣闊,不僅中原,而且江南和塞北也出土各種金銀制品。中原地區的金銀器多為器皿、帶勾等,壹般采用範鑄法制成,內蒙古、陜西等地出土的匈奴族金銀器,主要是首飾及馬具上的飾件。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的匈奴王遺物之中,金器多達二百余件,還有少量銀器。其中的鷹形金冠飾,虎、牛飾牌,虎、鹿扣飾等,制作方法包括範鑄、錘壓、雕鏤、抽絲、鑲嵌等,幾乎遍采金細工藝中的各種技術,足以代表戰國晚期匈奴王室金細工藝的最高水平。

陜西神木納林高兔戰國晚期匈奴墓出土的鹿形金怪獸、金銀虎、銀鹿等,在各種動物形象上采用立雕或浮雕的手法,神態生動,形象逼真,達到寫實和裝飾意趣的高度統壹。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紋帶金鼎和雙耳金杯采用環耳、銜扣、蓋、身等分鑄,再合範澆鑄或焊接成器的方法,工藝較為復雜,與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近似。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鼓勵發展蠶桑和絲綢的生產,加上鐵器的推廣使用促進了手工業機具的不斷革新,絲織技術迅速提高,絲綢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樣,成為中國絲綢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古代總稱絲綢為帛或繒。考古發掘所見的東周絲綢大致有絹、紗、綈、縑、縐、羅、組、絳、綺、錦、繡等品種。考古發現的絲織品多屬戰國時期。絲織品主要出土於楚墓,這是由於南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有利於絲織品的保存。實際上,根據文獻記載,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絲織業東周時期也很發達。春秋絲綢迄今見於報道的考古發現尚不多。

有關戰國絲綢的考古資料比較豐富,見於報道的出土地點主要在湖南和湖北。1982年發掘的湖北江陵馬山1號戰國中晚期楚墓,出土大量完整的絲織品,種類繁多,色彩斑斕,幾乎包括東周時期絲織品的全部品種,是東周絲織品的壹次最集中的重要發現。出自棺內的衣衾***19件,此外還有巾、鏡衣、囊、枕套、棺套,以及木俑身著的衣裙等。

絲織品的種類有絹、綈、紗、羅、綺、錦、絳、組、繡等。絲織技術水平之高,令人驚嘆。絹在戰國絲綢中用量最大,其織造技術不斷提高。馬山1號墓的絹,經緯密度最大的達到每平方厘米158×70根,比春秋時期的絹更為細密。染色絹的品種較以前也有所增加。

馬山1號墓絹的顏色多達6種。錦是楚國絲綢最富特色的種類之壹。馬山1號墓的錦種類很多,二色錦有塔形紋錦等6種,三色錦有舞人、動物、紋錦等3種。舞人、動物、紋錦的紋樣橫貫全幅,織造時使用143個提花綜,充分反映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提花織機和嫻熟的織造技術。綈、組、絳是戰國時期出現的絲綢新品種。緯線起花絳和針織絳是戰國絲織技術的重要創新。馬山1號墓中出土的絳數量較多。針織絳帶結構復雜,除橫向連接組織外,還應用提花技術,編織方法巧妙,把中國針織技術起源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三世紀左右。

楚國的刺繡絢麗多彩,代表了楚國絲綢的最高水平。刺繡多以絹為地,以羅為地者也偶有所見。馬山1號墓的21件繡品,花紋各不相同。針法雖比較單壹,但鎖扣十分均勻、整齊、線條流暢。較多地運用改變線條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來表現各種禽獸的細部,突破了單調、呆板的傳統,給人以生動、多變之感。刺繡紋樣的構圖講究對稱平衡,動靜結合,色彩搭配適當。圖案的內容充滿神話色彩,鮮明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義的特色,對後世刺繡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 上一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法是什麽?
  • 下一篇:東奧花園有多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