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認同批評

認同批評

認同批評

認同批評是壹種伴隨著主體意識的批評形式。所謂認同,就是保持內部壹致性的整體感覺。20世紀,在現代性和全球化的浪潮下,現代個體主體和國家主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種危機在文學和藝術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現出來..在馬克思主義、文化人類學和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影響下,壹些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對與文藝作品相關的“身份”進行了研究,從而形成了身份批評。雖然對身份的理解不同,但壹般認為身份主要是壹個文化概念,具有內在特征和理論建構的雙重含義。

身份批評試圖揭示文學藝術作品和文化現象中文化身份的構成。文化認同的內容相當復雜,體現在主體的各種思想、言語和行為中。文學闡釋中的身份批評也是復雜多樣的,主要有兩種:壹種是性別身份,另壹種是種族身份。

性別身份批評關註男女性別身份的建構,尤其是女性身份的建構,這已成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核心問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關註女性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試圖顛覆男性中心主義,建構女性獨特的寫作風格、話語模式和文學體驗。主要代表人物有沃爾夫、肖瓦爾特、阿特伍德、西蘇斯、克裏斯特瓦等人。此外,西方還有壹種與性別身份批評相關的“超性別”批評。

民族身份批評的對象是壹個民族的身份建構,其中最顯著的是殖民身份的建構,這是後殖民批評特別關註的。後殖民批評主要闡釋文學作品中的殖民情結,探討西方殖民國家控制的第三世界國家和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文化身份建構,試圖揭示帝國主義給從屬國家帶來的文化陰影。代表性的批評家有賽義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人。此外,流散批評和其他批評也是與殖民批評相關的身份批評的分支。流散派批判離開“祖國”和母語文化為對象的“流散”文學。在蘇米什拉看來,流散批評作為壹種跨學科的理論寫作方式,致力於展現與身份政治、流亡主體性、身份、群體分類和雙重意識等相關的復雜關系。霍米巴巴認為,殖民話語將被殖民者創造成了壹種社會現實,即被殖民者實際上成為了“他者”。

身份批評是西方文學批評的新趨勢,目前仍在發展之中。它充分吸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的話語,融合了語言和文本批評,試圖把握文學現象中的性別、階級、種族和意識形態等問題,因此在當代西方影響很大。

【原著經典選讀】

男人小說是關於男人的。女性小說也是寫男性的,只是觀點不同。男人的小說裏不可能有女人,除了可能的女房東或者馬;但是女性小說離不開男性。有時候男人會把女人放在男人的小說裏,刪掉壹些部分,比如頭或者手。女性小說也會刪掉男性的壹些部分。有時候是從肚子到膝蓋,有時候是幽默感。穿著大衣,風很大,很難有荒野的幽默感。

……

我喜歡看這部小說:女主角的裙子小心翼翼地在她的* * * *上沙沙作響;還是小心翼翼的* * *在她衣服下面沙沙作響——總之,壹定要有壹套衣服,有的* * *,有的沙沙作響,處處小心翼翼。處處小心翼翼,像壹團霧,壹種只能隱約看到事物輪廓的毒氣。黑暗中閃現的美麗影像,呼吸的聲音,滑落到地板上的綢緞,揭示了什麽?我覺得沒關系。壹點也不重要

男人喜歡強硬的男主角:男人強,女人硬。有時候男主角對女人心軟,但這永遠是個錯誤。女人不喜歡強硬的女主角,想剛柔並濟。這就導致了語言學上的困難。上次我們仔細看,單音節詞都是男性,仍占主導地位但迅速下沈,包裹在唇語多音節詞章魚般的臂彎裏,用蜘蛛般的溫雅低聲說:親愛的,親愛的。

-阿特伍德。女性小說[M]//朱立元,李軍. 20世紀西方文論選: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81。

我從來不敢在小說中塑造真正的男性角色。為什麽?因為我用身體寫作,而我是女人,男人是男人,我對他的快樂壹無所知。我不能寫壹個沒有身體沒有快樂的人。那麽戲劇中的男人呢?

劇院不是壹個享受性快感的地方。羅密歐和朱麗葉彼此相愛,但沒有性生活。他們歌唱愛情。劇院裏,心在歌唱,胸膛敞開,人們看到的是心的碎片。人心是沒有性別的。心臟在男人和女人胸腔裏的感覺是壹樣的。這並不意味著這個角色是壹個沒有腰帶下部的半生物。不,我們的生物什麽都不缺,包括陰莖、腎臟和胃。但是我們不需要把它們都寫出來。男女演員給了我們完整的身體,所以我們不必去創造。壹切都是親身經歷,壹切都是真的。這就是劇院給作者的禮物:物化。它讓男作者塑造了非虛構的女性,也給了女作者塑造完美人格男性的機會!

-埃琳娜·西蘇斯。從無意識場景到歷史場景[M]//朱立元,李軍《20世紀西方文論選:卷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55。

俄狄浦斯悲劇而崇高的命運,概括和轉移了神秘的汙穢,把另壹種性別的不潔,壹種不可觸及的“彼岸”,置於身體的邊緣——欲望的刀刃,從根本上說,置於母親和女人的神話——自然的豐滿。為了確定這壹點,我們必須遵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科羅諾斯》中的《俄狄浦斯》。

盡管俄狄浦斯王是壹個能解開許多邏輯謎團的君主,但他對自己的欲望卻知之甚少:他不知道自己殺死了父親拉俄斯,娶了母親伊俄卡斯忒。如果不揭開面紗,這種謀殺和這種欲望壹樣,只能是邏輯權力的對立面,所以也是政治權力的對立面,這顯然是有關聯的。俄狄浦斯想找出真相,這種欲望把他逼到了絕境,於是在他的王身上找到了欲望和死亡,卑鄙才出來。他把這壹切都歸咎於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權力是完整的,知道並對壹切負責。然而,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終的解決方案相當神秘:正如我們在其他神秘和儀式系統中看到的那樣,這種解決方案采用了排斥。

首先是空間上的排斥:俄狄浦斯必須流亡,離開他為王的地方,遠離汙穢,這樣才能使社會契約的邊界在底比斯消失。

然後是視覺拒絕:俄狄浦斯是盲目的,以至於他再也不忍心看到欲望和謀殺的對象(妻子的臉,母親的臉,孩子的臉)。如果失明確實可以等同於* * *的話,那它既不是* * *失去力量,也不是肉體死亡。與此相關的是,它成為了壹種象征性的替代品,被用來建造壹道保護墻,強化與恥辱隔離的邊界。這樣,這個恥辱雖然不能否認,但至少可以定為外國。想象壹下這種由盲目形成的分離:它可以在身體上直接標記出汙穢中本體的異化,壹個傷疤代替了顯露出來但看不見的卑鄙。這是壹種無形的卑鄙。通過它,城邦和知識得以延續。

朱麗婭·克裏斯特娃。恐怖的力量[M]。張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120-121。

黑暗之心擁有強大的力量。可以說,從政治和美學的角度來看,它是帝國主義的。這是19世紀政治、美學乃至認識論的必然。因為,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經驗,就必須依賴叢林中的白人凱爾茲,或者另壹個白人,作為故事敘述的權威,那麽尋找非帝國主義的經驗將是無果而終的;帝國主義制度幹脆把他們消滅了,或者使他們變得不可思議。這個圈子是如此的完整,無論是藝術上還是心理上都無可挑剔。

康拉德有意識地從敘事角度表達了馬洛的故事。他讓我們認識到,帝國主義不僅遠沒有吞噬懺悔的歷史,它還發生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中,並受其限制。這個更大的歷史是在耐莉甲板上的歐洲人的小圈子之外。然而,在那之前,似乎沒有人在那個歷史區域居住過。所以康拉德讓它空著。

康拉德恐怕不會通過馬羅表現出帝國主義世界觀以外的東西。這是因為,在那個時候,康拉德和馬洛能看到的非歐洲的東西非常有限。獨立屬於白人和歐洲;劣等的人或臣民要被統治;科學、知識和歷史起源於歐洲。

事實上,康拉德仔細記錄了比利時的恥辱和英國殖民態度之間的差異。但他只能想象世界被西方劃分為壹個或另壹個勢力範圍。然而,由於康拉德對自己的邊緣流亡者身份有著特別持久的殘余意識,他非常謹慎(有人說這是瘋狂的)地用壹種站在兩個世界邊緣而產生的限制來限制馬羅的敘事。兩個世界的界限很模糊,但又不壹樣。康拉德肯定不是像塞西爾·羅茲或盧加德那樣的帝國主義企業家。雖然他完全明白,他們每壹個人,用漢娜·阿倫特的話說,都想進入“無止境的擴張漩渦,改變舊我,服從擴張的過程,認同無形的力量,他必須為這種力量服務,這樣擴張才能不斷向前。所以他會把自己當成壹個純粹的功能,最後把這個功能和強大時尚的體現當成自己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康拉德意識到,像敘事壹樣,如果帝國主義已經壟斷了整個表達系統;雖然妳不能與它完全溝通和同步,但妳作為局外人的自我意識還是可以讓妳主動了解這臺機器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壟斷使得帝國主義既是非洲人,也是凱爾茲和其他冒險家的代言人,包括《黑暗之心》中的馬羅和他的觀眾。由於康拉德沒有完全被英國人同化,諷刺的是他在每壹部作品中都與英國人保持著距離。

——愛德華說。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坤,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 30-31。

Sati,作為女性的專有名詞,在今天的印度被廣泛使用。給女嬰取名為“賢妻”本身就是壹種諷刺,而這種命名更是壹種諷刺,因為普通名詞的意義並不是專有名詞中的基本運算符。嬰兒的名字後面是印度神話中的薩蒂,即難近母的賢內助。在故事中,薩蒂——她壹直被稱為薩蒂——不請自來地來到她父親的宮殿,甚至沒有邀請她的丈夫濕婆。她的父親開始虐待濕婆,薩蒂痛苦地死去。濕婆生氣了,扛著薩蒂的屍體在宇宙中跳舞。毗濕奴解剖了她的身體,把它的碎片撒在地上。每壹小塊遺跡周圍都是壹個偉大的朝聖地。

像雅典娜這樣的人物,“自稱未受子宮汙染的父親的女兒”,對於確立女性思想上的自我墮落是有用的,這與消解本質主義主體的態度是不同的。薩蒂在神話中的故事顛倒了殉道儀式中的每壹個敘事元素,從而起到了類似的作用:活著的丈夫為妻子的死報仇,偉大的男神之間的交易完成了對女性肉體的毀滅,從而將大地雕刻成了神聖的地理。這就證明了古代印度教或者印度文化的女權主義是以女神為中心的,所以也是女權主義的義,就像被土著保護主義思想汙染,或者把種族中心主義顛倒為帝國的土著義,以此來抹去德加的母親在壹瞬間戰鬥的形象。只有賦予薩蒂這個恰當的術語以焚燒無助寡婦的儀式意義,寡婦才能得救。沒有被性別歧視的下屬說話的余地。

-Gayatri chakra Vilti spivak。下屬能說話嗎[M]//羅剛,劉翔宇。後殖民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54-155。

這是壹臺開始承認和否認種族、文化和歷史差異的機器。它最強大的戰略功能是通過知識生產為“主體民族”創造壹個空間,根據那個知識生產來監控它,並喚起快樂和痛苦的復雜形式。就其策略而言,是通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知識生產來尋求壹種認同,使自己成為刻板印象,但相比較而言,還是很有價值的。殖民話語的目的是從種族根源上分析被殖民者是壹個退化的人口,從而證明征服是合理的,並建立壹個行政和指導體系。雖然在殖民話語的範圍內有權力的使用和殖民主體不斷變化的取向(如階級、性別、意識形態、不同社會結構、殖民的各種制度等的影響。),我還是想說壹種統治形式,它在劃分“臣民國家”時,對其各種活動進行挪用、引導和支配。因此,盡管在殖民體系中“執行”其權力運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殖民話語卻將被殖民者塑造成了這樣壹種社會現實,即被殖民者立即成為了“他者”,並且是完全可識別和可見的。它類似於壹種敘事形式,其中主題和符號的生產和流通僅限於創新和可識別的總體。它使用壹個表征系統和壹個真理規則,在結構上類似於現實主義。也是為了介入那種表征系統,也就是愛德華·賽義德提出的東方主義的力量的符號學。它考察了各種形式的歐洲話語,這些話語將“東方”構建成壹個具有統壹的種族、地理、政治和文化的世界區域...

壹方面,殖民話語是壹個學習、發現和實踐的話題;另壹方面,它是夢、圖像、幻想、神話、著迷和需求發生的地方。變成了壹個“時間本質論”的靜態體系,壹個關於“穩定性能指標”的知識體系,就像編字典或者百科全書壹樣。然而,這個地方壹直受到歷史歷時性形式和不穩定敘事符號的威脅。最終,這種思路被賦予了壹種類似做夢的形式。此時,賽義德明確提到了他的被稱為“隱性東方主義”的“無意識熱情”和他的被稱為“顯性東方主義”的對東方的知識和觀點之間的區別。

——霍米·K·巴巴(Homi K.Bhabha):《另壹個問題:刻板印象和殖民話語》,載於《性主體:性的屏幕讀者》,倫敦和紐約,1992,pp.312-323。

([美]霍米·巴爾巴《他者:刻板印象與殖民話語》)

流散批評試圖將自己定位為壹個新的理論領域,其針對的對象是流散,這是當代作家諷刺性地提到的壹個原因...

散居者的壹個常見策略是對散居者的形成進行分類:(1)確認無根民族的集體“存在”(身份)的各種新結構,因為它在祖國(缺席“定向”)和居住國(現在“定向”)之間搖擺;(2)通過列表展示這個集體的壹系列確切的“特征”;(3)暗示壹些在意識層面上表現出來,在記憶中體現出來的偏差。散居者也試圖利用文化產品(美學、音樂、電子等)。)來支持他們的主張...

世代和性別或許是散居批評最重要的因素。幾代人的變化能夠並且確實影響了散居的本質,有時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存在本身。有些流亡者確實已經消失在民族國家同質化的意識形態中(只需考慮澳大利亞的愛爾蘭流亡者),而另壹些流亡者則繼續創造自己的民族國家,比如新加坡的中國流亡者,從而擺脫了民族流亡的狀態,這是這種形式的決定性特征。不用說,決定散居群體性質的同樣因素之壹是性別。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在歐洲的菲律賓移民工人的統計數字。在65,438+0,995年合法和非法居住在歐洲(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希臘、德國、法國、奧地利和荷蘭)的500,000名工人中,絕大多數(在壹些國家占95%)是受雇於國內私人家政工人或服務部門(餐館和酒店)的婦女,在奧地利和荷蘭從事護士工作的僑民占很大比例。按照這種散居的形式,性別失衡結合這種低就業的情況有什麽影響?這是壹種散居形式嗎?性別失衡是完全由性別分工決定的,還是由其他相關因素決定的?菲律賓的移民婦女是否將自己定義為壹種被轉移的集體,並表現出Safrane列出的所有特征?抵達歐洲前後,菲律賓女性在那些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中是如何被質疑的?這些性別特有的問題或許揭示了歐亞之間的壹系列關系,比如父權制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以及女性在資源貧乏的第三世界成為了可以高價轉讓的商品。

-Sudesh Mishra:“散居臨界* *”,載於Julian Wolfreys編。介紹21世紀的臨界性,愛丁堡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3-36頁。(【美】蘇德思。

半機器人和超性別主體都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打破了決定論和各種類別的意識形態和立場,代表了跨界結合的新的、往往是矛盾的可能性。此外,兩人都質疑主體性這個概念本身,因為在訴諸“本質”的本質主義話語中,它們既不能被編碼,也不能被容納。哈拉維說,壹個半機器人是“壹個分組和重組,壹個後現代的集體和個體自我”,壹個半機器人政治會強調這壹信念:“身體……可以以幾乎無限和多樣的方式拆解”(哈拉維,1991年,第163頁)……

自傳體寫作在1990年代讓位於壹種新的超性別寫作形式,這種形式明顯受到了性別理論興起的影響,但它也保留了許多傾向於以反諷形式自我表露的自傳體方式。在《帝國反擊戰》中,桑迪·柊司評論道:“許多變性人保留著他們在隱語中稱之為‘o . t . f .’的東西:隱含的意思是‘時髦的變性人’。它通常包括記錄“不恰當”性行為的報紙文章和壹些被禁止的日記”(柊司,1992,第285頁)。這種超性別的身份概念是根據各種資源整理出來的碎片匯集成的後現代風格,成為超性別者自己創造的理論寫作非常重要的概念。

這壹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文本之壹是由凱特·伯恩斯坦(Kate Bernstein)撰寫的《性壞男人:論男人、女人和其他我們》,她是壹名由男性變為女性的變性人。評論家傑伊·普羅瑟(Jay prosser)註意到,這段文字可以被視為“我們第壹個‘後現代’變性人(因而也是壹個後變性人)的自傳”,它“故意把連續的、相關的敘事分解成支離破碎的片段。伯恩斯坦沒有像(壹個表演藝術家)那樣多的敘述她的變性生活,而是表演了其中的壹部分,沒有整合成壹個單壹穩定的性別身份”(prosser,1998,p. 174)。伯恩斯坦本人聲稱,這本書試圖形成“壹種超性別風格”,它是“基於拼貼”。妳明白嗎-拼湊?壹本剪貼簿”(伯恩斯坦,1994,第3頁)。她的文字排版突出了這壹點,鑲嵌著不同的字體,排版反映了伯恩斯坦在個人揭露和理論化之間的搖擺。然而,其核心是關於身份的嚴肅辯論,包括個人身份和集體身份。然而,就伯恩斯坦而言,作為壹個從異性戀男人變成同性戀的女人,性別身份是壹個多形態、無限可變的概念。

-莎拉·甘布爾:“性別和跨性別臨界* *”,載於朱利安·沃爾夫裏斯編輯。介紹21世紀的臨界性,愛丁堡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7-56頁。([美]莎拉·甘布爾的性別和跨性別批評。

  • 上一篇:貴州文化。適合手抄報。
  • 下一篇:送禮物有什麽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