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吃風
遼南屬海洋性氣候,多山少平原,風景秀麗,景色宜人。這裏盛產水產品,魚、龜、蝦、蟹;山區有大面積的果樹,如蘋果、葡萄、桃子等,品質優,產量高。蘋果產量經常居全國第壹。遼南漢族有很大壹部分是山東移民,所以這裏的飲食習俗和山東半島接近。解放前,遼南人以玉米和高粱為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面粉和大米是遼南的主食,與全國其他地區壹樣。但是仍然有許多傳統食物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愛情。
日常飲食習俗
大連附近的居民喜歡把玉米磨成大渣子,加豆子燉飯,做金松香。玉米粉發酵後,將餅蒸發,制成玉米饅頭;或者用半燙好的面條和面團,在大鍋裏糊成酥脆的大餅。沿海居民喜歡吃蛋糕燉魚,風味獨特。有的還用綠藻做餡,糊菜餅,更是美味。大蔥蘸蝦醬吃大醬餅也是當地人的愛好。將幹蘿蔔絲浸泡在水中,擠出水分,拌上辣椒油和各種調料,就是壹道家常菜。還有壹種菜,當地人叫“抖湯”,就是在湯裏放上綠蘿絲,再放上牡蠣和蛤蜊,就更美味了。把小雜魚的頭和內臟去掉,剁碎攪拌均勻,加上調料和韭菜末丸子,很好吃,很嫩。將幹大菱鮃浸泡成塊,掛上面糊,煎至熟透。撈出來後叫炸魚丸,很有嚼勁,越嚼越香;如果放在鍋裏蒸,再澆上醬料,就好吃不膩了。蒸海蟎籽鹽醬是壹種佐料。制作方法是將海蠣子、調料和面粉放在壹起,攪拌均勻,蒸熟。
沿海居民還喜歡喝壹種海帶湯,是用綠色的海草和疙瘩熬制而成,味道清淡。
好吃。通常人們把魚腌起來,曬幹,吃的時候蒸壹下,所以吃起來靈活可口。魚也可以烤,就是把魚放在自制的鐵絲網上烤,細細咀嚼,幹而香,回味無窮。春夏秋三季,將捕獲的文蛤放入開水鍋中煮熟,撈出,肉蘸調味品,鮮嫩可口,是絕佳的開胃佳品。不過這道菜的烹飪溫度要適當控制。過了頭,裏面嚼的像橡膠壹樣就沒味道了。
遼南北部魚蝦雜,人們喜歡吃鹵水皮皮蝦。慣例是
將鹽水燒開,放涼,放入蔥、姜、辣椒和用酒腌制的蝦。這是壹道佐餐配酒的好菜。夏天,主食往往伴有鹹魚。我喜歡在秋天吃鹹螃蟹。冬天最常見的菜是蝦醬燉豆腐,鮮嫩。
總的來說,在遼南,人們喜歡鹹辣的食物,多吃生的蔥、蒜和海鮮。
歲時的飲食習俗...
像全國各地壹樣,遼寧南部的人們非常重視春節。春節將至,家家早早準備了豐富的年貨。農村家家殺年豬,做豆腐,包豆包,蒸饅頭,敲大碗面(就是把面團用模具敲成花鳥魚蟲,人物,建築模型,然後烤或烙)。除夕夜,人們早早起床,吃簡單的早餐。許多人早餐只燉壹些魚。午餐時,菜品最多,款式好,質量高。全家老少坐在壹起吃,喝,品嘗食物。是過年的團圓飯,很熱鬧。這頓飯壹定要有魚,說明年年有“盈余”。在除夕晚上,餃子會有肉、海鮮或素餡。午夜時分,點煙花,放鞭炮,拜見財神,吃餃子,辭舊迎新。每個家庭都應該在祖先牌位前
擺好饅頭、餃子、水果、小吃、炒菜的祭壇和筷子,把整只雞和熟方肉放在中間。請讓妳的祖先回到地球來享受盛宴。在過去,我們必須燒香磕頭。初壹,見面時互道“相逢發財”等吉祥話,晚輩給長輩磕頭。初壹、初三吃餃子,初五吃餃子,稱為“破五”。
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每家每戶都掛起各種各樣的燈籠(紙,蘿蔔,面粉等。),哪都是亮的。這天晚上,農場裏家家戶戶都會去祖墳前送燈,點蠟燒香,回家過元宵。
二月初二叫“龍擡頭”,早上用冷水洗臉叫“洗水龍頭”。有的還把麥稭切成段穿上,在麥段之間套壹條布條,繞在孩子脖子上或系在辮子上,稱為“穿龍尾”。
在清明節的這壹天,也要掃墓祭祖。祭品有雞、魚、肉,還有餃子、饅頭、小籠包或面食。也擺上酒杯,倒上酒。祭祀結束後,收供品回家,全家人吃供品。
端午節家家都吃粽子。有些人早起到野外采集艾葉和蒲葉,掛在門上,用艾葉煮水洗臉,據說可以預防疾病。孩子們穿香草包。臘月二十三,主要是煮飯竈,這壹天要吃糖。
婚姻和飲食習俗
在婚育方面,遼南也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結婚前,女方經常去男方家吃訂婚飯。未婚夫婦、他們的父母和隨行的客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喝酒邊商量結婚事宜。壹般來說,喝了這種酒,婚姻就最終決定了。婚禮床上用品必須是夫妻雙方的女方做的。婚禮前壹天,女方送嫁妝到男方家。雙方提前殺豬宰羊,或者買魚買肉準備招待。
這幾年婚宴要擺很多桌,要用豐富的餐桌招待客人。席間,壹般會有“四個”
我喜歡像“肉丸”和“紅燒魚”這樣的菜肴,以求好運。新娘和新郎應該壹遍又壹遍地點燃香煙,向每壹桌的客人敬酒。在新房子裏,“全福人”會鋪被子,有的會放紅棗栗子,有的會放大蔥,表示希望早點生孩子,生下的孩子聰明漂亮,都是為了好運。晚上,年輕人經常來洞房逗新郎新娘開心。
婚後第三天,老公和婆婆用好菜好菜招待新叔叔。親戚,朋友,
鄰居來陪客人的次數多了。壹起喝酒吃飯很熱鬧。等寶寶出生了,請孩子的爺爺奶奶吃飯喝酒。菜裏海鮮比較多。
孩子出生後100天被稱為“百歲老人”,然後請爺爺奶奶吃飯。席間,妳要有壹張“百歲老人臉”。
大多是海鮮面。奶奶戴著小鎖、手鐲、項鏈等。給她的孩子,祝他們長壽。隨著經濟的振興,遼南人民壹天比壹天富裕,飲食習慣也在不斷改變。
隨著快速的發展和變化,食物的種類從單壹向多樣化轉變,烹飪方法從簡單向復雜轉變,壹些古老的習俗正在逐漸消失。
遼南驢皮影戲
皮影戲是壹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它是用皮革制成的平面木偶,受藝術家的影響,投射在紗窗上進行表演。因為有固定的聲腔,所以屬於戲曲領域。
皮影戲在東北地區非常流行,覆蓋遼寧、吉爾吉斯斯坦、黑龍江三省,流傳已久。以蓋縣為中心的遼南皮影戲是遼寧省最著名的。遼南皮影戲分布在遼南廣大的農村和縣鎮,深受農民的喜愛。在新年節日期間或淡季,藝術家們會成群結隊地四處巡回演出。在舊社會,由於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的影響,遼南地區的皮影戲往往以祭祀祖先、求神、求雨或為富家許願的名義演出。日偽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壓迫和破壞下,遼南的皮影戲被認為低俗下流,幾經禁演,大多數皮影戲藝人被迫棄藝務農或流亡生活。解放後,黨和政府對遼南的皮影戲社進行了多次整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皮影戲社和隊,使舊的皮影戲社成為壹個職業和半職業的表演團體,活躍在各縣、鄉、村。
遼南皮影戲音樂是從民間說唱音樂發展而來的板腔音樂。它的發聲基礎由上下兩句構成,節奏和旋律變化形成各種板塊和品牌名稱。每個角色都有適合表達不同性格和情緒的不同唱法,有的豐富,有的簡單,曲調風格也不壹樣。壹般來說,女聲細膩婉約,適合表達悲傷、哀怨;男聲粗獷豪放,適合表達堅決、明快、激昂的情感。兩者對比,女聲比男聲更完美。
據說遼南皮影戲始於明代,距今約有300年歷史。關於清朝
民國末期,遍布全國的皮影戲《盛興》流行於河北灤州、樂亭壹帶,並開始向東北各地傳播。由於關內皮影戲幹出身,藝術水平較高,特別是在音樂唱腔方面,遼南部分地區的皮影戲藝人開始向關內學習。由此,遼南的皮影戲發展出現了兩派:壹派是“翻書皮影戲”派,又稱“北方皮影戲”;壹派是“地方影”派,又稱“南影”皮影戲。
“北派”皮影戲主要分布在遼南北部,靠近大陸,包括海城、蓋縣等地。
大石橋、秋艷和富縣的壹部分,其中蓋縣的皮影戲最具代表性。由於蓋縣經濟繁榮,民間藝人交流頻繁,蓋縣是最早受該習俗影響的地區。有很多皮影戲演員水平很高,唱功也最豐富。在影人的雕刻中,造型優美,色彩鮮艷,刀工細致,皮薄耐用。
除了蓋縣,岫巖也比較發達。岫巖地處山區,交通閉塞。
文化交流不便,皮影戲成為農村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所以縣城裏有很多皮影班和藝人,幾乎每個村都有皮影班活動。
“南派”皮影戲主要分布在遼南的南部和東部。包括遼東的魯大、進賢、普蘭店、莊河、富縣和寬甸的壹部分以及豐城。這個流派的音樂劇唱腔和“北派”皮影戲完全不同,尤其是女聲更為突出。風格上與遼南其他民間音樂如二人轉、單鼓、山歌相似,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音樂風格和說唱音樂的特點。
遼南的皮影戲表演形式很簡單。只需在高臺上搭壹塊寬1米,長約2.3米的白布(早年用粉蓮紙,現在多改為漂白布或化纖制品)。作為影窗,藝術家操縱壹個用獸皮雕刻的影子人,通過窗後的燈光投射在影窗上。歌者在幕布後唱、唱、演,影人在幕布上表演,形成真人與假人相結合的表演藝術。
影人由兩部分組成:頭部叫腦移植;身體叫戳,是人體的剪影。
手和脖子被綁上用鐵絲連接的高粱稈進行操縱。影子人的臉和衣服根據性別、年齡、身份的不同,雕刻的顏色也不同。
壹場皮影戲至少需要六到八個人來表演。其中有拉、打、粘、拿四大項。“拉”是主要的弦樂器,起主要的伴奏作用;“打”就是鼓,起指揮唱、做、誦、打的作用;“貼”是下影,輔助氧影操縱影子表演;“取”為上影,上影是制影者的主要操縱者,也起“排影”的作用。
演出時,參與者分兩排坐在舞臺後面。前排左邊第壹個人是攝影師,中間是海報,右邊是鼓手。後排是樂隊伴奏,主弦壹般坐右邊。除了主弦,其他人都要分擔角色,參與演唱。
用來翻書影的劇本叫“影卷”影卷是壹種連續拷貝的大字體墨抄卷,放在電影窗下的桌子中間,供所有歌手觀看。
流口皮影戲的劇本沒有劇本,是藝人背下來的,但有固定的適合在每個場合、每個情節表達不同情緒的警句。比如女人席地而坐,用席地而坐,想老公;旅行時使用的旅行用品和駕駛用品;遠征中使用的士兵用品等。
遼南皮影戲的目的多是描寫封建社會朝廷或百姓的歷史故事,有的寫忠臣與漢奸的鬥爭;有贊美江湖遊俠、亡命之徒的;描述家庭生活;它也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和倫理沖突。總之,它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在藝術形式上,具有民間說唱、鼓詞的特點,擅長敘事,追求離奇奢靡的效果,多為大型連續故事,人物、歌詞復雜。視頻最長可達100份,可唱數月,最短可唱三五夜。
除傳統電影外,解放後,有關部門還組織人力編纂了壹批反映革命歷史的書籍。
以及壹部以現代生活為主題的新電影。這些劇目的演出不僅為遼南的皮影戲增添了新的內容,而且促進了皮影戲藝術的發展和完善,如擴大了樂隊的建立,豐富了唱腔的種類,采用了現代化的燈光布景,拓寬了影幕。
經過皮影戲藝人的努力,遼南皮影戲在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設計、舞美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設計等。,已經形成了具有壹定水平的專業團隊,初步積累了壹批儲備劇;
說唱藝術“二重唱”
二人轉,原名蹦蹦,起源於遼南地陽子。主要流行於遼陽、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地區,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演出類型有“單人、雙人、團體、話劇”四種。
《丹》是獨角戲,也叫獨角戲。壹個人唱,既表演了劇中的主角,又模擬了其他沒有出現過的角色。所以有“壹人壹劇”的說法。
“爽”就是“爽調”,也就是二人轉。女的是主角,男的是小醜,兩個人又說又唱。無論故事中有多少人物,男女二人“分色捉角”,所以有“千軍萬馬靠我們”之說。
“團”是以團唱、群舞、坐唱的形式進行的集體表演。不過大部分節目還是男女主角主導。傳統戲劇《大觀燈》中有集體秧歌的場面,但不是獨立的藝術形式,解放後才發展成為獨立的形式。
“戲”是指三五人物的拔戲,即四五人夾雜小號戲,以唱腔為主,強調嘴部和節奏,以平板搶詞為特征。
二人轉的表演技巧講究“唱、說、做、跳”四大技巧,外加壹項絕活(絕技)。“唱”的技巧講究韻味厚重,字正腔圓,音色優美,力度強勁。藝術家說:“唱歌跳舞,
以唱歌為主。“二人轉曲牌豐富,號稱‘九腔十八音,七十二咳’。行動
表演者要根據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的需要,編排不同的曲調,運用不同的唱法,使歌詞與歌曲相結合,和諧交融。
“說”的作用主要是“說”。“說”類似於相聲,男的逗女的抱,而且要搞笑幽默。
俗不傷雅。壹般來說,表演以唱小帽子(東北民謠)開始,然後“說話”逗觀眾,最後唱課文。除此之外,劇中還有對白、念白、插白、念白等各種各樣的道白,也包含在作品中。
“做”是指擺姿勢,包括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演員應該“假裝像龍壹樣,
《裝虎作倀》和《裝文裝武》既要表現人物的感情,又要吸收壹些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但與傳統戲曲不同的是,它強調“以虛代實”、“取輕比例”。如果妳的右手托著下巴,說明妳睡著了。可以用扇子代替刀槍棍棒,求神似。
“舞”是壹種舞蹈。兩人轉跳原創舞蹈,多來自民間秧歌,基本動作都是跳躍。
走路、翻身、扭動、蹣跚、轉身、扇肩、抖腕等等。老兩口壹開始就轉“三浪”,講究“第壹局看手,第二局看扭,三次全走。”在新的二重奏中,有四種舞蹈:①純舞:開場舞要“引”——引觀眾進入劇情;間斷性舞蹈應該是“連接的”—
——連接前後的情緒或情節;結尾舞要“緊”——好了就停。②激情歌舞:特色是高亢激昂,多用於開頭介紹故事時代背景。③抒情歌舞:多用於描寫景物。④敘事舞:多用於說明故事情節。除了純舞蹈,還要歌舞結合。“絕技”主要包括打和玩。“玩”就是玩扇子和手帕,可以玩各種花。“打”的意思是“手拿玉子”(每只手拿兩塊小竹板)和“扛壹塊大板”。“手玉子”可以玩各種花。大竹板可以空運回來,也可以兩個人交換。此外,還有五顏六色的棍子,
鼻煙等絕技,近年少見。
二人轉的傳統節目有300多個,如《西廂記》、《藍橋》、《包公的補償》等。,多年來受到群眾的歡迎。壹些戲劇還在國外演出,受到外國藝術家的好評。
解放前,東北三省二人轉有“南靠浪、北靠唱、西靠講、東靠講”四大流派。
玩棍子”。其中南派和西派都在遼寧。南派以大石橋為中心,以舞(浪)取勝,西派以黑山縣為中心,擅長說話。
解放後,遼寧有34個專業二人轉劇團,其中被稱為“沈陽大劇團”的沈陽地方戲團有7個演出隊,人才濟濟。
在“十年動亂”中,二人轉劇團被迫解散。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了十幾個專業劇團和幾百個民間藝人小班。目前,沈陽、鐵嶺、遼陽、鞍山、阜新等城市都有二人轉隊,撫順、營口等城市民間藝術團也經常表演二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