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據《玉燭集》和《燕京歲時錄》記載,春聯的原形就是人們所說的“符濤”。
春聯的起源還應該從符濤說起。據古代傳說,在東海的獨朔山有壹棵大桃樹。桃樹下有壹棵茶樹和壹個陰沈沈的二神,二神管鬼。萬壹遇到麻煩鬼,他們就把它綁起來餵老虎。後來過年的時候,為了驅鬼,人們就把這兩個神畫在紅木板上,也就是桃的象征。
五代時,蜀國的主人孟嘗君在上親筆題寫了“新春迎新,佳節喜長春”的對聯,壹般認為這是最早的春聯。在宋代,貼春聯已經成為壹種習俗。王安石的詩中寫道:“千戶總換新桃換舊桃。”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
到了明代,符濤改名為“春聯”。明代陳在《毛雲樓雜畫》中寫道:“春聯的創制始於。帝都金陵在除夕夜前突然頒布法令:公職人員、士子之家門口必須加貼春聯。"
貼春聯的民俗始於宋代,盛行於明代。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他不僅自己寫作,而且經常鼓勵他的官員寫作。有壹年除夕,他發了壹條信息:“公職人員或讀書人的門上,必須加壹副春聯。”大年初壹,看到相得益彰的春聯,很開心。
他到壹戶人家,看到門上沒有春聯,就問為什麽。原來主人是殺豬的,擔心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寫下“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聯,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才促進了春聯的普及。
貼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的《山海經》中,有壹個鬼域,中間有壹座山,有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梢上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把它們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消災。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殺煞之意,二則表達美好祝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象征幸福和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並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以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的良好祝願。
貼春聯表達美好期望
如果說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從秦漢到現在已經有2000年了,為什麽中國人總是對貼春聯情有獨鐘?這涉及到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觀念。
俗話說,“壹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壹種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祈禱未來能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妳在過去的壹年裏開心、自豪或不開心,妳總是希望來年會更好,所以當春節來臨的時候,貼春聯正好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選擇。
他們用春聯來表達他們來年的喜悅和幸福,或者表達他們對新的壹年的期望和厚望。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壹年有個好的開始是最令人愉快和吉祥的事情。因此,每年春節,他們都通過貼春聯來表達自己的美好感情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同時,中國人非常重視喜慶、吉祥、熱鬧的春節。吃好喝好,放鞭炮,走親訪友,都是喜慶心理的體現,貼春聯只是強化人們喜慶心理,渲染氣氛的外在手段。
過年貼對聯註意事項。
第壹,字數要相等,句子要壹致。除了刻意離開壹個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兩部分的字數必須相同。
第二,要平實平實,語氣和諧。傳統習慣是“以平聲開頭”,即上聯最後壹句末用平聲,下聯最後壹句末用平聲。
第三,詞性要相對,位置要壹致。壹般叫“虛對虛,實對實”,意思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副詞對副詞,關系詞壹定要在同壹個位置。
第四,內容要有關聯,上下貫通。上下鏈接的意思壹定是相互聯系的,但是不能重復。
另外,傳統的掛對聯做法,壹定要書寫順直,粘貼垂直,從右到左,從上到下,不能顛倒。與對聯密切相關的橫向批評,可以說是對聯的標題和中心。好的橫評可以畫龍點睛,在對聯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