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五更,天快亮了,燈籠還亮著,火塔的火苗也沒了。放哨的師傅叫醒了熟睡的孩子:“狗娃,天亮了,快起來開炮!””於是狗高興地站了起來。首先,他在房子裏放了壹把槍,窗戶砰的壹聲響了。然後他打開門,在外面放了壹門大炮,表示新年的開始。然後放了壹串鞭炮,有的放了母炮。家家戶戶燃放壹串串炮聲,劈裏啪啦,壹聲比壹聲響,壹聲比壹聲急,如雷鳴般的巨雷,響徹山崖,震天動地,在隆隆的炮聲中迎來了新的壹年。
陜北人民開開門炮,寓意深刻。據說臘月二十三向玉帝報人事的棗媽爺爺,會在正月初壹早上回來。所以,開場炮打響,迎接壹家之主的凱旋歸來。有的地方,主人帶著兒子,套上蠟燭紙馬,到村前的廟裏燒香磕頭,以此迎來新年。開場炮迎來了開幕式,城鄉處處吉祥喜慶。
新年拜天地、財神、廟神、祭祖,給老人拜年。兒孫們拜訪他們的祖父母和父母,向他們拜年。春節期間,兒孫們坐在炕上。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拿出瓜子、花生、糖果、炒棗等食物。那些早就準備好讓後輩品嘗的,給孩子們壹些硬幣。這些硬幣是壓歲錢和祝福。以前用銅錢的時候,都是選最好的銅錢給孩子。現在,早在銀行裏給孩子們兌換了壹些嶄新的硬幣。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接過長輩的錢,開心地吃著糖果、瓜子、油炸之類的東西。長輩們看著年輕人精神抖擻的心情也很開心。開開心心開門,開開心心出門,處處開心。
晚飯後,村民們互相見面,向新年問好。拜年的方式是晚輩晚輩向長輩鞠躬,問他們身體健康還是心情輕松,長輩長輩也回問候。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是拜年的日子。村裏的人互相拜年後,還要給公公、叔叔、阿姨、姨姨拜年。
拜年是陜北流傳至今的尊老愛賢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拜年的習俗變得越來越簡單。小孩子給爺爺奶奶和父母磕頭是時尚,給鄰居拜年就不用拘泥了。村民和鄰居見面,不說健康、放松之類的問候,而是說“新年快樂!”“新年快樂!”等時新語言。雖然語言變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沒有變。
吃了“幸福”是什麽幸福?古籍中有很多解釋,比如祝福、安息、善良、吉祥等等。幸福是人們善良美好的願望,陜北人愛幸福快樂。貼對聯時,窗上貼著“福”字,還有“五福臨門”、“迎福臨門”等紅帖,可見陜北村民祈求幸福的迫切心情。什麽是幸福?什麽是幸福?其實陜北人的要求並不高,只是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兒孫興旺,無災無病,家庭和睦,人丁興旺。過年的時候有很多祈福、驅災避邪的動作,就連大年初壹吃的飯也講究“喜”。
正月初壹,家家戶戶都吃扁食。平面食物是餃子,也可以叫餃子。餃子,時下的餃子。吃餃子,期待壹年順利。陜北人民吃的扁食壹般是白面團,黃蘿蔔,羊肉餡,形似元寶。因此,民間稱吃扁食為吃元寶,希望能發財。捏扁食時,有故意往肉餡裏放壹個銅錢包的習俗,以預測壹年是否有福報。誰要是吃了壹個銅錢的扁食,就說明財路大門洞開,壹年興旺;誰要是吃到了肉餡包著的扁食,就代表今年是吃到美味的好年景。
在綏德、米脂等地,村民們仍然有在除夕夜吃千千米飯的習俗。原因有二:壹是連續幾天吃油膩食物,改吃清淡爽口的千千米飯,能讓人胃口大開;其次,千千大米是壹種祝福和歡樂的食物,可以讓人花壹年的錢。早上吃元寶,晚上吃千千飯是陜北人在正月初壹吃“福”的主要原因。
正月初壹在陜北農村旅遊有很多禁忌,比如大吵大鬧,說不吉利的話,甚至破壞東西。這壹天,我們不動刀剪,不推磨,甚至什麽都不做。有句諺語叫“初壹閑,壹整年閑”。壹般來說,人們在正月初壹不出門,但是許多村莊有旅遊的習俗。
所謂旅行,就是壹個村子裏的男女老少坐上牛、驢、馬、騾,追上羊群,在壹個高高的山坡上悠閑地旅行。新年伊始,走來走去,壹年四季,順風順水。
陜北地方大,旅遊的風俗也不壹樣。例如,五寶在正月初二和初三的毛、陳、四和正午時旅行。當妳旅行的時候,妳穿著長袍,藍色的襯衫,盤子裏放著香,祭品和鞭炮。到了目的地,在地上堆三堆土,每堆土上蓋三根香,燒三張黃紙。然後,妳祭奠射擊,在棗樹上折壹根樹枝回來。就算發財了也要恭喜對方,“恭喜發財”,得到的回復是“大家都發財了”
送五個窮人
陜北人向往東海般的幸福,喜事,發財,常交好運,最怕窮。當然,我們真誠地歡迎幸福、財富、財富和幸運之神,並日夜供奉。可憐的上帝呢?那就試著把她送走。
在神木和府谷,五個窮人是這樣被送走的:正月初四晚上,每家每戶都要把洞裏的臟土清理幹凈,垃圾放在角落裏,不要往外扔。然後主婦用五色布做了壹個布女(據說窮神是女的),做了壹個裝東西的口袋。口袋裏裝著幹糧,在垃圾的角落裏獻上布衣女子,焚香燒紙,磕頭祭奠。第二天淩晨,出門的時候插上壹個踢腳板,在空中劈裏啪啦響了兩聲。然後我順手把垃圾拿出來,同時迅速拿起壹根柴火棍,轉身回家了。
府谷和神木鎮的人也送五貧如洗,但和村裏的不壹樣。正月初五早上,他們只把垃圾遠遠的倒了,然後去接五通財神。
正月初五,壹個老大爺拉著垃圾在冰灘上畫了壹個大十字,倒成壹堆,放上香,燒上黃紙,磕頭禱告:“窮鬼,窮鬼,快離開我,別來害我,快來害財主!”有的地方從正月初壹掃來的垃圾就堆在腳邊角落。正月初五早上,主婦用簸箕端垃圾,走到遠處去倒。她倒的時候說:“把土倒了,送給可憐的上帝,那就是喜事了。”也可以倒完之後放個鞭炮,然後掉頭回家,不能回頭。
陜北送窮神的習俗由來已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送五貧的做法越來越簡單,基本的心態並沒有改變:希望脫貧,五福臨門。
在小年假期的第壹個月的第七天,它在古代被稱為人的壹天。古代習俗,正月初壹至初八,各占壹物:初壹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陜北人壹天七叫人,還是人情,也叫小年假,過得很隆重,幾乎和過年過節沒什麽區別。
正月初六,早上還是吃油餅。晚飯後,村民們帶著他們的孩子和女兒去墓地燒香燒紙祭奠他們的祖先。我們還是午餐吃雜面,晚上吃豐盛的菜肴,掛燈籠,點長明燈,建火塔,打醋壇,做小吃。不同的是,正月初六,貼窗花,Dui,守門員等。都不在了,也不守舊時代了。正月初七,他們互不拜年。
在綏德、米脂、子洲,每天都有壹個習俗:去年剛結婚的新女婿,第二年就要帶著新婚妻子去嶽父家過,自己也成了嶽父家的壹員。靖邊、誌丹、吳起等地有正月初六招魂的習俗。喚魂之後,每個人都要吃自己的魂饃饃以求好運。
人民節是休息和娛樂的日子。村裏的孩子們在玩瓦片,跳方塊,跳老虎,嬉鬧,歡天喜地。這壹天,許多村莊開始秧歌,“鑼鼓壹響,腳就癢。”很多人加入了秧歌隊,每天都有人慶祝,秧歌聲不斷,陜北高原沸騰了。
今天,陜北人民仍然非常重視小年假期。過了小年,著急的人就各奔東西了。
七歲生日後是做秧歌的日子。陜北黃土地上鑼鼓喧天,嗩吶陣陣,少男少女翩翩起舞,十分繁華熱鬧。
秧歌的時候要先去廟裏拜神。然後,我們就開始挨家挨戶地做秧歌,這叫沿門或排門。是制作秧歌的主要程序,村民們非常重視。
秧歌隊到了每家每戶,要麽大鬧壹場,要麽根據院子大小踢壹場小戲。大地裏有天地之兆,棗子亂開,十二蓮花燈,雙葫蘆等等,小地裏有八個人,四個人,兩個人。然後,還是變成了太陽圈,傘頭示意鑼鼓停下來。根據這家的情況,即興創作了各種拜年秧歌。排門子秧歌是壹種吉利秧歌。如果唱得好,主人的臉上會有笑容。秧歌唱完,鑼鼓停了,主人可能會給壹些硬幣或者煙酒糖果。
排門子秧歌必須挨家挨戶。村大了,壹天安排不了兩天,兩天安排不了三天。晚上我們應該做什麽?公開秧歌。
大部分的公開秧歌是在村裏的空地上表演的。先是秧歌到幾個大場地,然後傘頭唱幾首幽默詼諧的秧歌,再表演各種小場地。例如兩人場地、四人場地等。,以及運水船,舞獅和表演秧歌劇。觀眾圍坐在火塔旁,饒有興致地觀看了秧歌隊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