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燈節、小元元節、上元節等。,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自古以來,元宵節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人們稱它為元宵節。3、龍擡頭龍擡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中國的壹個傳統民間節日,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二天。“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東方黑龍七宿的星象。每年仲春月初,“龍角星”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故稱“龍擡頭”。4.社日節(土生節)社日節又稱土生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在古代,社交日的節日是根據幹支的歷法來確定的。後來由於歷法的變化,節日由農歷決定。在社日節日,我國所有的民俗都要成立社,祭祀、祈福或犒賞土地神。5.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歷史悠久,在古代已成為大型民間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是在三月初四日舉行,後來固定在夏歷的三月初三。6.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寒食節”、“百日節”,是中國北方在舊俗中流行的壹個節日。時間是清明節前1-2天,日期在古代是不固定的。據說是清明節的前壹天,還有壹種說法是在清明節慶祝,大川。7.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是中國壹個重大的傳統春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另外,清明節的時間在公歷4月5日左右。8、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陽節、龍舟節等。,漢代以前是幹支歷的下午,漢代以後演變為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它的習俗和春節壹樣,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托了人們迎福辟邪消災的美好願望。9.七夕,七夕又稱七夕、乞巧節等。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中國的情人節,源於對星星的崇拜,是傳統意義上七姐妹的生日。因為七月初七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10,中秋節中秋節,這是道教的名稱,在民俗上叫七月三十日,七月十四日,祭祖節,在佛教裏叫盂蘭盆節,時間是農歷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燒紙錠、祭地等。11、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又稱中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燈籠、賞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
12、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古代有登高祈福、秋賞菊花、穿山茱萸、祭神祭祖、辦壽宴等民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內涵,重陽之日宴飲,感恩尊老。13、寒衣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節”,時間為農歷十月初壹。在中國北方,寒衣節、春天的清明節和7月15日的中秋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寒衣節,許多北方人會在這壹天祭祀,紀念逝去的親人。14、冬季至日冬季至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壹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持續時間在12月22日左右。在中國南方,有祭祀祖先和享受冬季至日的習俗。在中國北方,每年冬天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15、臘八節臘八節逐漸成為壹個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每年臘月初八慶祝,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16,小年,因為各地“小年”的日子不壹樣,在清代早中期,祭爐壹直是臘月二十四,至少在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此外,小年期間的主要民俗活動包括掃塵和祭竈。17,除夕夜也叫除夕。除夕夜,家家戶戶或忙著打掃庭院,拆舊布新,張燈結彩,還有貼年夜飯、年夜飯、壓歲錢、辭官守歲等習俗。傳統節日的形成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