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色彩斑斕、古樸典雅的服飾是其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早在漢代就有先民好色服、華麗服的記載。千百年來,瑤族雖處於遷徙農耕狀態,但其服飾仍保持著風格多樣、色彩奪目、圖案簡單、工藝精湛的鮮明瑤族特色。
頭部裝飾品
排瑤男女老少都留長發,頭紮成圓錐形。為了美觀,他們的頭發上纏著紅綠黃的毛線,插著1到3個雉雞尾巴。耳朵上掛著鋁、錫、銀等材質的耳環,脖子上戴著幾個項圈。這是男女通用的服裝。男女頭飾的明顯區別是,男人世界包裹的紅色頭巾長達十余尺,包裹頭頂如同大磨盤、雞尾劍,十分有力。女界包在繡花手帕裏,手帕上還包著玉鐲形的木通(壹種海綿狀的樹芯)或野生薏仁珠。插上的雉尾是潔白柔軟的羽毛,插上銀簪或銀簪、山花等裝飾,十分美觀端莊。任何戴頭巾的女人都是結婚的標誌。未婚女孩頭上沒有手帕。在廖俊和大坪的瑤派中,已婚婦女戴著竹殼和大板組成小樓,佩戴各種銀章和銀簪,莊嚴耀眼,顯示出瑤族的特色。除了頭飾和衣領,婦女還戴鋁或銀手鐲,而富裕家庭的婦女戴玉鐲和金耳環。孩子們戴著鐵或鋁的腳鐲來表示他們的好運和避邪。
連衣裙
排瑤不分性別,穿枇杷開衫,無領無扣。這種開衫又寬又長穿在身上,折在胸前,再用十幾尺長的帶子纏在肚臍上。穿和水桶壹樣寬和膝蓋壹樣短的水桶褲。這種衣服是當地特有的粗紗棉布,用靛藍、咖啡、棕色、黑色等顏色染色。面料紮實耐用,下擺附有刺繡或白布邊,顯得美觀、簡約、獨特。男女服裝也有明顯的區別。男人的衣服比肚臍還短;女人的衣服比大腿還長。男人裹著紅腰布,女人裹著白腰帶,壹目了然。因為穿的是水桶褲,腳被綁在膝蓋以下,腳上綁著白布、黑布、黃白相間的花,從腳踝壹直纏到膝蓋,和褲子連在壹起。以前都是草鞋或布鞋穿插,大部分人穿膠鞋和解放鞋。不管什麽樣的鞋,都是在漢族地區買的。瑤族婦女會繡花,但不會做鞋。大概我的祖先沒有做鞋的習慣,今天依然如此。
排瑤還有喜慶的服裝和婚紗,壹般在節假日出門走親訪友、趕集時穿。這些服飾都繡有圖案,圖案取材於生活,飛禽走獸、行雲流水、野花野草、藤蘿藤蔓、大自然的各種奇景,幾乎融入了瑤族婦女的精彩刺繡。同時還配有圍裙和彩色鬥篷,色彩斑斕,圖案各異,令人眼花繚亂。披風上掛滿了銅鼓、銅章、銅鑼、金龍、白馬、獨角獸、獅子、鳳凰等。頭上戴著金花銀簪和銅鼓,開始閃著金光,隨著叮當聲起舞。這種服裝是男人提供的,女人用嫁妝從父母家帶來的。它屬於每壹個人的壹生,壹百年後他們死的時候,它會被當作壽衣。
平時,姚家人還隨身攜帶:壹把男用獵槍,壹個皮囊(內裝火藥和煙草雜物),壹把尖頭柴刀,三寶。繡瑤包、高腳太陽傘、鉤口柴鐮也是三寶。
換裝
關於瑤族的服飾,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有人提出要打破老四,強迫瑤族修改成漢服,遭到了瑤族的強烈反對。壹些參軍、外出求學、回到家鄉的瑤族人,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頭發和衣服,穿回了瑤族的服飾。因為他們生活在深山老林,從事植樹造林、狩獵、開山犁耕等山地勞動。經常爬山爬山,砍刺砍刺,裹頭巾,防止芒刺紮頭;穿短褲便於在崎嶇的道路上行走;綁住腳,防止毒蛇、蚱蜢、山石的攻擊。所以,時至今日,除了壹些年輕人去集市換上漢服外,中年以上的瑤族人仍然穿著瑤服。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村,被譽為“中華第壹瑤村”,是中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瑤村。周圍山勢險要,溪水湍急,峰巒疊翠。擡頭望去,壹排排整齊劃壹的古典民居遍布山丘,所有的古宅都是青磚黑瓦砌成,別具壹格,蔚為壯觀。
瑤族人世代削山,在陡峭的山上建村,群居,有完善的供水設施。同時,他們耕地,種幹糧;在高山陡坡上種植竹木,營造壹片又壹片的森林;有水的地方,他們就在山邊種梯田,種水稻。明清時期修建的城門、城墻、石拱橋、石板、石棺墓、青磚房,至今已存活數百年。
千年瑤寨是個大“碉堡”。山寨建在半山腰,易守難攻。它到處都有防禦工事,屏障非常嚴密。據說它在歷史上曾多次抵抗敵人的進攻。我們看到的重建後的寨門高約7米,寬約2米。大門的兩側和頂部都是堅硬的石頭,寨門左右兩邊都是石頭,足有壹米厚,可以感受到它的堅固。
瑤寨沒有旅館,所以妳最好住在姚敏的房子裏,和他們壹起吃住,走的時候留些錢就行了。也可以住連南縣。摘要
瑤寨是歌舞之鄉。每年十月十六日,天王節,歌廳,七七歌詠節,春節等盛大節日,瑤家男女老少壹起出門玩山歌,或對唱,或唱歌,或打歌到半夜。其中,“瓜葛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的傳統民俗活動,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瑤族人愛唱歌,從日出壹直唱到日落。歌唱如山澗,千溪匯成河。
耀哥
瑤族歌曲是排瑤人民口頭文學的壹個組成部分。唱歌是瑤族人民的普遍習俗,男女老少都是唱歌的能手。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歌曲經常代替語言。為此,姚從小就開始學習唱歌。姚家每年除夕夜,長輩都要教晚輩唱歌。男人學唱紅白喜事祝賀歌,為人處事禮儀歌,生產勞動廉政歌,知識歌等等。女人學唱繡花歌,娃娃歌等等。這些歌曲有壹定的風格,讓孩子從小學習,長大後有很好的社交。平時,老人們喜歡飯後唱敘事長歌,常常壹唱就是壹個晚上的故事,宛若流水。因為唱歌太受歡迎了,瑤族人在山上勞作,即興演唱,用歌聲回答,或用喉嚨搏鬥,妳方唱罷我登場,趣味盎然。
瑤族歌曲以長短句為主,沒有壹定的規律。可以說都是自由式。他的歌旋律變化不大,只有幾個主唱,比如爬山調,情歌調,大師調。根據內容唱出歌詞,但瑤族歌手在調式的選擇上很巧妙。在山裏,壹般都是唱爬山調或者對調,在家裏唱敘事,也就是唱自由敘事調。如《慶新房歌》中,賓客祝賀主人家喬遷之喜,用的是自由的敘述語氣。
如果是二人轉或者二人轉,那就是隔著山的粗獷豪邁的二人轉;如果妳在山裏工作或打獵,妳可以用帶有強烈山野風韻的爬山調。
雖然瑤歌的調式和音階不多,但是瑤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什麽都有瑤歌。具體來說,有包括婚喪嫁娶在內的交際性“禮儀歌”;有傳播生產知識的“生產歌”;壹首有愛的“情歌”;有唱歷史傳說和故事的“歷史敘事歌”,如《水淹天》、《盤古歌》等。有傳播宗教信仰的“大師歌”;有劉三妹,梁祝,還有各種歌頌新生活的頌歌。
跳舞
除了唱歌,排瑤人還喜歡跳舞。比較流行的有“長鼓舞”、“流浪舞”等。這些舞蹈大多反映了瑤族家庭的生產鬥爭和生活習俗,反映了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具有獨特的瑤族風格。舞蹈動作粗獷、勇敢、奔放、渾厚、灑脫;節奏活潑靈動。舞蹈詞匯模仿爬山落山、過溪過谷、砍樹運木、打龍打虎等。,形象生動,壹目了然。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敢於不斷向上跳躍。自治縣人民政府不僅尊重瑤族的傳統節日,開展群眾性的娛樂活動,還每隔幾年舉辦壹次民族文藝匯演,繁榮瑤山文藝,反映瑤族生活的歌舞應運而生。壹些精彩的節目,如刺繡舞、茶事、狩獵舞、傘舞等,經過提煉加工,形成保留節目,流傳到瑤區,發往各省市和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演出。耍葛堂
瓜格堂是八排瑤族慶祝豐收最隆重、最大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記載,當年仲冬十六日,造田造廟,各種瑤來會,稱為歌廳,男女聚集載歌載舞。同時,婚姻自由,禮儀簡單。由此可見,定於農歷十月十六舉行的瑤族歌廳,是壹個傳播歷史知識,慶祝壹年辛勤勞動的收獲的傳統節日。
瑤寨的歌舞很有“儀式感”。首先是李明(矛槍)。九環矛槍壹放,人們就會興致勃勃地“走出歌廳”。浩浩蕩蕩的合唱隊由典禮的主持人——“龔老師”帶領,後面是羅傘、竹旗隊,還有長鼓隊、號手隊、銅鑼隊、嗩吶隊、歌舞隊等。鼓聲震天,載歌載舞。
所有從葛塘出去的人到達葛塘坪後,就表演“周國舞”。相傳排瑤先民遷居連南時,途經九州十郡,歷盡艱辛,故名“周國舞”。下面的長鼓舞表演很有傳奇色彩,是連南排瑤代代相傳的傳統民間舞蹈。據傳說,很久以前,壹個勤勞英俊的年輕人唐董碧救了壹個名叫方沙十三的仙女,他們相愛並結婚了。然而,當玉帝知道這件事後,他派雷公下凡,強迫仙女回到皇宮。仙女告訴唐董碧砍下鋼琴樹做壹個長鼓,舞曲敲響了72下,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天堂相遇了。唐董碧也照做了,並如預期的那樣走到了壹起。從此,瑤族人民跳起歡呼,表達對忠貞愛情的祝福。他們自古以來實行壹夫壹妻制的婚姻制度,嚴格限制血親婚姻,同姓氏族之間不允許通婚,即使是異姓,也不能和叔伯姑姨結合,三代以後才能通婚。
瑤族人談婚論嫁的主要方式是“愛沙瑤”(即唱愛),通過“對唱”自由選擇心上人。唱歌談婚論嫁,有的是逢年過節進行,有的是在山上勞動時隔山唱,最流行的是晚上在女方窗前唱。姚家女女長到18歲左右,晚上就有男青年來唱,有時壹個男青年邀請姑娘壹個人唱,有時幾個男青年同時輪流唱。如果女孩對唱歌的男人有好感,她會和他壹起唱。如果沒有,她就默默地把火把從窗口攤開。善良的姑娘除了拒絕求愛,還希望小夥子不要氣餒,以此火把為光,去別處找姑娘談求愛。在眾多追求者中,如果壹個年輕人被壹個女孩選中,其他年輕人不僅會嫉妒,還會真心祝賀他唱歌求愛。
唱歌談婚論嫁成功後,雙方會互贈信物。壹般姑娘會給小夥子壹個繡錦包或壹條紅頭巾,小夥子會回贈姑娘銀耳環、銀發夾、銀手鐲等飾品。然後,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談婚論嫁,父母壹般都會同意女兒的選擇。征得女方家人同意後,男方帶著雞肉、豬肉、豆腐、米酒、鹽、茶葉等禮物到女方家。,俗稱“送鹽包”,並約定了婚期。男方為婚禮準備材料,女方準備“嫁妝”。
男方彩禮以“嫁肉”為主,每塊“嫁肉”3到6斤豬肉,視女方親戚多少而定。此外,還有象征性的紅包、酒、雞等。,這壹點女方並不堅持。壹般情況下,幾百元就能解決嫁妝。
過去,女子的嫁妝主要是刺繡“嫁衣”和柴火。女方需要砍幾十擔柴火作為嫁妝,說明新娘勤勞節儉。此外還有被子、水桶、臉盆、柴刀、鋤頭、太陽傘(富人有少量田地和森林)等嫁妝。如果妳娶了壹個女人,妳會為此付出代價。改革開放後,瑤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很多人買了電視機、洗衣機等電器作為嫁妝。
在排瑤的婚禮上,有壹個奇怪的習俗“炒黃豆”。女孩結婚的前壹天晚上,即將成為新郎的小夥子盛裝打扮,帶著伴郎去新娘家拜訪她。吃完新娘的“炒黃豆”,新郎和伴郎馬上離開。新娘邀請了曾經相戀過的好姐妹和男朋友,親手炒黃豆,煮花生,泡濃茶,熱情款待。大家邊吃邊喝邊唱歌互祝,直到天亮。
新娘的婚宴應該由她的叔叔主持。婚宴結束後,妳們結婚。嫂子給新娘穿衣服。請妳老公(老師)念完《堯經》後,新娘穿上鞋,出堂(意思是雖然結了婚,心還是轉到娘家),向祖先、祖父、祖母、父母等行禮。,並送走了她已婚的叔叔和嫂子等。,就是壹邊安慰她,壹邊把新娘送出家門,拿著太陽傘上路。
婚禮途中,每當過溪過橋,新娘就趁機撒嬌刁難新郎,站在橋邊或溪邊。這時候新郎會很慎重的背著新娘上路,大家都會取笑。
當婚禮隊伍到達瑤寨路口時,新郎家派來的歌手已經準備好米酒堵住了道路,舉行了婚禮。雙方每唱壹首歌,都要喝壹碗酒,以示對對方的尊重。大約要唱半個小時,他們才會帶著親戚進村。
新娘到了新郎家門口,丈夫念了《堯經》,舉行了驅魔祈福儀式,才被帶進洞房。婚宴上,主持人和賓客壹邊吃喝,壹邊唱歌,祝福,贊美新郎新娘。婚宴時,新娘端著壹壺熱水,由主婦領著去洗手,介紹給男方的親友。親戚朋友會送紅包作為禮物。婚宴將持續數小時。
排瑤采用隨夫姓、隨父姓的制度,連養子或女婿都要改父姓。在姚家,丈夫是家長,主持經濟收支和社交活動,但並不獨占,要和妻子多商量。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相處,同甘共苦,很少離婚。過去,瑤族人的離婚手續很簡單。感情不和諧,經親戚朋友和姚老勸說無效,可以離婚。他們各自叫來了自己的叔伯兄弟和姚老作證,並帶了壹竹瓶酒到翟路。背靠背喝完酒,姚老剪了兩張竹簡,夫妻各持己見,算是離婚了。離婚再婚不受歧視,但復婚時,婚禮比女兒結婚略簡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瑤族人民自覺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結婚、離婚等手續,但其獨特的婚戀習俗依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