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成語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閱讀成語故事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壹種方式。家長不妨給孩子講講成語的故事!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壹個適合孩子的成語故事。希望對妳有幫助!
(1)對癥下藥
東漢末年,有壹位傑出的醫生,名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壹個叫李炎,壹個叫倪洵,兩個人都頭痛發燒,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就來到華佗。華佗仔細診斷後,給他們每人開了壹個方子。李炎的方子是發散藥,倪迅的方子是瀉藥。他們壹見,都在心裏嘀咕:都是壹樣的病,怎麽用藥完全不壹樣?他問華佗是什麽原因。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妳們有同樣的癥狀,但是生病的原因不壹樣。倪洵的病是從裏吃進去的,而李嫣是從外著涼的。病因不同,用藥當然不可能壹樣。”
聽了這話,他們兩個放心的吃了藥,病真的恢復的很快。“對癥下藥”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癥狀”是指癥狀。現在這個習語被廣泛使用。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不僅治病,而且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問題采取適當的措施和方法。類似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德”是目標;“箭”就是箭頭。意思是射壹支有目標的箭。“對癥下藥”強調要根據客觀情況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的放矢”強調事情要有目的、有針對性。
(2)拔山舉鼎
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移山,擡大鼎。引申的意思是形容強壯有力。又稱“拉山擡鼎”。
項羽,有名的土人,少年時不愛讀書寫字。他改學擊劍,拒絕努力學習。項梁叔叔很生氣。項羽說:“只要能記住自己的名字,學會寫字就夠了。擊劍是少數人的事,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禦萬人敵的能力。”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他只想得到壹個大概,拒絕認真研究。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的時候,身材魁梧,體格健壯,能舉起幾百斤重的鼎。
後來項羽揭竿而起反秦,再與劉邦爭天下。從24歲開始,征戰八年,最後被劉邦等人包圍,最後在吳江自殺。在自殺前的那個四面楚歌的夜晚,項慷慨地對他心愛的妃子和營中壹匹名叫騅的名馬說:用力拔山,妳就不會死!不死能怎麽辦?我怕我怕我什麽都做不了!
程門下雪了。
成語“程門雪梨”的意思是尊敬老師,真誠學習。
這個成語出自宋史。《師洋傳》,有壹天我看到了H,不小心坐了下來,卻無法和尤左站在壹起。我感覺門外的雪有壹尺深。
程顥和程頤都是宋代非常有學問的人。進士師洋,為了豐富自己的學識,毅然放棄了自己的高位和財富,到河南應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去世的時候,他自己也四十多歲了,但他還是決心好好讀書,到洛陽向程顥的弟弟程頤學習。
於是,他和朋友尤左壹起去程家看望程頤,卻遇到了閉眼打盹的程老先生。這時,外面開始下雪了。渴望成為壹名教師,這兩個人恭敬地站在壹邊,壹言不發。等了好壹會兒,程頤慢慢睜開眼睛,看見和尤左站在他面前,嚇了壹跳,說:“啊,啊!他們還在嗎?”這時候,外面的雪已經積了壹尺多厚,而和尤左看上去並沒有疲倦和不耐煩。
(4)三次訪問小屋
漢末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坐鎮朝廷,孫權扶持東吳,漢朝宗室劉備聽徐庶(三國時以謀土聞名)和(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博學多才,於是關羽和張飛帶著禮物來到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幫他為國做事。那天恰好諸葛亮出門了,劉備只好失望地折回。不久,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暴風雪第二次邀請他們。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去溜達了。張飛不想再來了。見諸葛亮不在家,便催他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表示對諸葛亮的欽佩,請他出山,幫助他挽救國家的危局。
過了壹段時間,劉備吃素三天,準備再次邀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有虛名,但未必有真才實學,不必去。而張飛則主張自己單獨叫諸葛亮,諸葛亮不來就用繩子捆住地面。劉備罵了張飛,第三次和他們壹起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到達那裏時正在睡覺。劉備不敢打擾他。他壹直站著,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互相交談。
諸葛亮看出劉備有意為國家做事,誠心誠意請他幫忙,就出來幫助劉備建立韓曙王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邀請諸葛亮稱為“三顧茅廬”。在諸葛亮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對臣無意思,自暴自棄,草裏照顧臣。”的句子。所以當世人看到有人連續幾次去那個人家裏請求他所崇拜的人幫助他時,他引用了這句話來形容他的願望和真誠的心情。也就是說我不恥下問,虛心求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