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德育的內容是什麽?

德育的內容是什麽?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富民"、"教民"、"使民適應時代"的觀點,提出了壹系列創新的民眾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對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為民德育的前提和條件:從“持之以恒”到“不斷生產”;

孟子公共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之壹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在人的行為中的決定作用;

在孟子看來,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的關鍵在於確立人的“恒心”。孟子所謂的“恒心”,簡單來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範所必須的心理穩定狀態;

有了這個“恒心”,人民就能做到“無惡不作”、“無刑不罰”;否則,人心浮動,日常行為極有可能是“除惡務盡,壹切為己”(《孟子·惠亮·王上》,以下僅註標題);

因此,國民的道德教育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從無到有的“恒心”轉化;

孟子於是通過分析與事業密切相關的人的心理和情感特征,考察了實現這種轉變的條件;

孟子所謂的“民”,主要是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不斷的生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壹個家庭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不斷生產”的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被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只救死而恐不能養,而以禮義待之?”(惠亮·王上);

所以孟子總結說:“有恒心而無恒產者,才是有能力者。如果人民沒有不斷的生產,就沒有毅力”(同上)。這意味著道德教育的現實前提在於“不斷生產”。沒有“不斷生產”作為物質基礎,道德教育就無法真正進入“人心”;

為了強調“常產”在建立“恒心”中的重要性,孟子進壹步闡釋了“常產”在道德教育中的積極意義:壹是“利民”的表現,可以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認為,人若有“常產”,就不會常年為生存發愁,就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

這種休閑為人們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控制人民的財產...然後趕走好的,所以人們輕輕的跟著它”(論惠亮國王);

這裏“從輕”描述的是人因為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人的道德教育的現實過程:從“不斷生產”到“持之以恒”,人能有“持之以恒”嗎孟子基於性善論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和是非之心;

“四心”是壹種與生俱來的道德芽,即善的“天賦”。但“四心”也有可能喪失,在公眾中表現為“富家子弟多依,兇子多暴”(《高姿商》);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人無論是否衣食無憂,都可能有這種表現。理由是“有才者不自然,溺心者自然”(同上)。可以說,人缺乏“恒心”的客觀原因是沒有“恒產”,主觀原因是“溺心”。所以,要使人具有“毅力”,還必須註重主觀方面的培養;

同時,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四心”,所以培養人的“恒心”,進行為民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確立人的“恒心”的合理途徑;

在孟子看來,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是指在《人倫論》的指導下,將壹套倫理規範融入人們的生活習慣,並轉化為人們內心的行為準則,具體來說就是“以孝為教”(惠亮論);

值得註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壹套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具體內容有:壹是與職業法相結合,把道德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常產”的體系中其次是“在業余時間培養他的孝心和忠誠”(《梁·》);

是“使民順應時代”的另壹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時間進行道德教育。它意味著我們要抓住機遇實施道德教育,把經濟發展和道德建設放在壹起考慮;

第三,“君子之言不取而代之,道之深刻”(《全心全意》),即仁義原則離不開日用。因此,要實施道德教育,必須從日常瑣事入手,使其內容能夠指導人們的實際行動;

上述方法的第壹個方面主要是針對社會制度的設定。孟子主張“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良教得民心”(《盡心》);

這意味著壹個合理的制度不僅要讓人民受益,還要培養他們的規範意識。這樣,倫理規範就可以通過制度的實施滲透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道德的生產生活習慣;

孟子的道德教育有哪些思想特點?哎?哎?孟子的德育思想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其特定的內容無疑有其歷史局限性;

但不可否認的是,孟子的德育思想中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尤其是在他的德育方法中;

具體來說,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借鑒意義;

首先,經濟與倫理關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德育思想是圍繞著“常產”和“恒心”及其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壹直貫穿於這些思想之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和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尤為重要;

從孟子對“恒產”與“恒心”關系的論述來看,它實際上是試圖將“利民”與“教民”融合在同壹個過程中。據此,如果在制度設計時能夠考慮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孟子強調,恒心必須以不斷生產為前提,同時要把價值觀念融入到不斷生產中去。這壹思想延伸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中,意味著只有創造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觀的制度環境,建立讓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行為;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育的實施必須“不逆農時”,同時利用“國民閑暇,及時明白其政刑”(論醜孫)來指導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這壹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實施要考慮目標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這壹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是不可忽視的。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和職業規範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壹種規範的行為;

道德宣傳和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從道德的角度審視自己熟悉的對象和行為。這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最後,孟子註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上進行道德教育。他主張通過“不斷生產”的制度來建立人們對倫理規範認同的心理-情感基礎,進而通過倡導人倫學說來逐步改造人的自然氣質;

這種方式可以表述為“動之以情,知之以理”。它通過情感(心理-情感)和理性與理性的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而實現壹個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理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對我國的社會道德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 上一篇:誰有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故事?
  • 下一篇:中醫為什麽建議頭朝西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