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沒學《論語》,卻斷章取義地批判孔丘;退休前五年,有時間去讀論語,感覺認識的比較晚。於是研究《論語》的人開始上網:1960錢穆《論語新解》;1976南懷瑾《論語》;2006年傅佩榮對《論語》的解讀;於丹對《論語》的體驗;2015王蒙《天下歸仁:王蒙說》。
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家,壹代儒生錢穆在小學講授《論語》時,模仿馬史文通的體例,撰寫了《漢語釋義論》,由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出版,他生平第壹部著作正式出版。我在中學教書期間,還完成了《論語》等著作。65438年至0960年,錢穆在美國耶魯大學講學,在哈佛大學東方學研究所發表學術演講,完成《論語新解》,成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論語》註釋本之壹。
知道錢穆的事又怎麽樣?僅從《論語》的角度認識錢穆,當然會“差之千裏”。錢穆先生學識淵博,著作頗豐。簡介:其作品陸續出版,80余種,1400多萬字。他的《先秦史》、《先秦諸子年》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港臺和大陸被壹再翻印。他於1940年出版的《國史大綱》是20世紀中國有影響的通史著作,影響了壹代又壹代青年學生。
我從未讀過他的書。剛剛退休,看了孫女錢萬悅在手機上寫的:錢穆和聯大為什麽沒能“走到最後”。據悉,抗戰勝利後,錢穆隨校復員後並未返回北平,而是結束了在北大的教學經歷,走上了壹條淡出和疏遠學術中心的道路。讀他誰在氣質!在錢穆的《談詩》裏也看到壹篇文章。在錢穆看來,讀詩不是為了成為詩人、作家,而是為了學會欣賞,通過欣賞去接觸更高的生活,在生活中獲得無盡的慰藉。戳中了我的心。
讀書是壹種了解,實地訪古應該是另壹種了解。趁著在無錫的機會,我去了洪聖鎮的“錢穆、錢偉長故居”,探訪了這位“國學大師”誕生的地方,尋訪了他坎坷的壹生和奮鬥歷程,研究了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人物,追溯了吳文化的深厚底蘊。
網上介紹:中途換乘壹次,坐公交* * *到11停靠。然而並不順利。換乘那輛公共汽車要壹個小時。問起說武農話的老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故居在哪裏。大熱天沒趕上火車,到車站還有1000多米。感謝壹個小廠老板開車送我,拐了個右彎看到了我的故居。位於洪山街“淮海亦莊”旁的錢家舊址,有照片顯示也很古老。上世紀被兩次大火燒毀,只保留了20平米的舊址。如今按照錢全盛時期的建築規模,再現舊貌,占地約5400平方米。整個建築青磚、瓦、臺、水榭,頗有江南水鄉風味。故居前有壹條小河,名叫“小敖靜”,曾經陪伴著錢家兒女的成長,壹直流淌至今。
遊覽提示包括:第壹次進入七葉項燕,第二次進入弘毅館,第三次進入素書館,第四次進入紀念館。因為人少,我曾多次在故居轉來轉去。
臥室和書房裏,放著蚊帳的木床似乎在等著小錢木睡覺,書桌上的墨水還在。書架上沒有錢穆“從會讀書開始就愛上了”的史籍,只有無錫鴻聲時遷六院士、錢偉長校長等現代書籍。東墻四匾刻有富家家訓,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章;在“淮海會館”下面,這四條從右到左刻在壹塊大匾上。看似對應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件事,但內容更具體、更接地氣。
據悉,《錢氏家訓》是壹部無價之寶,是晚唐錢氏始祖錢六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產。家訓是子子孫孫在世上生活和管理家庭的指令。這成了錢後代的行為準則,讓這個家族光輝燦爛。在他的個人文章中,有壹句“讀經典根深蒂固,讀歷史課偉大”的格言,錢穆就是典範。他的學術不同於經學子集的四部,是傳統國學中的儒學研究。終身寫作和講學的目的始終是關心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未來。
在“私塾”坐了壹會兒板凳,體驗了錢家的學習氛圍。壹間狹長的南北向房間,最南邊的墻上掛著孔子的畫像,兩邊是對聯:能博采眾長,與人為善,愛名人。所有的光線都照在從亮子來的長桌上,照在東邊的門上,照在西邊墻上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的畫像上。錢穆出生在素書堂。從明初到清末,錢氏家族為錢氏子弟上學開辦私塾。錢穆7歲就在這所私塾讀書,和哥哥們壹起在這裏刷紅。據後人介紹,錢穆每天能學七八十個新詞,記憶力和智力極佳。錢穆父親11歲早逝,家道中落。他的哥哥錢智在15歲時去蘇錫常的商店打工,他的母親壹有空就自己紡紗織布,補貼家用,供孩子上學。所以,錢穆特別懂得好好學習。當他的兄弟們讀四書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五經了。直到1908錢偉長的父親創辦了心有小學,私立學校才結束了它的使命。
錢穆10歲接受新式小學教育,13歲入常州府中學。他的學識、見識、識記贏得了同學劉半農、瞿秋白的稱贊。他高水平的作文贏得了老師呂思勉先生的贊揚。18歲當農村小學老師。從1930開始,在多所著名大學擔任教授。
在遊覽的介紹中,並沒有介紹“壽玉亭”,但是我到前面看了導遊牌,感覺應該和我的精致理智有關系。仔細看,這是南方常見的四角亭。“守愚”二字含義深刻,出自錢家訓;“聰明睿智,守其愚,經世之功,守之;勇敢面對世界,懷著恐懼保持它;富於四海,保持謙虛。”亭子雖小,卻顯得悠然輕松。亭子東角,壹簇芭蕉葉伸在奇石後面;南側壹株珍珠樹枝繁葉茂,綠樹成蔭。亭子的木窗旁,掛著許多錢穆書法的品:聖人之心如鏡,物來而不亂。有壹副對聯,“草不死風,孤桐飛。”在亭子的欄桿下,綠葉露出那麽多綠色的小果實,引人註目。
這些景觀各有風格,但更引人入勝的是簡介:“守愚亭”又叫“思亭”。所有部落的後代如果違反家規都必須在這堵墻上思考,嚴重者將受到懲罰和訓練。錢家的《淮海亦莊》有沒有大觀園賈寶玉那樣的主人,不得而知。五百年前,慈善事業誕生了六位院士的奇跡,產生於泰伯支流小鰲井附近,名為“方官河”。
我記得撒貝寧主持的《讓我們談談》節目,邀請了錢乙院士。她說:“不要叫我院士,請叫我老師。因為當老師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是的,錢穆從小學教中學,從中學教大學,在北大、清華、西南聯大當教授。其侄兒錢偉長於1946年5月回國,受聘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並兼任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錢穆的女兒錢乙現在是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教授。文章開頭提到的錢是錢穆的孫女。她繼承了錢老先生的衣缽,選擇了中文系的古典文學專業。現在她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教授。他們是“學而不厭”的學者,是“教而不厭”的傳承者。他們牢記“興學育才,國強必霸”的家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貢獻力量。真的是六院士,壹半是老師。
在臺北,錢穆先生也在素書樓住了三十多年,隱居講學、寫作、談話。他在樓裏掛了壹副對聯:“水來自然見道之力,崖死見天心。”這兩幅對聯出自明末清初“江南大學者”陸詩怡的詩句。這不是“成績”或者“總結”,而是壹種自信,壹種非常強大的自信。我在參觀的故居也看到了這幅錢穆簽名的對聯。通過我的眼神和思想,我知道了錢穆是誰。對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進壹步為人所知:為什麽中國最後壹位士大夫和國學大師錢穆會產生在吳文化優秀的土地上?
這是我第壹次如此詳細地參觀我的故居,並獲得壹些見解!看來還是有機會被創造的,我會“忘不了歡天喜地的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