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命題是巧妙的
自1977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作文題型壹直在不斷變化。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各行各業的秩序迅速得到重建和恢復。高考作文既是人才選拔考試,又與國家政局息息相關,使得當時的作文題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1977,北京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裏奮鬥了壹年”,1978。
隨著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高考作文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1980高考作文題目《讀《畫蛋》壹出,“畫蛋”就成了當時的流行詞匯。1983看漫畫,以“這裏沒人,另挖地方”為題寫說明文、議論文;1985給光明日報寫了封信;1988,放開文體限制(詩歌除外),作文題目“習慣”;1999題目為《如果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題作文...高考作文命題呈現出更多樣的形式和內容。
目前高考語文科目總分150,作文占60分。不用說,它的重量很大。
但是,壹個好的命題和壹篇好的作文有必然的聯系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提出了壹個“口袋理論”:作文命題就是壹個口袋。“妳拿著自己的購物袋去超市買東西,別人不會根據這個袋子來判斷妳買的商品的質量和顏色。”作文命題“口袋”的設計頗有講究。袋口太小或者不好找,裝東西會很難或者很容易。在唐看來,今年的滬卷《創造和諧的自己》似乎就是這種類型。“構建和諧的自我”這個命題應該是不落俗套,直奔靈魂深處的,但這種關於“硬”和“軟”的情感體驗,往往是建立在壹定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之上的,而這正是高中生所缺乏的。壹個開口大、體色亮、色彩和傾向暗示少的“購物袋”,是他對高考作文命題的期待。
熱門話題,全國關註
隨著社會的進步,作文題目的設置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有人說這是壹個作文命題“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同地域獨特的作文命題風格總能讓人眼前壹亮。從1977我在這裏戰鬥的那壹年,到2006年北京的象征,如何看待2011中國贏得乒乓球比賽,再到今年的《如果我和我的英雄住壹天》《深愛我的靈魂》,時代的烙印清晰可見,貫穿始終。
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作文與社會的互動更加緊密。考題壹出,第壹時間引發網友熱議。全民觀看高考作文題已經成為壹道獨特的社會景觀。有網友認為高考作文的個性命題“任性”,也有網友吐槽命題老師成了網絡“玩家”,比如今年天津卷的“榜樣”和浙江卷的“文章與性格”,都被網友創造性地聯想起來,成為大眾娛樂的話題。
對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小武老師指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考作文引發的更廣泛的社會互動,總體上有利於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傳播,但也需要加強引導,否則會有失偏頗,削弱其文化熏陶功能。苗小武還建議,開展類似“我為高考寫作文”的活動,鼓勵大眾參與,在網上進行評選,給出令人信服的評判理由,介紹優秀作品,讓高考作文與社會的互動增加壹些真實的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大家茶余飯後娛樂的“笑話”。
重溫人生這樣的老話題。
有人把每年高考第壹天的語文考試日稱為“全國作文日”。在新浪微博的“高考微作文”板塊,無數人用140字寫下了自己現在的感受。已經畢業十多年、現在是該公司部門主管的李巖說:“這似乎成了壹種習慣。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特別關註高考的作文題目,自己也會寫壹篇。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話越來越重,心情也比當年高考的時候復雜多了。”還有壹位才華橫溢的網友,從過去幾年的作文題中整理出壹首詩:“那本舊書裏全是‘我對妳情有獨鐘’。為什麽我要拒絕平庸?拒絕了妳,太幸運了,“時間在流逝”,“壹切都會過去”。總有壹種期待,我可以和妳回到原點。不如我們重新開始吧?”
林老師,高考65438到0977,小學和初中在北京度過,後隨父母移居內蒙古。他說,“我還清楚地記得高考作文的題目,壹個是‘在紅旗下’,壹個是‘談實事求是’。選擇其中壹個。我從小學開始就參加各種涉及兒童青少年的活動,真的是在紅旗下長大的。我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因為是真實經歷,所以我寫得很流暢,作文得了高分。”
小鄧現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她還記得前年四川省高考的作文《平衡生活》。這個看似平淡的題目,卻不容易寫出壹篇充滿思辨色彩的優秀議論文。小鄧說,她最感激高考備考時系統的議論文寫作訓練,讓她意識到議論文寫作壹定要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經過這樣的訓練,她的思維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對外經貿大學老師向寧,十幾年前就參加了高考。她承認,高考的記憶早已塵封許久,但每年高考作文題再次出現時,那些與高考有關的章節和段落立刻浮現在腦海裏。她的高考作文主題是“驕傲與平凡”。18歲的她,當時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話題,覺得驕傲應該只來自於成功,名氣,做大事。“經歷了大學、考研、工作、結婚、生子...我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只要對生活有壹份熱愛,每壹天都值得驕傲。”她對那年的高考作文有了新的認識。
高考作文是參加過高考的人的集體記憶。它深藏在每個人的記憶裏,像陳年老酒。米卡越久越醇厚。高考每年都有,參加的人不壹樣。希望大家都能對高考作文有壹個美好的回憶,並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