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國農歷新年是中國人壹年中的壹個節日。其他節日似乎不那麽喜慶。五天之內,全國上下都要穿好衣服,歇業,閑逛,賭博,敲鑼,放鞭炮,拜訪客人,看戲。那是壹個吉祥的日子。每個人都期待著更好、更繁榮的新年。大家都很高興加了壹年,準備了很多吉祥的話祝賀他的鄰居。
過年不能罵女傭。最奇怪的是,中國勤勞的女人也清閑,嚼著瓜子,不洗衣服,不做飯,連菜刀都不肯拿。這個懶人的爭論是,元旦割肉會斷氣,洗東西會沖走運氣,倒水會毀了運氣。每個門上都貼著紅色的春聯,上面寫著:吉祥、幸福、平安、富貴、青春。因為這是壹個生命、繁榮和財富回歸的春天的節日。
街邊的房子前,到處都是鞭炮,彌漫著硫磺味。父親失去了他們的尊嚴,祖父比以前更仁慈,孩子們吹笛子,戴面具,玩泥娃娃。這個鄉下姑娘穿著紅綠相間的衣服,跑了三四英裏到鄰村去看曹太戲。村裏的男孩子都在肆意賣弄風情。那天是婦女解放日,是洗衣做飯的苦役日。有人餓了,就炒年糕,或者用現成的材料煮壹碗面,或者從廚房偷兩塊冷雞。
中國政府已經正式廢除農歷新年,但是農歷新年依舊,沒有被廢除。
我是壹個非常現代的人。沒人能說我守舊。我不知道如何遵循舊的日歷,我喜歡提倡13個月的日歷,每個月只有4周或28天。換句話說,我的觀點是科學的,符合邏輯的。正是這種對科學的驕傲,讓我在新的壹年裏大失所望。每個人都假裝慶祝,沒有任何真實的感受。
我不要農歷新年,但農歷新年自己來了。那天是陽歷的二月四日。
科學理性教導我不要遵循舊歷法,我也答應這樣做。我聽到農歷壹月初新年來臨的聲音。有壹天我早餐吃了臘八粥,這立刻讓我想起了那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壹個星期後,我的仆人來借額外的月薪,這是他在除夕夜應得的。下午下班出門的時候,他給我看了壹包他送給妻子的新材料。2月1日和2日,我要給郵遞員、卡車司機、書店送信員等等小費。經常感覺有事情要來了。
到了2月3日,我還是對自己說:“我不過年了。”那天早上,我妻子讓我換襯衫。“為什麽?”
“馬周今天洗了妳的襯衫。不是明天,不是後天,不是後天。”我當然無法拒絕親近人情。
這是我提交的開始。吃完早飯,家人會去銀行,因為銀行在年底還是有輕微的取款恐慌,盡管政府明令取消農歷新年。“玉堂”,我妻子說,“我們需要叫壹輛車。還可以順便理個發。”我不在乎理發。汽車是壹個巨大的誘惑。我從來不喜歡進出銀行,但我喜歡坐車。我想去城隍廟,看看能給孩子們買些什麽。我覺得這個時候總有燈籠可以買。我想讓我最小的孩子看看燈籠是什麽樣的。
其實我不該去城隍廟的。如果妳這個時候去,妳知道,當然會有壹些結果。在回家的路上,我帶了很多東西,比如燈籠,兔子燈籠,幾包來自中國的玩具和壹些梅花。回到家,老鄉送了我壹盆老家的水仙花。記得小時候,水仙花盛開,芳香四溢。我不禁想起了我童年的場景。壹聞到水仙花的香味,我就想到春聯,除夕,鞭炮,紅蠟燭,福建的橘子,清晨的拜年,還有我那壹年只能穿壹次的黑緞袍。
午飯時,我從水仙花的香味中想到了家鄉的“蘿蔔米果”(蘿蔔做的年糕)。
“今年沒人送‘蘿蔔米果’。”我遺憾地說。
“因為沒人來廈門,不然肯定會帶。”我老婆說。
“武昌路廣東店不是在那裏嗎?我記得買過,我覺得還能找到。”
“不會吧?”妻子挑釁地說。
“當然可以。”我反駁她。
下午三點,我手裏提著壹筐兩斤半的年糕,從四川北路坐車回來。
五點炒年糕的時候,房間裏彌漫著水仙花的香味,我猛地覺得自己像個罪人。“我不打算慶祝新年,”我下定決心說。“今晚我要出去看電影。”
“妳怎麽可以?”我老婆說。"我們邀請了X君今晚來家裏吃飯."太可怕了。
五點半,最小的女兒穿了壹件新的紅色連衣裙。
"誰給她穿上了新衣服?"我問,心裏好像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
“黃馬戴著它。”這就是答案。
六點鐘,我發現蠟燭桌上點著壹對紅色的大蠟燭,燭光閃閃,似乎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性。當時我的科學理性是模糊的,軟弱的,空洞的。
“誰點燃了蠟燭?”我再次挑戰。
“馬周點的。”
“誰買的?”我問。
“妳今天早上不是自己買的嗎?”
“真的是這樣嗎?”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壹定是另壹種意識。
我覺得有點可笑,但是想起早上做的事,沒什麽感覺。當時到處都是鞭炮聲,壹波又壹波的乒乓聲像是對我意識深處的攻擊。
我忍不住了,拿出壹張外幣給我的仆人,說:
“秦,妳拿壹塊錢去買幾門大炮和幾串鞭炮。戒指越大越好。”
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不知不覺覺得很幸福。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0.3-1976.3 . 26)福建龍溪人。原名樂和,後改為玉堂,後改為玉堂。
1912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65438+2009年秋去了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他轉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語言學。65438至0923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院長、英語系系主任。1924後,是《語絲》的主要作者之壹。65438-0926任廈門大學文學系主任。1927外交部秘書。1932論語主編。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倡導“以自我為中心,以休閑為主”的散文。1935後在美國用英文寫文化作品和小說,如《吾國吾民》《北京的雲》《顫抖的風》。
1944曾經回國在重慶講學。1945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在美國聯合創辦天風雜誌。1966落戶臺灣省。1967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當選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死於香港。
作品參考書目:苻堅文集(隨筆)1928,北新新文學評論(評論)1930,北新語言學隨筆1932,啟蒙歐美英語(隨筆)1933。1934、時代我的話(第二冊,隨筆,又名拙荊集)1936、時代林語堂幽默作品精選1936、萬象人生的發現1938、東京創元社上海碩豐書店第壹課1941、上海大地出版社的玉堂文存1938國華編譯社的《愛與刺》是1941,明日出版社的《錦繡集》是1941,上海碩豐書店的《生活的藝術》是1941,上海西峰社的《散文集》。上海壹級書店玉堂隨筆,1941;《伯敬文集》(隨筆),上海任劍出版社,1941;《瞬間的北京》(小說,又名《北京的雲》),張振宇譯,1940。上海金屋書店《可笑》1947(第5版),商務《林語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談壹切》(1-2集,隨筆)1969,衛星出版社;1-3集,1974,明凱《平心而論高鶚》(隨筆)1966,文星書店《玉堂文集》1978,明凱《林語堂經典》(1-35卷)。重慶人民出版社的《中國人(散文)》是1988,浙江人的《賴白英(小說)》是1988,湖南文藝的《生命的盛宴》是1988。
教學計劃
第壹,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應用
體驗平實語言中蘊含的深情特質。
2.思維發展和提升
學習各種表達組合的技巧。
3.審美與創造
學會分析文中人物的情緒。
4.文化傳承與理解
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培養尊重、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寫,理解作者的矛盾情緒。
情感目標:感受中國的傳統習俗,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作者對新年的復雜感受。
2.引導學生感受新年的節日氣氛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現過年的場景。,通過引導學生講新年故事,渲染節日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新年的場景中。
2.討論微移方法。老師可以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和自身情況,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的矛盾感受。
3.閱讀鑒賞法。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和多次自由閱讀,體驗文本中的情感,感受節日的氣氛。
教學過程
第壹,新課程的引入
(展示關於春節的圖片或視頻)
老師:妳壹定很熟悉這些圖片。這壹幕是什麽時候?
學生們普遍知道這是春節的場景。
老師:妳們家是怎麽過春節的?春節期間妳感覺如何?
(兩三個學生交談)
老師:確實,說到節日,大家都很興奮,很激動。在中國,慶祝節日的習俗歷史悠久。過去人們如何慶祝節日?他們的心情會和我們壹樣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林語堂先生去感受壹下他在30年代“農歷大年初壹”的氛圍吧!(鍵入標題“在農歷新年慶祝元旦”)
第二,整體感知
請默讀正文,思考:1。課文中的“舊歷元旦”是什麽節日?
2.元旦有哪些習俗?
這個環節,學生看書,老師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同學們看完基本都能回答:“舊歷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文章說,“穿好衣服,歇業,閑逛,賭博,打鑼,放鞭炮,拜客,看戲”,“家家戶戶貼紅春聯”,“街邊房前,鞭炮遍地,硫磺彌漫”,“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橘子,早上拜年”,等等。這些場景和我們現在的春節差不多。
第三,識字能力的提高
1.再讀壹遍課文,想壹想全文可以分成多少部分?
(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層次,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具體幾層不是很重要,但是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是否把握文章的脈絡。可分為兩部分或三部分)
第壹部分(1-3段):壹般來說,寫新年日歷的習俗。
第二部分(第4-5段):政府和我對過年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6段-end):具體記敘24年來過年的過程。
(或者:第壹部分:(第1-5段):壹般來說,寫舊歷新年的習俗。
第二部分:(第6段-end):具體描述壹下24年來過年的過程。)
2.精讀關鍵段落(第6段-結尾)以理解作者的感受。
(1)文章第6段後,詳細描述24年農歷新年,按什麽順序,勾選表示順序的象征性詞語!
壹月初,壹周後,二月壹日,二日,三日,早餐後,午餐時,下午三點,五點,五點,六點。
(2)在第5段,作者說,“新年期間我非常失望”。他真的很失望嗎?作者對新年的情感態度是什麽?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詞!
我不想過年了——這是我投降的開始——童年的壹幕幕情不自禁地出現在我眼前——我很強烈地感覺自己是個罪人——我的思想似乎有點動搖,但我還能堅持——我的科學理性模糊、無力、空虛——那不是我。
(4)如何理解作者新年期間矛盾糾結的心情?
這應該是學生的難點。可以分兩步引導學生理解:
A.用林語堂的《紀元旦》理解。同學們讀《季元旦》這篇文章,看看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
學生能理解作者想玩又想工作,所以心煩又矛盾。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試著對比兩篇文章,看到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不同之處,說明這篇文章是作者修改過的。把這篇文章和紀元旦對比壹下,看看文中和紀元旦有什麽不同?
看完之後不難發現,文中多次提到“科學”、“理性”、“保守”等詞語。比如“中國政府已經正式取消農歷新年,但是農歷新年依舊,沒有取消。”“我是壹個極其現代的人。沒人能說我守舊。我不知道如何遵循舊的日歷,我喜歡提倡13個月的日歷,每個月只有4周或28天。換句話說,我的觀點是科學的,符合邏輯的。正是這種對科學的驕傲,讓我在新的壹年裏大失所望。大家都假裝慶祝,壹點真情實感都沒有。”“科學理性教會我不要遵循舊歷法,我也答應過要這麽做。”“像是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性。那時候,我的科學理性已經模糊、無力、空洞了。”“那不是我的科學意識,壹定是另壹種意識。”
由此可以想象,作者寫這篇文章壹定是有深意的,那麽他想表達什麽呢?然後看林語堂的時代!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
B.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老師問:這篇課文是哪壹年寫的?提示學生找時間寫在“紀元旦”這篇文章裏!)
寫於24年(民國24年),也就是1935,作者當時的時代是什麽?
老師介紹了時代背景: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日益強化。在亡國滅種的外患內憂的催化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民族民主意識覺醒了(林語堂就是其中之壹)。五四運動之後,也就是三四十年代,又壹次“新啟蒙”發生了。新啟蒙運動提倡自由和理性,提倡科學的邏輯思維。五四新文化運動要求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國的舊文化,但新啟蒙運動者試圖辯證地看待中西文化。他們認為壹種新文化的出現是由許多不同的文化結合而產生的。新啟蒙運動是壹場民族的、科學的、民主的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中國和西方被全面考察和區別對待。通過辯證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並與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來文化相結合,促進了新文化在中國生根發芽。它要創造的文化既要破壞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要接受外來的西方文化,當然不是鼓手中國文化,排斥西方文化;它應該是各種現存文化的辯證的或有機的綜合。(部分節選自《論20世紀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文中看到時代的印記:“中國政府已經正式廢除農歷新年”,“我的觀點是非常科學和符合邏輯的”,“科學的理性教會了我不要遵循舊歷”。
知道了時代背景,同學們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表現什麽?
(學生討論演講)
老師總結了壹下:春節的意義迫使人們歡樂地跳躍,科學的理性無法制服靈魂深處的漣漪。我們應該是理性的動物還是親密無間的人?作者在文章中壹直糾結於矛盾,但最終還是無法理性地抗拒節日的濃厚氛圍,被身邊人的快樂所感染,不自覺地沈浸在快感中。可見,我們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進入新時代,接受新思想,並不是要否定壹切舊的文化和觀念,而是要尊重人的思想感情和傳統文化,這是1930年代新啟蒙運動的作者們所提倡的。
(5)擴展和延伸
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哪裏?為什麽千百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值得我們傳承?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妳能找到人們喜歡春節的壹些原因嗎?
請再讀壹遍課文,通過作者對舊歷中人們過年的描述,來探討壹下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交流後,可以總結為:a .熱鬧喜慶;b .給人送去美好的祝福和祝願;c .是生命回歸之日;d .自由、民主和平等
是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壹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另壹方面又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多變性,不斷影響和制約著當今中國的人們。所以,傳統文化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烈脈動中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現在,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壹點,所以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民間文化的觀念越來越強。比如每年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都會放假,我們成功申遺“二十四節氣”,說明我們國家和人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尊重。
3.體驗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的特點。
老師:請再看壹遍課文,看看作者在課文中使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作者的申請有什麽特點?
表現手法:采用敘述、描寫(生動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和抒情。(文中給個說法!)
特點:記敘文:既有壹般記敘文,也有細節描寫;
描寫: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生動;
抒情性:作者感情的表達多結合敘事描寫。給具體的句子分析!比如:
A.我五點炒年糕,滿屋都是水仙花的香味。我強烈地感覺自己像個罪人。“我不打算慶祝新年,”我下定決心說。“今晚我要出去看電影。”
B."誰給她穿上了新衣服?"我問,心裏好像有點動搖,但還能堅持。
C.六點鐘,我發現蠟燭桌上點著壹對紅色的大蠟燭,燭光閃閃,似乎在嘲笑我的科學理性。當時我的科學理性是模糊的,軟弱的,空洞的。
D.壹時間鞭炮聲四起,壹陣乒乓聲像是對我意識深處的攻擊。
E.在乒乓聲裏,我坐下來吃年夜飯,不知不覺覺得很幸福。
總結:通過作者對農歷大年初壹過年習俗的描寫和他在農歷大年初壹過年過程中矛盾復雜的心情,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看到了中國傳統習俗文化的魅力,明白了我們應該尊重和繼承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