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雕、木雕、泥塑、剪紙、十字繡、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質樸、幼稚、幽默的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壹朵奇葩,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1985四川省文化廳、省美協、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2、銅梁龍燈
銅梁龍燈不僅是五彩繽紛的龍燈,還是以龍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為壹體的民間綜合藝術。銅梁龍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大、長、活。“大”不僅指身材,還指造型誇張。藝術家融合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法,並參考了戲曲臉譜的刻畫手法,彩筆走嶺描釵,突出了龍的氣質,使之飽滿而瑰麗。龍的長度壹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將機械原理引入舞龍操作中,發展了手搖、發條、電動等多種方法,使舞龍跳躍、翻滾更加敏捷、生動。
3.秀山燈會
秀山花燈是壹種簡單、幽默、抒情、優美的集歌、舞、打擊樂、弦樂於壹體的綜合性藝術。它起源於元代原住民的“舞團”,在各民族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演變成壹種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
燈籠道具:燈籠、花、燈。花,各種手工剪下來貼在燈上的花,五顏六色;燈,紮竹簽,貼白紙,貼新邊,掛彩飾,分四角、六角、四方形,順便照壹照,吉祥興旺。扇子、蒲扇、折扇、雙扇,舞技稱為“扇功”,難度較大;桌子,原燈籠的主要道具。
4.酉陽搖擺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壹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始於唐代,流傳至今。
用手跳舞,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旋轉擺”等。舞蹈多模仿跋山涉水、農活、戰鬥姿勢、巖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大方,富有生活氣息,表現了出土家族成員的民族性格。
5.九龍對聯
九龍對聯以其生動的形式,優雅的風格和獨特的魅力,輔以書法和金石學,頗具觀賞性。截止1999年底,九龍鎮3600余人創作了24000余件作品,其中10000余件作品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260余件雕刻在木、石、竹、磚、不銹鋼等材料上並常年懸掛在周圍。九龍對聯已出版二十二輯,總數數萬冊。2000年3月,九龍對聯榮獲“巴渝十佳民間藝術”稱號。
6、梁平三絕
傳統的涼山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稱為“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壹枝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蜀十大曲藝之壹。
涼山花燈戲俗稱“包頭戲”,是梁平的民間戲曲。遠在明代(1506-1522),就從民間的“打花燈”、“秧歌劇”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涼山花燈戲已遍布城鄉,逢年過節上演,並逐漸向周邊地區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遊幾十個劇種,南方13省市數百個縣的“梁山調戲系”。
梁平的年畫曾被稱為天府之國的三大年畫之壹。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采用浪漫的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魔、幸福、歷史故事為主題。它造型獨特精致,人物形象生動,風趣幽默,鄉土氣息濃厚。技術上有動畫、剪紙、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凝練,造型簡潔粗獷,表情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作為配色在視覺上給人壹種強烈的形式美。
梁平竹簾的制作工藝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時期,它就被列為皇家貢品,贏得了世人的美譽,被譽為“天下第壹簾”。
7.紙牌爆炸
重慶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打擊樂表演,都是歷史悠久的山區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習俗。接龍民間打擊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壹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老師和各個學校教的音樂課。1991年,Solitaire成立了民間打擊樂協會,會員500多人。1996,接龍鎮成立民間吹藝術團。1991結尾,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界龍地區為“民間吹樂之鄉”。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群眾投票和專家評審評選出“巴渝十大曲藝”,“巴渝吹達”榜上有名,特指巴南區接龍鎮、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打擊樂。
8.木洞民歌
木洞位於重慶巴南區的壹個鎮上。木洞民歌有100多種曲調,包括勞動歌、民歌和小調,還有民歌和舞曲。勞動歌有船歌、瓦工、搬運、作坊、農事歌和勞動歌,如跑廳等。民歌有和來、沈戈、盤哥、羅爾調,其中和來、盤哥最有特色。木洞彈(唱)可分為高音、平調、低音、花腔甚至八句;除了自唱外,還有對仗歌、對聯歌,多為即興歌曲,隨和自然,活潑明快;小調有啟蒙歌、修房歌、敘事歌、時令歌謠、誦經調等。民歌包括節日歌、酒歌、生日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