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獲取更多重陽節相關信息↓↓↓↓
★★★重陽節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麽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麽★★
★★★重陽節為什麽叫重陽節★★
重陽節是什麽節日?
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壹般會包括旅遊賞景、登高望遠、賞菊、遍插山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從此代代相傳。重陽和三月三的“春遊”,都是壹家人。重陽那天,所有親戚都要壹起爬山“避災”。
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由來1: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中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隱晦,但我們還是能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特殊的感情,於是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傳到了城市,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
重陽節的由來2: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漢代《西京雜記》中的宮人賈說:“九月九日,裴椋食帳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來的道士)追求長生不老,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也有大型宴會活動,由先秦時期的慶豐宴發展而來。《荊楚年代年譜》上說:“九月九日,四人聚在壹起野宴。”隋杜公註雲:“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時起,自駐宋以來,未曾變過。”長壽和盛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是中國壹個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豐富的節日。重陽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有爬山、賞菊、插山茱萸、戴山茱萸的袋子、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所以也有爬山、山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攀登高峰
首先,重陽節有爬山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在這個季節,爬山遠眺,可以達到放松身心、健身祛病的目的。因為重陽節是秋天的節日,節後花草樹木開始枯萎,所以有人把重陽節的郊遊稱為“刺青”,與三月“郊遊”的說法相對應。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爬得相當高,《燕京歲時》說:“京師叫重陽九月九。每年九月九日,人們都隨身帶著鍋,出門就登高。”故宮禦花園裏也有爬山。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王騰亭等。也是登山勝地。尤其是王騰亭,因為唐代重陽節時王波在亭上題寫了《王騰亭序》而聞名天下。
關於爬山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觀點:壹種觀點認為,它源於古人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可以拯救人們於災難之中。因此,人們應該在重陽節去山上玩耍和避災。也許壹開始是為了祭祀山神以求好運,後來逐漸變成了壹種娛樂活動。另壹種說法是,重陽節期間,秋收已經完成,農事比較閑。此時,山野的野果和藥材正處於成熟季節,農民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在山裏的聚會被農民稱為“小秋收”。
吃重陽糕
吃重陽糕的習俗與爬山有關。高河餅諧音。作為壹種節日食品,它最初是為了慶祝秋糧豐收和品嘗新糧。之後民間就有了登高吃餅,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如今,在重陽節吃蛋糕因其吉祥的寓意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據史料記載,重陽節吃餅,早在漢代的《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山茱萸,食帳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誘餌是古代的蛋糕。《李周》記載魚餌被用作祭品或在宴會上食用。彭餌就是原來的重陽糕。
九月是桂花盛開的時候,所以重陽糕也叫桂花糕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
喝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著名的長壽花卉,又稱“長壽延壽”。早在屈原筆下,就有“晚膳秋菊落英”的說法,即吃菊瓣。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河南南陽山有壹戶人家,因為喝了開滿菊花的甘谷水,所以長壽。
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重陽必飲的消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說過“酒能治百病,菊能治衰老”。後來,喝菊花酒逐漸成為壹種民俗,尤其是在重陽節。《荊楚紀年》記載“九月九日,裴椋食蓮耳,飲菊花酒,得壽。”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有“治頭風、清耳目、除瘺管、治百病”的功效。
釀造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流行。據《西京雜記》說“菊花適,收莖葉,釀雜粟。明年九月九日烹之,即飲之,故稱菊花酒。”逢年過節,親戚朋友除了爬山插山茱萸,還互相邀請喝菊花酒,賞黃花,真有壹番情趣。尤其是詩人,賞菊飲酒,吟詩作賞,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好句子。
裴山茱萸
山茱萸是壹種可以入藥的水果,也叫月膠或矮子。秋天成熟,嫩時變黃,熟時變紫。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的功效。山茱萸葉還能治霍亂,根能殺蟲。
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山茱萸別稱“辟邪翁”,是重陽節的重要象征。重陽節崇拜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人們以為在重陽節插山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壹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叫做山茱萸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
其實,重陽山茱萸類似於端午節的雄黃、菖蒲,目的是驅蟲防蛀。因為重陽節過後是十月小春,天氣回暖了壹段時間;重陽前的壹段時間,秋雨潮濕,秋熱尚未消退,衣服容易發黴。這個時候壹定要防蟲蛀。但到了現代,佩山茱萸的習俗逐漸變得稀少。變化的原因很可能是cornus在早期人們的生活中強調避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的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待,祈求長壽。因此,“延壽客”(菊花)的地位終於超過了“避邪翁”(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