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蛙的選擇是人工繁殖的基礎。冬眠後、春繁前,對成蛙進行全面檢查和分類,選擇體大、體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損傷、性成熟的成蛙作種用:壹般二齡雌蛙性成熟,體重65438±0.50克以上,雄蛙200克以上作種用,初產蛙卵少。雌蛙要求腿短而粗,腹部隆起,皮膚光亮,2-3歲的蛙繁殖力強。
養殖青蛙
氣溫、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環境條件對青蛙的健康和繁殖都有很大的影響。生存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交配產卵量、受精率、卵的孵化率和蝌蚪的存活率。根據棘胸蛙的習性,青蛙養殖池要建在安靜弱光的地方,高度0.8米,面積6平方米。池塘底部要鋪上鵝卵石和石頭做成的石洞,被水草遮掩,對青蛙有利。要求池塘容水量相對穩定,水深8 ~ 10 cm,水質新鮮,pH值6.5 ~ 8,無有害寄生蟲。壹般飼養季節每天換水壹次,淡季每2 ~ 3天換水壹次,每個池塘放入20 ~ 30對雌雄蛙,雌雄蛙比例為1: 1。
選來配種的青蛙要在冬眠前進行強化,使其長得又肥又壯。在冬季,當溫度達到65438±02℃以上時,應繼續飼養,以減少冬季的能量消耗,維持石蛙的生長和性腺的良好發育。
要保證安全越冬,做好養殖種蛙的飼養工作,除了要有適宜的環境條件外,還要保證充足的飼料供應。養殖青蛙主要使用蚯蚓、黃粉蟲、螃蟹、蛆蟲、昆蟲等動物飼料,5-9月采食量最高。在發情期,它們的食量減少,產卵後食量增加。因此,要保證飼料供應,投餵量約為青蛙體重的5 ~ 7%,吃完後有壹點剩余為宜;每天的餵食要保持均衡,不能根據具體情況增減。投餵時間壹般在晚上6 ~ 7點,每天壹次,要定點投餵。
繁殖和產卵
在石蛙冬眠後,卵泡迅速發育,壹般在4月份,氣溫在20℃以上時開始繁殖產卵,9月底基本結束。交配雌雄比例為1: 1,養殖蛙池放養密度為15 ~ 20只/平方米。繁殖期的青蛙壹般在晚上9點以後互相抱抱,交配期的雌蛙在早上4-7點排卵。卵壹般附著在石塘和水草的壁上,壹般壹次產卵300-500粒,高度可達65400粒。產生的蛋在1小時內盡量不要攪拌,以免打碎蛋塊,降低孵化率。在養殖青蛙時,如果受到強光的幹擾或照射,繁殖、排卵和受精都會受到影響。因此,需要人工創造壹個光線昏暗幽靜、水質新鮮、水位穩定、流水長且有流水聲的適宜繁殖產卵的環境,在日常飼養操作中更應註意。
人工孵化
石蛙雞蛋是球形的,類似魚的眼睛。卵的直徑約為2 ~ 3毫米,卵的外層呈膠狀,質膜呈圓形。卵落入水中後,膠質膜吸水膨脹,相互連接形成卵塊,呈葡萄狀。卵塊吸附在石頭、水生植物或產卵池壁上。未受精卵3天後,動物明顯變黃,植物極白不透明,受精卵開始發育,直至蝌蚪孵化。整個孵化期,在孵化過程中,水要幹凈,水溫要在23-28℃,pH值要中性,每個孵化框的孵化密度要分不開。
據石蛙人工孵化實驗觀察,5-10分鐘後,棘胸蛙卵極黑,植株極白。棘胸蛙卵在23-28℃孵化。第五天,受精卵的黑點變長呈線狀,第七天,胚胎呈條狀,壹端大壹端小。到了第八天,胚胎明顯表現為頭、尾、蝌蚪成型,會晃動。第八天,第十五天,卵全部孵化,孵化率達96%以上。在整個孵化過程中,蛙卵要達到適宜的溫度、無汙染的水質、蛙卵的消毒、孵化器內的增氧等技術要求。
繁殖季節每天早上巡視池塘1次,雌蛙排卵1小時後要取出卵。收集卵時要註意保持卵的完整性,將散落、破碎、取出的卵輕輕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孵化池中孵化。除了防止天敵入侵,孵化過程中還應嚴格控制孵化的生態條件,包括水溫、水深、水質等。溫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態條件之壹,低於牛蛙。高溫不利於其孵化。溫度過高,胚胎會在某壹階段停止發育,最終死亡,尤其是發育成神經胚胎時。這是因為胚胎正處於神經管形成、腦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和胚層初始分化的過程中,對外界的不良環境反應特別敏感。
石蛙蝌蚪和幼蛙的飼養與管理
石蛙的蝌蚪對外界環境和敵人的傷害適應性和抵抗力都很差。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石蛙的幼蛙在停止進食十多天後就會出現異常。他們身體虛弱,對環境敏感,尤其是在最初的10天。因此,飼養管理水平是影響其成活率的關鍵。
(壹)、蝌蚪飼養管理技術
在石蛙人工養殖條件下,雌蛙卵經人工孵化10 ~ 15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後的蝌蚪呈褐色,體長0.6 ~ 0.8厘米。呈鼓形,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它很少移動,也不進食。三天後,活動量增加,開始進食。根據實驗觀察,蝌蚪的生長發育經歷早期、前期、中期、後期四個階段。生長後期也叫蝌蚪變態。不同時期蝌蚪的生長特點和對飼養管理的要求不同。
1.在生長初期(1 ~ 10天),蝌蚪孵化後三天不餵食,三天後蝌蚪活動量明顯增加,開始餵食。他們吃的食物是豆漿、牛奶、蛋黃和活的浮遊動物。剛孵出的蝌蚪很虛弱,對外界環境很敏感。尤其是水溫,水質,光照。當水溫低於20℃或高於30℃時,水中溶解氧不足,當水的pH值高於8或低於6時,會影響蝌蚪的生長,甚至導致死亡。所以在水質管理上,要求細水要常流,新鮮無汙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保持在6-8。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水深,壹般為10 ~ 15 cm,每1 ~ 2天更換壹次池水,光照可以是室內自然光或室外涼格柵下的漫射光,應避免陽光直射。10天後蝌蚪的生長發育可達1 ~ 65。
2.生長前期(10 ~ 20天)。10天後,蝌蚪的食量增加,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他們的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蝌蚪的存活率直接受到飼養質量的影響。因此,為了滿足它們生長發育的需要,飼養時必須輔以高蛋白多汁的餌料,如蛋黃、豆漿,輔以幼藻植物等。,餵食時間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晚上。但每65,438+0,500只蝌蚪需要每天餵壹個蛋黃。通過精心餵養,蝌蚪20天大時體長可達2厘米,身體變成淡褐色,背部有象牙色花紋,身體與尾巴的分界線外有明顯的黑色“V”形花紋。65,438+00 ~ 20日齡蝌蚪的管理需要保持池水清潔,以防止。
3.在生長中期(20-55天),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了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食草的生物學特性,蝌蚪可以停止餵食多汁的餌料,轉而餵食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煮熟的西紅柿、南瓜、大米和新鮮的水生植物,這個時期蝌蚪的飼養管理比較簡單,要按時進行。管理上要註意保證池水清潔無汙染,每天清除池水中的餌料殘渣,投餵密度為300,100 M2,使蝌蚪正常生長,發育良好。到65歲時,部分蝌蚪長出後腳,蝌蚪成活率可達75%。
4.生長後期(55-75天),也稱蝌蚪變態期,是蝌蚪向幼蛙轉化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蝌蚪會長出後肢和前肢,從水生向兩棲轉化。55天左右,體長4厘米多,後肢長出。後肢生長後,前肢開始生長約10天(65日齡)。前肢壹長,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在此期間,如果飼養管理不當,蝌蚪很難變態或大量死亡。因此,除了餵足夠的植物性飼料外,還需要精心合理的餵養和添加少量的動物性飼料。在管理上,要創造適合蝌蚪變態的生態環境,做到:分級飼養,淡水,水陸半分,上岸方便,光線昏暗,環境安靜。也就是蝌蚪長後肢的時候,要養在變態池裏。變態池內水深不得超過10 cm,水域面積和陸域面積各占壹半。還要創造條件讓變態的蝌蚪輕松落地。它們上岸變形縮尾時,光線要暗,環境要安靜。在上述飼養、管理和蝌蚪變態條件下,蝌蚪進入變態期需要65,438+00—65,438+05天,進入變態期的蝌蚪變態率可達96%左右。同壹天的蝌蚪按個體大小分級,壹個月1次,有利於統壹飼養管理,合理控制飼養密度。在分級過程中,它們被分組組合,並被分成同齡個體密度適當的池。正確把握合理的餵食量,不可過少也不可過多,每天定點餵食壹次,每次餵食量會比較均衡,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適當增加。在蝌蚪的攝食高峰期,或變態前後,更要嚴格做好飼養管理,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或因環境條件的不適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前期孵化的蝌蚪應加強管理,促進其當年變態,後期孵化的蝌蚪應合理控制,防止其當年變態。
隨著外界氣溫的降低,蝌蚪的活動量和食量逐漸減少。當池中水溫降至10℃以下時,它們基本停止活動和攝食,趨向冬眠。當池中水溫降至2℃以下時,它們對蝌蚪造成生命威脅,壹些抵抗力差的蝌蚪會被凍死。當外界氣溫降至0℃以下,池水表面結冰時,蝌蚪會在幾個小時內死亡。因此,在棘胸蛙蝌蚪進入越冬期後,要把池塘的水擡高到20厘米以上,當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給池塘加蓋,讓池塘裏的活水經常流動,防止池水結冰。
在石蛙飼養蝌蚪的過程中,除了要嚴格掌握以上飼養管理技術外,還要做好防鼠、防蛇、防鳥等敵人危害,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提高飼養效率。
(2)石蛙幼蛙的飼養管理技術。
新變態的幼蛙體型較小,體長不到1厘米,體重約2克,比原來的蝌蚪還小,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如變態前的蝌蚪。幼蛙以運動飼料為食,如蛆、黃粉蟲和蚯蚓。雖然幼蛙在尾巴收縮時就開始覓食,但覓食量很少。壹般兩天餵壹次,壹次只能吃壹只兩天大的蠅蛆或蚯蚓。飼料的投餵時間是傍晚天黑前,投餵量取決於它的采食量。壹般池塘裏留壹點餌料就可以了。10天後,幼蛙將進入正常的活動和覓食狀態。每只青蛙每天可以吃壹只4天大的蠅蛆。幼蛙在壹個月內主要可以投餵蠅蛆,壹個月後可以投餵蚯蚓——日本大平二號蚯蚓。之後,他們可以主要餵當地的小蚯蚓,而不用餵蠅蛆。壹個半月後,隨著幼蛙年齡和體重的增長,2個月大後就可以扔筷子粗細的蚯蚓了。餵食幼蛙時,註意將活餌放在池中的食臺上,不要直接丟入池水中,以免汙染水質。要掌握定位、定時、量化、定質的原則。每天傍晚前後投餵餌料,按體重的5-7%投餵,同時根據個體大小、食欲、氣候、溫度、數量酌情增減。飼料要求多樣,新鮮營養,充足數量。
管理人員要註意保持泳池安靜黑暗,白天要采取避光措施。水池水深壹般為10/15 cm,水質要求與蝌蚪期相同。禁止使用含氯的自來水,換水要看水溫和水質的變化。20 ~ 26℃每天換水壹次,溫度超過37℃時水深保持在10。特別是在高溫和青蛙覓食的旺季,要做好消毒和預防工作,減少疾病的發生。幼蛙根據個體大小分級飼養,養殖密度壹般控制在100 ~ 300只/m2。為防鼠害,蛙池上口用紗窗遮擋,防止潛逃,同時做好成蛙管理和幼蛙管理。
(3)在石蛙安全越冬。
蝌蚪可以在室內過冬。當水溫低於10℃時,蝌蚪趨於休眠,不能進食,不能活動。它們越冬時,水深20厘米。應采取持續流水、蛙塘覆蓋、保溫等防凍措施。如果水面結冰,要把冰面打碎,讓水體有壹定的氧氣交換,以免窒息蝌蚪。壹般冬眠幼蛙的水深是6544。建議不要淹沒洞穴,並留下壹些土地。如遇低溫冰凍天氣,塑料薄膜還應覆蓋保溫防凍措施。在室外水池中,薄膜可以在晴天打開讓陽光照射,晚上蓋上。冬眠溫度低時,壹般不需要餵食。溫度升高,青蛙就會上來,有能力吃東西。這個時候要給少量的飼料,增強他們的體質。冬季要保持環境安靜,防止敵人傷害,防止水質變差。
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各種溫度或保溫設備,如溫室、熱水管等,或者利用溫泉水、工廠剩余熱水等提高池水溫度,使青蛙繼續活動、進食而不冬眠,從而加速其生長,縮短繁殖周期。
不及物動詞青蛙疾病的病因分析
任何蛙病的發生都是外界環境中各種致病因素與蛙自身反應特性相互作用的結果,致病性隨不良環境因素的增加而增強。當環境惡化時,蛙的抵抗力下降,壹些致病菌可由腐生菌轉化為寄生菌(如弧菌和氣單胞菌),毒力增強。因此,青蛙疾病的發生不僅取決於病原體的質量和數量,還取決於環境質量和青蛙的抗病能力。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是疾病防控的前提。
具體來說,棘胸蛙的致病因素包括三個方面:
(1)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生物。除了部分病原微生物外,大部分都是水環境中的兼性致病菌。通常情況下,青蛙在繁殖環境中會經常接觸到弧菌、黏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等兼性細菌。雖然被感染了也不生病,但是隨著環境的惡化,抵抗力的減弱,這些細菌從非致病性變成了致病性。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不僅影響棘胸蛙,也影響病原生物。如果我們滿足了青蛙所需要的環境條件,我們就能增強它的抵抗力。相對削弱病原生物的入侵能力,包括水溫、pH值、溶解氧;硫化氫、甲烷等有毒氣體,汞、鉛等重金屬,農藥等都會直接導致棘胸蛙患病或死亡。
(3)、飼養管理因素
在棘胸蛙的養殖過程中,由於飼養管理不當等人為因素,常引起疾病和死亡。如放養密度不合理、飼養不科學(腐敗、饑餓不均、缺乏某些微生物元素、礦物質元素引起的代謝性疾病等。)
預防青蛙疾病的基本措施
(壹)、蛙場的設計和建設應符合防病條件。
1.建蛙場之前,要詳細調查供水情況。必須充足,水體的理化特性適合棘胸蛙的生長,且水體中無病原體,附近無汙染源,水體中無或少含病原體。
2.在設計進排水通道時,各蛙池應能獨立從進水口取水,池水可直接排入排水溝,不造成蛙池梯級灌溉現象,有利於防止蛙病傳播,預防疾病。
3.如果能建壹個蓄水池,用於沈澱、凈化或水消毒就更理想了。
(2)、加強和改進飼養管理技術。
1,盡量在本地養殖蝌蚪和幼蛙,避免從外地運來蝌蚪和幼蛙時從外地帶來蛙病。
2.合理提高密度是增強抗病性、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之壹。在實踐中,應根據季節、氣候、青蛙的攝食和生長情況來調整“四定”投餵。
3.加強日常管理,保持蛙池清潔,勤巡池,發現病害及時治療,控制病害發展蔓延。
4、捕捉、搬運、放養時應小心操作,防止蛙體受傷。
5.越冬期間加強管理,註意水質和溫度,盡量縮短停食時間。
6.培育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3)、控制和消滅病原體
1,建立隔離制度;
2.徹底清潔和消毒泳池;
3.消毒蝌蚪、青蛙、工具和食物;
4、堅持流行前預防蛙病。
八、常見疾病的防治
(1)蝌蚪的疾病及其防治
1,,車輪害蟲
癥狀為體表和鰓表面出現青灰色斑點,或尾巴發白,由病蝌蚪分泌的粘液和死亡的表皮形成。該病在5-8月份最為流行,多發生在密度高、蝌蚪發育慢的池塘,當昆蟲寄生鰓部時,使其呼吸困難,漂浮在水面上,然後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有:①放養前,用牛石灰徹底清理池塘,控制放養密度,始終保持水質新鮮。②可用0.5ppm硫酸銅和0.2ppm硫酸亞鐵的混合物處理(全池溢出總濃度為0.7ppm)。
2.氣泡病
癥狀是腹部脹得像個球,失去平衡,浮在水面上。如不及時搶救,會造成死亡,多發生在水溫高、池水含氮量高的水泥池中,使蝌蚪的氣體交換失去平衡,腸、鰓、皮膚的血管中含有過量的氣體。防治方法如下:①最有效的方法是換水。先將患病蝌蚪移入淡水中,暫養1 ~ 2天。(2)高溫期間,每隔2 ~ 3天加清水。③使用1 ~ 1.5 ppm鹽。
水濺得滿池都是。
3.水黴
癥狀是病蝌蚪的菌絲大量繁殖生長,如老棉絮,常在池邊慢慢遊動。當造成任何創傷時,蝌蚪體內都擠滿了水解酶,使傷口難以愈合,使蝌蚪焦慮不安,食欲不振,筋疲力盡而死。這種疾病在冬末春初最為流行。防治方法有:①用生石灰徹底清洗水池進行消毒。(2)拉網、轉運操作盡可能小心,不要使蝌蚪受傷。③紅黴素0.05 ~
0.01ppm,全池噴。(4)用1.4 ~ 3 ppm五倍子全池潑灑。⑤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
4.腸胃炎
癥狀是病蝌蚪,腸胃發炎充血,肛門周圍發紅。此病發病快,危害大,常發生在前肢長出,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發生變化時。防治方法:①放養蝌蚪前,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②在投餵過程中,定期(15-20天以上)對餌料臺及其周圍和8 ~ 10 PPLN漂白粉進行消毒。③可將病蝌蚪浸泡在0.05 ~ 0.1%鹽溶液中15-30分鐘。
5、出血性疾病
癥狀是病蝌蚪腹部和尾部出血或出現斑塊,肛門周圍發紅,在水面盤旋,幾分鐘後下沈死亡。這種病多發生在有後肢的蝌蚪身上。防治方法是①全池用1ppm漂白粉消毒。②每2萬只蝌蚪用120單位青黴素和1萬單位鏈黴素浸泡半小時,效果顯著。
(2)幼蛙和成蛙疾病的防治
1,紅腿病
癥狀為後腿無力,顫抖,腹部和腿部皮膚發紅,肌肉點狀充血,頭部躺在地上,不能進食,3-5天內死亡。該病危害較大,可造成大量死亡,常發生在養殖密度高、水質條件差的池塘。預防方法:①定期對池塘水進行消毒,改善水質條件,可起到預防作用。②病蛙用10~15%鹽溶液擦拭患處即可治愈。③全池噴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 2)的混合物,使池水濃度為65438±0.4 ppm④用3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65438±00分鐘,然後註入慶大黴素(40000單位)2-4ml,次日重復處理。⑤用20ppm呋喃唑酮浸泡20~30分鐘,有壹定療效。
2.腸胃炎
癥狀是脹氣和腹脹。病蛙全身癱軟無力,打不動,多發生在春夏之交和夏秋之際,易感染致死。防治方法:①每天清除殘渣,勤洗餌料臺,勤換水,每周壹次將漂白粉撒滿池水,使池水濃度為1ppm。②病蛙用0.1~0.15%鹽水浸泡15-30分鐘,有壹定療效。③人工餵胃散片兩次,每次半片,3-4天可痊愈。④可以使用10-15ppm的氯黴素浴。⑤口服酵母片。⑥在飼料中添加2%氯黴素或其他胃腸抗生素。
3、爛皮癥
癥狀是早期青蛙頭部、背部、四肢等處皮膚失去光澤,同時出現白斑,背部表皮脫落腐爛。3/u4天後出現白色內皮,7天後露出紅色肌肉。該病傳播迅速,10天左右池塘中的大部分青蛙可同時發病,死亡率極高。這種疾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特別是100g以下的幼蛙。防控方法:①飼料多樣化,加強營養。②補充VA,可以餵VA膠囊或魚肝油。或用於水產品或家禽的多種維生素。
九、石蛙的天敵及其控制。
(1)石蛙卵的天敵主要包括魚類和水生無脊椎動物,如水蚤和水生昆蟲。此外,青蛙和蝌蚪也要吞食蛙卵。這些天敵必須在蛙卵孵化池中消滅。
(2)蝌蚪、幼蛙、成蛙的天敵主要有魚、龜、鱉、蛇、鼠、水禽、蛙等。可以通過清理池塘、清理田地、清理墻壁、誘捕等方式清除。蛙池上口要用透氣網覆蓋,防止天敵入侵。
我的老師李宴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的主任。她從事中醫工作已經30多年了。在30年的從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患者和臨床壹線,是名副其實的中醫臨床醫生。但我只跟蹤了不到2年的研究。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李宴民老師不僅給了我技術上的指導,還教會了我什麽是醫德。她認為“醫學是仁術”,“作為醫生,要把病人當親人,真誠相待,讓患病的病人喝上橘子的甘泉和杏樹的蜜果,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