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漢代經學

漢代經學

十三經作為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涵蓋了儒家的基本內容。北京現存孔廟石碑189塊,包括《易》、《蜀》、《石》、《李周》、《李逸》、《李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傳》、《論語》。在中國歷史上,把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是壹種傳統,自漢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畫像石經的經文是歷代朝廷官員的必讀文本,樂畫像石經有著無可比擬的尊崇的政治地位。壹人為萬代之師,壹言為天下之治。從孔子到儒家再到經學,這些都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命運,而提到經學必須從漢代說起。

在公元前195年的冬日,山東曲阜的孔子墓園將在這裏迎來壹位非常特殊的客人。客人的名字叫劉邦。此時劉邦已經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掌管著漢朝的最高權力,這讓夫子墓的守衛非常擔心。早在劉邦做皇帝之前,他就鄙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認為儒家思想陳腐,罵儒生腐敗,甚至脫下他們的帽子用作導尿管來羞辱儒生。劉邦這次會對孔子采取什麽態度?

在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的檔案中,有36件明代(公元1465-1505)的孔子聖物彩繪絲綢復制品,展示了孔子的生平事跡。壹幅描繪劉邦祭祀孔子場景的畫,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畫面。從《高斯魯皇帝》的畫面可以看出,高斯魯皇帝的祖先劉邦到達孔子墓前時,用最隆重的方式祭奠了孔子,並獻上了豐厚的禮物,這是最高統治者在史書記載中第壹次公開祭拜孔子。

劉邦對儒學態度的轉變與儒生叔叔孫同有很大關系。和其他儒生壹樣,在激烈的楚漢戰爭中,孫同叔叔帶領100多名弟子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關註的是那些削旗的賊和英雄,對孫同叔叔並沒有太多好感。在隨後的三年裏,蜀對劉邦非常謹慎,沒有向劉邦推薦壹個儒生。相反,他推薦了許多善於沖鋒陷陣的武術家,這讓追隨他的儒生感到困惑。眾所周知,孫同叔叔正在等待機會。劉邦出身平民。他當了皇帝後,身邊很多人不懂禮儀,在朝廷喝酒以博取信用。劉邦對此很苦惱,但又無可奈何。這是孫同叔叔最好的機會。他明確告訴劉邦,儒家雖然不能在戰爭中征服天下,但可以為天下的長治久安盡心盡力。劉邦還遠遠沒有意識到儒家思想的作用,但孫同叔叔制定祭祀禮儀規範大臣言行的計劃,無異於給了劉邦及時的幫助,他當即批準了孫同叔叔的計劃。典禮當天,場面隆重有序。劉邦第壹次深刻感受到了作為壹個皇帝的尊嚴,以及禮儀和秩序的重要性。從此,劉邦不再把儒生和儒家視為擺設,而是逐漸認識到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儒家思想也因此在漢朝廷中占據了壹席之地,正式登堂入室。

公元前195年,當劉邦打敗最後壹個強大的異姓軍閥英布,帶著病體去祭奠孔子的時候,他似乎已經隱約覺得,只有儒家思想才是最適合保證漢朝長治久安的思想。然而,當他意識到這壹點時,他的生命即將結束。祭奠孔廟不到半年,劉邦病逝。此時的儒學遠不是最受推崇的儒家經典,甚至重要的經典也不容易找到。在先秦時期,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壹,地位並不顯赫。秦朝統壹中國後,以法家思想為基礎建立國家制度,排斥儒家等諸子百家,甚至焚書坑儒,焚燒民間書籍,偶有詩文者,皆犯斬首之罪。項羽的軍隊進入鹹陽,燒了秦的宮殿之後,就連醫生們藏起來的詩詞、書籍、語錄也在大火中毀於壹旦。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壹切都是廢墟,文化卻是荒蕪的。

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壹直在從事壹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尋找失傳的海內外古代典籍,這顯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漢初也是這樣。由於秦代焚書坑儒等事件的影響,在尋找儒家經典時必然面臨諸多困難。漢朝基本上繼承了秦朝的政權和制度。劉邦活著的時候,東征西討,終日求教於西方。就連秦朝禁止民間藏書的法律也沒有廢除。直到他死後三年多,漢惠帝才正式下令廢除攜書法。六年後,漢武帝廢除了誹謗罪和異端罪,開始極大地包容各種流派,鼓勵學術發展,同時也進行藏書,開辟了獻書之路。除了墨家在秦末的衰落,先秦時期活躍在政治文化舞臺上的儒、道、法、陰陽家在漢初並存,尤其是儒家在被秦壓制後,急於復興其濟貧治國的野心。可是,世界那麽大,能找到經典的很少。

這本書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記錄了從姚舜禹到東周約1500年的歷史,記載了先秦時期先賢的言行和智慧。到了漢代,周公和孔子留下的舊經學演變為六經,即易、蜀、史、李、越、春秋。而嶽在漢初已經完全消失,連蜀都難覓蹤影。為了保存儒家經典,東漢西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下令將官方經典以隸書的形式印在48塊石碑上,作為學者的標準教材。這是東漢著名儒生蔡邕寫的《西平石經》。每塊石碑高十尺,寬四尺,立在首都洛陽太學講堂的東側。建成當天,盛況空前,人們紛紛前去觀看、臨摹。然而,經過多年的滄桑和變化,今天看到的西平石經壹部分保存在Xi安碑林博物館,另壹部分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傅盛的《贈經圖》是明代畫家杜謹的經典之作。傅盛是魯中儒學中的壹位專制尚書。秦始皇下令焚書時,不畏艱險,將壹部史書藏在墻裏,成為漢文帝年間中國唯壹的壹部史書,而傅生也成為當時唯壹會講史書的儒者。朝廷馬上邀請他進京,但是傅生九十多歲了,不能進京,漢文帝就特意派了個頭太大的晁錯去上傅生的學。晁錯學完《尚書》後,被漢文帝任命為大夫。當時漢朝有70多位醫生,有治療儒家的醫生,也有治療道家、法家、陰陽的醫生。各種學說都想成為漢代思想的主流,其間也發生過多次爭論。漢初雖然在壹定程度上重視儒家思想,但在連年戰亂、土地貧瘠、經濟蕭條、社會矛盾激化的國情下,道家的無為思想顯然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從而占據主導地位。

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可能就是在道家無為的政策下出現的。從劉邦到漢景帝,漢朝統治者提倡與民同息的思想,在政治政策上實行郡縣制和封建制並行,給予諸侯國很大的自治權;經濟上,鼓勵農耕輕狂;在社會政策上,要堅持以德制武,以德改造民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社會在楚漢戰爭六十余年中,壹直在默默耕耘,逐步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據史書記載,到漢景帝末年,國家的糧倉已經滿了,新谷子在舊谷子的壓力下堆積在糧倉外。金庫裏很多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落的錢也數不清。有了如此豐碩的成果,道教思想在全國的地位更加突出。

然而,文婧繁榮的時代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尤其是世風敗壞,令有識之士十分擔憂。賈誼在《治安策》中寫道,‘秦欲壹統天下,實行商鞅變法,棄禮棄仁。秦雖然成就斐然,但他崇尚功利主義。雖然現在是漢朝,但是秦朝留下的風俗沒有變,世人追求奢華,與人競爭。朝廷對此沒有定制,導致人們拋棄禮儀和羞恥感,壹天比壹天嚴重,人們為了利益而做事。“針對這種現象,賈誼希望漢文帝重視禮義教育。而漢文帝只是部分采納了他的意見,整體上仍然實行道家無為的政策。才華橫溢的賈誼遭到宰相、邱等權臣的強烈抵制,很快被排擠出地方,英年早逝。

道家思想也受到各路諸侯的推崇,淮南王劉安就是其中之壹。他組織編寫的《淮南子》包含了許多學派,但道家思想是主要的。他希望漢室始終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讓諸侯國有更大的自由。這種政治格局不僅剝奪了政府大量的納稅人,而且嚴重侵蝕了國家財政,使諸侯國逐漸強大獨立,也使中央集權的統壹帝國時刻面臨著被分裂的威脅。晁錯在漢景帝時到傅生學習《尚書》,成為壹名古代學者。他敏銳地覺察到了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明確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得到漢景帝的支持。沒想到,這就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很快被平息,但漢朝與諸侯國的矛盾依然尖銳。儒家倡導的積極有為的大壹統思想,也與道家保守的思想發生了激烈的對抗。

山東省桓臺縣田莊鎮元谷村,是漢代儒家元谷聖的故鄉。後人為了紀念他修復五仙寺,建了壹座雕像。漢景帝年間,袁谷生因為學了《詩經》,被任命為大夫。他的儒家思想與當時保守的道家思想格格不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和道士黃生在景帝面前進行了壹場辯論。他們都以商湯和周武王為例來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場辯論的主題表面上是前代的歷史往事,實際上他們的態度是針對當時的現實政治。

到漢武帝時,在無為而治思想的指導下,皇權政治出現了多次危機,積累的社會矛盾呈爆發之勢,這使得漢朝不得不反思以往的治國理念,並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應對危機。在統治思想上,逐步擺脫黃老之論,轉向積極有為的儒學,是漢代統治者的必然選擇。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采用宰相魏紈的奏折,凡是研究過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等學說的人,都不準選官,這意味著法家、縱橫家的思想被拋棄。公元前136年,漢武帝下令任用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中的博士,所有經學在政府中更為完備。壹年後,竇太後死了,梁武帝得以大張旗鼓地重用儒生。然而,面對社會上已經存在的種種弊端和思想混亂,僅靠禮儀和零碎的思想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漢武帝迫切需要壹套完整系統的治國平天下理論。他需要將此與自己的施政緊密聯系起來,壹次性制定出全面的國家政策。全世界誰能提供這麽系統的概念?

河北景縣大東古莊村有壹個千年傳統。每當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都會來到壹寸長的東子祠堂祭拜。通過這種方式,人們祈禱他們的子孫能像他們的祖先東子壹樣讀詩,為社會做貢獻。東子就是董仲舒,西漢時期的壹位大學者。從古到今,關於董子家在哪裏的爭議很多,但千百年來人們對東子的尊重壹直沒有改變。董仲舒閉門苦讀,書房緊臨彩園。然而,因為他的努力學習,他三年沒有偷看花園。董仲舒以《楊公春秋》為基礎,結合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吸收法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是漢代經學的創始人。儒學經世致用成為漢代官方的統治哲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的主導思想,也成為今天各大研究機構和學者探討儒學的內容和方向。

公元前134年,完全掌權的漢武帝迫不及待地寫了壹封求道論。董仲舒立即回應,並采取了很好的對策。漢武帝問了三個問題,咨詢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治國的政治和技巧,人與自然的聯系問題。董仲舒連答三章,直指當時社會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根本的解決辦法。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策三答,被稱為“天人三策”或“出良策”,它將徹底改變儒家的命運。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議是,‘凡非六藝之科,而掌握孔子之術者,皆出於其道,故不進也。六藝是壹個讀書人必須具備的六種才能,他強調要用孔子和儒家思想來統壹天下的思想。漢武帝聽了之後,把所有治不好儒家五經的大夫都辭退了,又用優秀的文采招募了幾百名儒生。這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的驅逐。

董仲舒還首次提出了建立太學以教治國的主張,即通過國家辦學的方式培養接受經學教育的人才,使經學所倡導的政治理論得到更好的實踐。國子監是中國壹所古老的大學。國子監的名稱始於西周,真正作為官學興盛於漢代。也正是由此,適應不同年齡的學校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讀經之聲從各個流派流傳下來,從古至今已經聽了兩千年。《易》、《詩》、《書》、《禮》、《春秋》五經在漢代被確定為官學,五經理論成為漢代最正統的儒家學說和政治統治理論。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加到十四人,因此也被稱為五經十四博士。

與董仲舒同時代的儒生龔孫紅,也受到漢武帝的重用。公孫弘雖然是壹個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卻被提拔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被任命為宰相的老師。龔的才華是以務實著稱的。其政治思想具有明顯的儒法融合傾向,認為法離義不遠,禮離義不遠。它將董仲舒的建議付諸實踐,向漢武帝建議建立學堂制度,將經學作為國子監教育的統壹教材,設立經學考試,為各級部門提供官吏人才,將經學與李璐研究聯系起來,為經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代經學傳承十分講究,門派傳承嚴格有序。西漢初年,學五經的大師有學詩的沈培公、袁谷生、韓嬰。學過書的傅盛;高是人,傳承者是李;學易的田禾;胡武生、董仲舒、沈培公等。而董仲舒則是《春秋》公羊學的集大成者。毫無疑問,他是最有影響的經學大師,講授公羊的《春秋》。漢代的經學師範大學,壹生致力於壹個,就是所謂的窮經。這種執著的精神和樸素的態度,也是後人稱國學樸素的原因。西漢經學師範大學士多為文官。到了東漢,經學師範大學士經過幾代已經成為貴族世家,經學被這些經學世家壟斷。這些家族不僅在政治上掌握權力,成為經濟上的巨頭,而且在統治意識形態和社會道德方面擁有話語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具有聖人和君王的地位,被喻為天上的神。祭祀孔子也成為壹項重要活動。經學也成了儒家的占蔔。作為神學預言,占蔔和占蔔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漢代經學地位的提高,產生了依附於經學的舒威,以占蔔詮釋經學打開了經學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大門。

但漢代經學最重要的特點是用經學實用。他們廣泛融合和吸收各家之長,豐富儒家經典,致力於王朝的治理。尤其是在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專家們運用經學的專長得到了更加淋漓盡致的發揮。學者們用陰陽五行學說改造先秦儒學,創立了陰陽災異學說,以限制皇權,規範皇帝行為。他們認為皇帝的行為符合天道,天上會出現吉祥的征兆來贊美它。如果不符合天道,天道會告訴我們災難和不同,並作出警告。漢武帝晚年災害頻發,漢武帝的壹封回信《輪墾詔書》中包含了大量的自我反省,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份保存完好的皇帝檢討書。

田字,作為皇帝的專用名,是這個時代的文人創造的。春秋大壹統理論實際上是漢代學者的壹個創造。它是由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學者提出的壹個概念,意思是重視和尊重,統壹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王子都與田字捆綁在壹起。正如《漢書·王績傳》所說,‘春秋如此統壹,六合同風,九州也* * *’。”這種以正統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強化了中央集權的權威,對中國和東亞社會產生了兩千多年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繼董仲舒提出以仁、禮、義為主,刑為輔的治國方針後,漢代學者又創造了另壹個重要理論——三綱五常。所謂“三鋼”,就是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所謂“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雖然三綱五常經常壹起使用,出自宋代朱,但在漢語和儒家思想中對這些概念的討論已經非常明確。三綱五常是以規範秩序為核心的社會倫理,深深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文化心理。

綿延兩千多年,三綱五常內化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規範。儒生溫良恭儉讓,成為踐行三綱五常的典範,這不僅體現在他們的道德行為上,也體現在人們的人生取向上。很明顯,儒家是節儉的,最能代表他們身份的儒家衣服,幾乎都不是綢緞做的。麻棉更能表現出自己的謙虛大方和對名利的淡泊。儒者風範壹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最為推崇的人格傾向。

漢武帝以後經學雖然蓬勃發展,但也並非壹帆風順。漢代經學分為經學和古文經學。今文經學壹般是指漢代用隸書寫成的儒家經典,列為官制。但自西漢末年以來,經學受到了古文經學的挑戰,古文經學是指那些不立於中央官學或藏於皇家密室或流傳於民間的經學,通過尊崇周公來壓制對孔子的崇拜。中國古代經典的興起在壹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現代經典神聖化儒家經典的趨勢。到東漢末年,現代文學的儒家經典和古文處於並置狀態。與此同時,有識之士開始不再糾結於爭論,而是治理現代文學與古文的儒家經典,通過融合謀求發展。東漢末年,出現了壹位經學大師,他就是鄭玄。他試圖融合現代經學和古代經學,經學進入了壹個小統壹的時代。顯然,經學雖然脫胎於儒學,但其文化淵源的多重性,似乎與《易經》所說的“天下壹致而通萬物,殊途同歸”的道理不謀而合。儒家經典從道家學說中改變了道的概念,道被社會化、應用化,使無為變得無所不包,與民同息變得積極進取。儒家經典借用了法家的國家學說,彌補了自身對君主權威和國家制度認識的不足。儒家經典借鑒墨家的天道、天意、小康、大同等理論,用來捍衛皇權的合理性,建立理想社會。儒家經典的壹些理論至今仍有讀書的影響。

司馬談,漢代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也是壹位歷史學家。他曾批評儒家思想心胸寬廣,缺乏細節。也許司馬談錯了,他指出的缺點恰恰是它的優點。儒家的博客可以讓他像海綿壹樣廣泛地吸收各家之長,而不缺乏側重點,這樣儒家就不會因循守舊,固守短處,而是可以與時俱進,發揚光大。正因為如此,兩千多年來中國古代社會經典的影響力是其他理論無法比擬的。雖然取得了獨尊地位的儒家經典有神聖化、庸俗化的傾向,也有同樣的道德強制,但其強烈的經世致用的現實關懷和自我批判精神凸顯了其學術流派的本質,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今天,我們在孔廟祭拜孔子。我們的感受和其他宗教場所不太壹樣。孔廟正殿的儒生泥塑,很親切,很熟悉,就像壹個家庭在和他進行文化對話。無論如何,這位老師和其他聖賢壹樣,依然在滋養我們的文化,啟迪我們的智慧,規範我們的行為。

  • 上一篇:最簡單的配菜是什麽或者最簡單的配菜是什麽?
  • 下一篇:銷售詞匯和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