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喪葬文化常識

喪葬文化常識

1.在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儀式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壹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壹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吊唁儀式:壹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壹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

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壹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編輯本段其他註意 原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壹次紙,燒七次,過七殿,***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壹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壹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還有特別需要壹說的是犯七。

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

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紮於谷桿上,還要剪壹把傘,壹架梯子,壹座橋。把這些紙人圍成壹圈,紮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後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並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壹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壹旬,調審壹次:壹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壹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壹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後、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2.中國喪葬的禮儀有哪些

中國喪葬的禮儀有哪些

1、通知親友

如果死者家屬有人不在時,在場的人第壹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屬。並通知壹到二位能幹的、與死者關系親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屬及親密朋友應以電話通知近親戚,即使他們住地遠,也應以電話予以通知,但如果打電話花費太貴時,朋友及較遠遠親則可以用電報予以通知。

2、死亡證明書

死亡證明書應由負責照料死者的醫生填寫。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時因某種原因沒有醫生在場時,則應由公醫檢驗,確定死亡原因,填寫死亡證明書。這種手續必須立即完成,因為其他壹切事項均需等死亡證明書完成簽證之後才能開始進行。

3、發布訃告

訃告是死者所屬單位組織的治喪委員會或者家屬向親友或有關單位報喪時使用的通知或文書。訃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職銜、死亡時間、直系親屬名字、殯葬時間及地點等。

4、陪葬衣物

負責安排喪葬的人,應在死者家屬協助下,將死者陪葬的衣服準備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裝無嚴格的規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歡的服裝,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場合穿用的服裝。年輕女子死亡時多穿白色服裝,小孩子則著學生裝。結婚戒指壹般都給死者帶著下葬,而其他首飾都取下。現在大家都習慣在殯儀館舉行吊唁儀式、開追悼會。死者的家屬也常常在這裏接見前來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參加吊唁和追悼會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壹般送到殯儀館。死者家屬可請壹人專門負責花圈有關事宜,並記錄送花圈的人名和單位,以便日後表示謝意。如果訃告已寫明有“懇辭花圈”時,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贈送鮮花給失去親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義。喪事過後若能經常性地贈送壹些鮮花,會使失去親人的人因妳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

現代喪事吊唁儀式大多都在殯儀館舉行。死者家屬也在殯儀館接見前往吊唁的親友,這樣的話,主持喪事的人應在發布訃告時把家屬到達殯儀館接受親友前往吊唁慰問的時間予以公布。其他時間,人們想前往吊唁,但又覺得自己與喪家的關系不夠密切而不便打擾時,則到殯儀館會客間,在預先準備好的簽名簿上簽名後離開即可。

7、追悼會及其儀式

不論城市或鄉村,不論單位或民眾家庭,人死了,開追悼會來寄托哀思,是現在人們常用的應當提倡的壹種新式喪禮。開追悼會既是悼念死者,也體現了社會文明,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8、遺體告別儀式

近年來,除了那些極有成就的名人學者以開追悼會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壹般人死了都只進行遺體告別儀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屬得知殯葬時間,應即行參加送葬,如果訃聞寫明為“家奠”時,則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屬另有通知請求他們參加送葬。若訃告寫有殯葬時間,地點時,可認為是正式邀請參加送葬。是否願意參加,壹切由自己決定。當然,如果妳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與死者家屬為密友,不參加送葬,就會被認為是無情無義了。

10、骨灰安放儀式

安放骨灰盒的禮儀,壹般在墓地進行。墓地壹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時間。碑的背面不刻寫碑文。死者親屬肅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緩緩放入墓穴。然後封穴蓋頂。封穴畢,在墓碑前的親屬獻上花圈、鮮果,並行禮致哀。

11、服孝

我國傳統的喪服禮制比較復雜,講究“穿白帶孝”,不同的親友穿不同的喪服,持服期也不等。現在喪禮、喪服大大簡化,大多數人都盡可能地設法節哀,並避免讓自己悲愁心情影響別人。而穿孝服則很容易讓人回想起過去。況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礙著穿著者過正常的生活。

3.古代葬禮習俗

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壹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1、停屍儀式 咽下最後壹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

壽衣壹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 *** 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壹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2、沐浴更衣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

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壹次化妝整容。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壹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後壹次換裝儀式。

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裏,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

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壹個代碼了。3、買水 清洗屍體所用的水壹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

它本身是壹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壹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

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壹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於"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幹幹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4、引靈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壹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

山東臨沂壹帶的習俗,是用壹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壹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壹圈,然後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5、飯含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

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6、報喪儀式 停柩壹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壹種儀式了。

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

報喪用的訃聞,壹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於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於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幹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

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後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

7、招魂、送魂儀式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

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壹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淒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

這個孤魂就會成為壹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壹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

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

8、指路 人死亡後,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裏走呢?於是下壹個程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指路"。

"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壹些宗教的亡靈世界裏,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

首先,先上壹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壹條河,那裏有許多白骨。

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儀式,表現了人們兩種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態。

壹方面希望死者靈魂活轉回來,另壹方面則要告訴死者的靈魂迅速離開。9、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

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壹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壹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10、開吊儀式。

在浙江壹帶,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壹口"報喪鼓"。

4.喪事禮儀註意什麽

1、服裝:男女均應穿黑色或藍色等深色的服裝,男士可內穿白襯衣或暗色調的襯衣,女士不應塗口紅,不可戴亮色調的圍巾。

2、飾品:盡量不要佩戴飾品,如需佩戴可考慮素色的飾品或盡量不要外漏,千萬不要外漏佩戴黃金,這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 3、慰問句:關懷和安慰對於死者親屬是很必要的,壹些過當的舉重如嚎啕大哭應盡量避免,在措辭上也應註意,作為慰問句語,壹般可以這樣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傷,請節哀”或“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請保重好身體”。

4、措辭及舉動:在葬禮上壹定要註意用語,不要出現“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匯;葬禮時肅穆的吊唁者應收斂,不要高談闊論。帶著兒童的,不要讓孩子嬉笑打鬧,說話聲音盡量壓低,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示出誠意。

擴展資料:

吊唁的禮物選擇: 1.在追悼會上人們常常送的就是壹些禮金,這是壹種約定俗稱的交往禮物,又是妳的壹份心意,畢竟在開追悼會的時候總是需要花費和開銷的,妳的禮金能夠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記得,這個禮金千萬不能用紅紙包裝,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紙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寫上“奠儀”、“帛金”之類的黑字並署名。

2.挽幛、挽軸、挽額也稱禮幛,題詞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為多,多是直寫,橫寫的稱“挽額” 3.祭奠禮品如贈送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並隨祭品附送禮單帖。 4.花圈或花籃。

鮮花或紙花均可,上寫有挽帶,有上下款,上款寫對死者的稱謂和極簡短的悼詞,表示對死者的懷念。不過送的花也有些講究,因為每種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總的來說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黃色和白色為主,千萬不要送那些過於鮮艷的花。

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黃菊和白菊紮在壹起表示肅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實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黃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戀之意,讓逝者走好。

(5)白色大麗花可布置靈堂、靈車,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對亡靈的哀悼。

5.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

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復合體,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

中國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環境、生存、形態、宗教信仰的影響較大,而葬制則主要受社會形態、社會意識的影響更多。這使得我國的喪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鬼魂觀念由來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說到了人死後成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喪葬文化是後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們不應把它完全當做封建糟粕,也無需從迷信的角度來看待它,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壹部分。中國人在漢代時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廳、廚房、廁所、飼養牲畜的棚欄,囤積食品的倉儲,墓中還刻有日、月、星、辰、神話故事、神獸仙禽、仙雲卷草等圖案。

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安寧,也要讓活著的人滿意。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壹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破四舊”曾動搖了既存的傳統喪葬文化及其闡釋系統;而且以宗教迷信、巫術來解釋並對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經濟地處理喪事的方法。但在農村,人們仍然向往壹些傳統的治喪方式,作為對後輩的壹種教育及對傳統習俗文化的傳承。喪葬文化是壹種活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壹種貼實的文化,比那些書寫在紙張上文字要真實,體現著中國文化實際內涵——對待生命的熱忱態度。

如:

關中是炎黃始祖的發祥地,喪葬文化悠久而厚實。喪葬屬於古代“五禮”中的“兇禮”,長期以來,人們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理”的古訓,“喪盡禮,祭盡誠”。而農業時代的親情、孝悌、道德、習俗、法律、崇拜等,在關中的喪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喪葬文化中禁忌與講究

舊禮中的繁文縟節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講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學道理。關中喪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說“歿了”、“走了”、“倒頭”、“晏駕”、“奄息”等,否則就是對逝者不敬。人死後的第壹件事是報喪。關中的報喪“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壹個喪訊按方向由數人分別面報,不能捎報。同時,主家門外掛紙幡、出門牌,告示鄉鄰村人家有喪事,免拜訪打擾。

人死以後,直系的晚輩要披麻戴孝,表示後代對逝者的孝意和哀悼,這壹習俗源自周禮。人倒頭之後要設立靈位。按關中喪俗,死者腳下要點壹盞長明燈,長燃不滅直到埋葬。人沒咽氣前,就要剃頭、洗臉、凈身,並穿上事先準備好的長袍馬褂型的“老衣”。穿舊款式衣裳是因為逝者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識別新式服裝,而不讓逝者認祖歸宗。老衣忌緞和皮毛。“緞”諧“斷子絕孫”意,皮毛是因為顧慮來生托生為畜類。人死以後,臉上要蓋壹張麻紙,俗稱苫臉紙。壹是怕人看見逝者臉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復活,因為壹有呼吸,從紙上就顯現。關中人死之後最少放3天,也是考慮到假死的情況。男性逝者入殮時,必須有舅家人到場,以監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殮時,必須有娘家人到場。關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頓”,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們圍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淚掉入棺內,說是對亡者不好,其實是變相地勸人節哀。又如,送埋以後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頭,意思是亡靈會跟著回來,其實也是規勸孝子盡快離開墓地,不要過度悲傷。

6.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壹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2、吊唁儀式:壹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壹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

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7.殯儀常識

好像合法的只有“人本”,“同心”,“安然”這三家,其它的殯儀公司都是些非法的,沒有取得合法地位的,而且很多就是兩三個人合起來就幹個殯儀公司的! 其中“人本”殯儀公司最好,是合肥市殯葬處與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合作的產物! 記得去年我朋友家外婆過逝,人還沒有死的時候就有殯儀公司守在醫院門口,煩死他們了,後來選擇了同心的殯葬公司,那些人只知道推銷殯葬用品,根本不懂什麽叫做殯葬!連壹些基本的殯葬常識都不懂,告別儀式跟走形式差不多的,做得差死了! 前段時間我們安大數學系許教授過逝了,就是人本殯儀公司服務的,跟那家同心殯儀公司是天壤之別,服務好得是沒有話說,把整個喪事活動寫成策劃書的形式,特別是告別儀式,用了許教授生前最喜歡的壹首“送別”歌,情景催人淚下,讓所有在場人感動不已。

8.中國古代喪葬習俗有哪些

停屍儀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病人在咽下最後壹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壹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

同時,家裏人還要在死者的嘴裏放上壹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壹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

報喪儀式

停柩壹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壹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壹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 在漢族的觀念裏,報喪不僅是壹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壹種和親屬家人壹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儀式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喪家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

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近代以後,靈柩壹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壹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吊唁儀式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吊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來吊喪,並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於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並迎送如禮。壹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首先要布置靈堂,點燃長明燈。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現在城市,吊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

入斂儀式

吊唁舉行完畢之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 殮衣穿好後,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壹別,所以舉行大殮儀式非常隆重。

屍體、殉葬物放妥後,接著要釘棺蓋,民間稱為"鎮釘"。鎮釘壹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說這樣能夠使後代子孫興旺發達。入殮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入殮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殯。

喪服儀式

在所有的這些喪葬習俗中,喪家必須穿戴喪服。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還有壹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

出喪擇日儀式

屍體收斂之後就要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喪,又叫"出殯",俗稱為"送葬"。停屍祭祀活動後就可以出喪安葬。在許多民族中對出喪日期都要慎重選擇。出喪擇日儀式甚是簡單,有時只需翻翻皇歷或問問"陰陽先生"即可。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壹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壹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擡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內用鋤頭挖三下。

最後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裏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壹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壹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

  • 上一篇:司機和汽車缺壹不可。讓我們來看看2019WTCR冠軍隊伍背後的故事。
  • 下一篇:韓國有什麽特色小吃?(請附上妳的韓文名字和中文名字),而且妳也不用感謝我的好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