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兩波移民,移民的原因是征夷避亂。
第壹次:公元4世紀,晉人遷徙到福建,晉代五芒花時期(公元前304-439年)形成了壹些初級的泉州方言。當外族入侵中原,在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時,中原(河南壹帶)的八大家開始在福建晉江、泉州等地避難。
但這次數量很少,大部分移民停留在岷江和木蘭江流域。南朝梁年間(公元502-519年),為了維護閩南地區的穩定,在晉安縣南部設立南安縣。設在南安市豐州鎮,通往晉安等三縣,現轄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但不久即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吳榮才第三次在泉州設市。
沒過多久更名為泉州,泉州市中心城區建制穩定。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四百多年後的五代才建縣。所以少數“全州話”是三、四世紀中原的吳楚話(如phio5、ng2、Hohia)和當地的越南語(如loo3(高)、san2(薄)、lim(飲)、hiu3)。
第二次:初唐時,陳政和陳元光的父親定居漳州。漳州方言最初形成於通章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的野蠻人陷入困境,朝廷派陳政和陳元光(該縣向東)前往南方平息混亂。亂後定居漳州,包括今天龍巖的新羅、漳平。這些人帶來了七世紀的中世紀中國人。
唐朝建立漳州之前,只有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該是能被唐朝控制的農業戶口。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壹些野蠻人居住在漳州南部的山區。由陳元光率領的唐軍為控制漳州進行了長期的戰鬥。雙方交戰的結果是,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蠻族最終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並不十分繁榮,南宋時發展達到第壹個高潮。影響較大的是明朝單獨對漳州開放海禁,“繁華鎮為壹方,港口千帆爭雄”是當時的生動歷史寫照
第三次:9世紀後期,王超、王深鸞、王統治福州、泉州,泉州方言形成。
唐朝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朝時,光州固始縣的王超、王深鸞、王三兄弟南下平定叛亂。叛亂後,王超被任命為強大的福建軍隊的特使。也就是這群人帶來了九世紀的中原方言。
第三次移民多為唐代淮南道廣洲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時,這是壹些“讀書聲”的主要來源。明末,學者們系統整理了當時的閩南語,寫成了《銀輝寶鑒》,誕生了十五個聲調。
擴展數據
閩南語的傳播不僅在閩南,早已超越了省界和國界。在外省流傳最廣的閩南語是臺灣省,而在臺灣省島內,除了高山族地區,幾乎都講類似漳州、泉州方言的閩南語。初步調查,臺中、臺北略偏向泉州,臺南、高雄略偏向漳州。據說閩南人向臺灣省的遷徙始於元代,大規模遷徙是在17世紀中葉。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省。
300多年來,閩南人、其他地區的漢族人和他們的高山族同胞壹起開發了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同壹個民族的生活和鬥爭中,閩南語壹直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保留在臺灣省人民的口中。尤其是今天,大陸與臺灣省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臺灣省的哥們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就顯得更加重要。
國民黨在臺灣省執政初期,由於國民黨政府強制推廣普通話,閩南語在臺灣省衰落了幾十年,說閩南語的人被稱為“臺灣人”。民進黨執政後,大力推廣愛家鄉、臺灣省人說臺灣話等本土文化和活動。說閩南話成為壹種時尚和當地人,許多大陸人和客家人(如胡瓜)也在那裏。
目前臺灣省內很多電視臺也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如MTV、李三、臺灣電視臺等。各大電視臺也制作各種類型的閩南語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閩南語也被列入臺灣省學生的課程。臺灣省會說閩南語的人很多,占全省80%左右。
除了臺灣省省,許多東南亞國家的華僑也使用閩南語。據初步統計,國內外講這種方言的人有4000多萬,很多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閩南人與馬來人通婚的後裔超過65,438+00萬,很多馬來人也使用閩南語。
百度百科-閩南語
百度百科-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