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族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滿族學會會長,中國故宮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館長。著名歷史學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清史、滿學、北京史。《清十二帝之謎》、《明亡六十年與清盛世》、《康熙大帝紫禁城》、《禦窯千年》等壹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山祖師”。文集包括《顏部集》、《顏氏集》、《袁崇煥研究紀倫》、《漫雪紀倫》、《清時輪集》、《顏崇年文選》等。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大清開國史》(上冊)、《康熙大帝傳》、《古都北京》(中、英、法、德版本)、《袁崇煥傳》等。主要著作是《顏崇年集》25卷,論文主要是《顏崇年文選》。學術叢書《滿族研究》系列1-7、《袁崇煥學術論文集》主編。他發表了100多篇關於滿族研究和清史的論文。
發起並主持第壹至第五屆國際全研究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文名:顏崇年。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蓬萊
出生日期:1934年4月24日
職業:學者
畢業學校:北京師範大學
主要成就:著名歷史學家
榮獲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代表作品:《努爾哈赤傳》,北京古都人研究文集,講清朝十二個皇帝。
血型:AB
人物體驗
早期生活
1934年4月24日,顏崇年出生在山東蓬萊謝松營壹個漁民家庭。顏崇年在這個半農業的村子裏壹直生活到15歲。
說起自己的童年,他還記憶猶新。那時候他在家務農,和漁民壹起出海。他經歷了烈日的煎熬,也看到了波濤洶湧的危險場面。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人生道路影響很大。也是在村子裏,顏崇年開始上學,第壹次接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
北京六中畢業後,閻崇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彜教授。“老師提倡歷史不僅要在書房裏學習,還要還給群眾,對有歷史知識的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既主張對歷史進行學術研究,又主張普及歷史知識。”
閻崇年癡迷於歷史的研究,他為此吃過苦。他以前在學校工作,有人說他走了“白專”道路,“右傾”,所以在1963到1965期間,被送到居庸關北京南口農場進行思想改造。身處逆境,顏崇年仍不忘偷看史書。有壹次他被叫去談話。領導問:“妳為什麽去農場?”他說,“轉變妳的思想。”“為什麽要看線裝書(歷史書)來改造思想?”他說:“我學的是清史。那時候還沒有著裝書籍。”領導比較開明,就沒再批評他了。只是告訴他要註意群眾的影響,安排他晚上工作,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回想壹下過去。
書讀得越多,閻崇年越冷靜。文革期間,他既不參加保皇黨,也不參加造反派,自稱“吟遊詩人”。“文革”10期間,他沒有挨過打,也沒有被抄過家。
學術課程
“我們應該敬畏歷史:為什麽要‘尊重’?因為借鑒前人的經驗,會獲得寶貴的智慧;為什麽是“恐懼”?因為重復前人的錯誤會受到歷史的懲罰。我們應該敬畏歷史,既不能忘記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去歷史的輝煌。”
“求真理性,以史為鑒,師法自然,這是我學歷史的主旨。學歷史最難的就在於兩點:說別人沒說過的話,用別人沒用過的史料。”(《閻崇年選集》序言)
“學術研究是持久的。壹個歷史學家壹輩子寫學術論文,壹年兩三篇,也不過幾十篇。除了適時、應時、救急、有求必應的,還會有多少新作、佳作、佳作、傑作?而在論文中,幾年、幾十年、幾百年後,有多少文章讀起來會有用,嘗起來會好吃?學術作品要經得起歷史的、地域的、學術的、國際的檢驗。”(《閻崇年選集》序言)
顏崇年回憶說:“我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喜歡歷史了。高中畢業就開始學歷史,到現在已經50多年了。我所在的中學是北京市第六中學,也是當時全市最好的中學之壹。我在考試中歷史成績很好。我的數學和物理成績也很好,考了全班第壹,全年級第壹。學完大學歷史,要選擇某壹段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首選是先秦史。那時候我二十多歲。我去找壹位我非常欽佩的老先生,給他看了我的文章。老人答應了,並鼓勵我。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妳最好不要研究先秦的歷史。研究先秦歷史的優勢在Xi安,陜西的考古發現和文獻的第壹手資料都在那裏。妳在北京。從地理優勢來說,妳最好研究壹下清史。北京在清代歷史上是壹個重要的地方。我覺得老人說的很有道理。我從1962開始學習清史,從未動搖過。"
顏崇年回憶說:“作為布衣書生,我主要做了三件力所能及的事:
第壹,清朝開國史的學習和研究。著有《努爾哈赤傳》、《袁崇煥研究論文集》、《清朝開國史》、《清史論文集》等,發表論文數篇,共計三百多萬字。有人說,目前顏崇年發表的字數是最多的。
第二,充分學習、開發和研究。此前中外學者對滿洲歷史文化的研究很多,但從學科來說,有蒙學、藏學,沒有滿學。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閻崇年與國內外同仁壹道,發起並界定了滿族研究,創辦了北京滿族學會,出版了《滿族研究文集》,主編了《20世紀滿族研究》和《世界滿族著作提要》,發起並主持了第壹屆至第五屆國際滿族研究研討會。全面研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壹門新學科已被接受。
第三,利用電視平臺系統講述歷史。歷史科學的傳播被稱為口頭、書籍、報紙、教學、文物等載體。近壹段時間,又增加了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新的載體。15年來,顏崇年先後系統講述並出版了《談清朝十二帝》、《明朝亡六十年與清朝興盛》、《康熙大帝紫禁城》、《禦窯千年》等5個系列,200余講(套)。這類學者以聲音、圖像、文本三位壹體的體系傳承歷史科學,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手段將中國歷史文化傳播到全球,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更被視為獨壹無二的“影視史”的開創者。
閻崇年發起成立了北京社會科學院滿族研究所和北京滿族學會,倡議創建,並發起和主持了第壹至第五屆國際滿族研討會。
演講室
從2004年3月開始,顏崇年逐漸成為公眾人物。有人評價是大器晚成,70歲才成名。但是,顏崇年認為,成功是壹個沒有終點的過程。
“其實我去央視《百家講壇》之前,同行都認識我。世界上從事清史研究和滿族研究的同仁都認識我。但對我來說,這是第壹次走向廣泛的受眾,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群體。”閻崇年指出,壹個專家學者首先要得到同行的認可,其次才是群眾的認可。“壹個人很難得到兩種認同。如果是純學者,有同行認可就夠了。能走到群眾中去,得到群眾的認可,當然更好。”
求學路上多次得到獎學金幫助的顏崇年,把回報人民作為讀書人的責任之壹。“壹個學者有各種各樣的責任。第壹種責任叫學術責任。主要是和同行交流,促進學術交流。但學者也應該有其他的責任,那就是把從人民那裏學來的東西還給人民。50年來我壹直在學習和研究清朝的歷史,我想把學到的東西盡可能地回報給社會和人民。我覺得這也是壹個學者的責任。
2004年,閻崇年首次出現在CCTV-10頻道《百家講壇》,進行“清代十二帝之謎”系列講座,共37講。自此,閻崇年成為《百家講壇》走出低谷的轉折點,開創了講述歷史真相的風尚。當時顏崇年出版了《努爾哈赤傳》,所以他被認為是《清十二帝疑案》中講清朝始皇帝努爾哈赤的最佳人選。欄目制作人聶聰聰拿著聘書去了閻崇年家。顏崇年很猶豫,只答應試壹試。結果試講效果很好。錄制結束後,聶聰聰和導演請顏崇年吃飯,請他把清朝十二個皇帝的謎團全部講完。閻崇年不敢答應,只答應再講壹集皇太極。談完皇太極,《清十二帝之謎》收視率開始穩步上升,《百家講壇》綜合排名保持科教頻道第二。閻崇年也漸漸有了信心,於是他就講到康熙、雍正、乾隆,等等,直到講到宣彤。《清十二帝疑案》講完後,顏崇年開始講《清十二帝疑案通論》、《清十二帝疑案解答》,創下當時科教頻道最高收視率0.57。
在講義的基礎上,顏崇年出版了《談清代十二帝》壹書,銷量幾十萬冊,好評如潮。閻崇年曾說:這本書的讀者群很廣,從院士到8歲小學生都有。具體來說,本書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即“直說”、“細說”、“泛泛而談”、“新論”。
1,《實話實說》——與“開玩笑”的歷史不同,這本書更強調“實話實說”。“講真話”就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公正真實地向廣大觀眾講述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清史和清朝皇帝情有獨鐘,逐漸成為壹個“笑話”。這不僅引起了人們對清史的關註,也引起了人們對其真實性的疑惑。人們普遍期待對清史“說實話”,這本書的暢銷是“久旱逢甘霖”的結果。其實,人們既需要“講真話”,也需要“開玩笑”,既不能要求歷史學家“開玩笑”,也不能要求電影人“講真話”。對於觀眾來說,看《玩笑》的時候,要知道這是“戲”,看的是熱鬧,不能當真;看《實話實說》,要知道這是“歷史”,妳所知道的是“真相”,不能隨便拿來開玩笑。普通人的文化素養提高了,就能分辨了。
2、“闡述”——歷史是有血有肉的,豐富多彩的。以前的歷史書都比較粗糙,教科書和歷史著作通常是總結歷史發展,闡述重大歷史事件,評論重要歷史人物。比如光緒皇帝的死,就是壹個“崩”字。但這些小事件往往是觀眾和讀者關註的焦點、熱點和疑點。顏崇年詳細列舉了關於光緒皇帝死因的五種解釋,並從以往的檔案、文獻、口口相傳、著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綜合和闡釋。不僅觀點鮮明,史料豐富,而且講解詳細,分析深入,各抒己見。這樣歷史就變得有血有肉,讀起來很有味道。
3、《通論》——顏崇年認為,壹個王朝的興衰不能橫向看,只能縱向看。整個清朝歷史與清朝皇帝的內在聯系,以及其興衰成敗、治亂好壞的鏡像,都需要系統的闡述。比如清朝的十二皇帝,他們有自己的歷史貢獻,也有自己的政治劣勢。那麽,清朝的興起、崛起、衰落、滅亡有哪些經驗教訓呢?清朝皇帝努爾哈赤不僅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種下了“天下由光衰”的基因。顯然,八旗制度是其“種子”和“基因”的壹個支點。八旗制度是清代的壹項基本社會制度。八旗興則興,八旗衰則亡。
4.“新說”——顏崇年對清朝的許多事件做了“新說”。比如鴉片戰爭,過去中學課本強調“落後就要挨打”,而顏崇年則說“落後就可能挨打”,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責任主要由道光帝承擔。當時英國入侵,後方在大西洋的另壹邊。如果“勤奮的國王”被稱為,道光有可能擊敗敵人。歷史上有許多弱者戰勝強者,少數人戰勝多數人的例子。道光的祖先,在薩爾滸戰役和晉松戰役中,八旗軍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2006年9月,顏崇年再次走進《百家講壇》,以46講的篇幅,舉辦了“明朝亡清六十年”系列講座,並出版了同名書籍。
2008年3月,閻崇年到《百家講壇》做“康熙皇帝”系列講座,共23講,並出版了同名書籍。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閻崇年研究清史時,就從研究康熙入手。1964年寫了壹篇論文《評康熙皇帝》,但過了很多年才發表。後來,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清朝入關前,但他從未放松對康熙朝歷史的關註。“40多年來,我從未放棄研究和關註康熙王朝的歷史。壹切總是無處不在,總是縈繞著我。”於是,他在百家講壇上完成了《康熙大帝》系列講座。當他對康熙朝的歷史進行系統的回顧時,他認為這也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閻崇年在《康熙大帝》壹書中,從國際、平民、電視、正義、人性五個角度闡述了康熙的成長經歷、豐功偉績、日常生活、無悔。他視野開闊,情節跌宕起伏,分析準確,為讀者呈現了壹個個性鮮明、大有智慧和勇氣、文采飛揚的千年皇帝豐滿形象。閻崇年說,希望這本書成為壹部勵誌讀物,他相信勵誌的對象可以說是各類讀者。對於年輕讀者來說,康熙自強不息的精神值得稱贊。他小時候失去了父母,又患了天花,但他克服困難,壹步步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對於中年讀者來說,我們應該從書中學習康熙是如何為國不辭辛勞的。公務員作為特定的讀者群體,會從中學習,也就是了解康熙是如何治國的。說到康熙的個人修養和自學,顏崇年高度評價了壹句話:“聖人、聖人、凡人、俗人有什麽區別?就兩個字——誌向和學問。”
2012年,閻崇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進行“大故宮”系列講座,共64場。同時出版了《大故宮1》、《大故宮2》、《大故宮3》三本書,在全國掀起了關註故宮、學習故宮、研究故宮的熱潮。閻崇年曾任中國故宮學會副會長,歷史研究課題多與故宮有關。閻崇年在多次實地考察明清北京故宮、沈陽故宮、臺北故宮等地後,首次提出“大故宮”的概念,隨即引發創作靈感——從大中華文化背景下的故宮入手,尋求解讀歷史的突破口。受此啟發,閻崇年決定首次開放故宮的外延,包括頤和園、圓明園、北海、景山、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明清皇家陵園、沈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深入剖析封建皇族制度、機制框架、社會人文文化淵源,以及延續千年的建築、文物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顏崇年說,他過去的講壇類節目,都是沿著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按時間順序逐步演繹和推進的;本次“大故宮”講座以建築空間為主要線索。每次講課,都要先設定壹個空間的概念,然後這個空間裏的時間、人物、事件、建築、文物就要落地生根。
在閻崇年看來,要想把“大故宮”解釋清楚,必須“先看世界,再看中國”。因此,閻崇年廣泛接觸外國歷史學家和漢學家,與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掌門人”,以及眾多建築、歷史、文物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以獲得基於東西方比較文化基礎的對“大故宮”的多視角、多元化解讀。顏崇年說,光是收集資料和聯系專家,他就花了整整壹年的時間。
2017年,顏崇年第五次登上《百家講壇》,做了壹場《官窯千年》的講座。同名專著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是歷史學家寫的壹部簡明的瓷器文化史。作者以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背景,品味傳世精品瓷器,探討禦窯興衰,透視瓷器的情與趣。通過歷史的觀察和人文的敘述,生動地展示了官窯和瓷器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增強了瓷器之路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該書以官窯和官窯瓷器為核心,探討了瓷器背後的歷史事件,歌頌了偉大的工匠精神,探討了官窯千百年來的生命和靈魂在於創新——思想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揭示了陶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該書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以瓷器為切入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佳作。
2018年,85歲高齡,顏崇年出版了原創學術專著《森林帝國》,積累研究20年。書中首次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國、中國古代文明五種文化形態,即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濟南東部南部沿海、海島海洋文化。並討論了文化融合的概念。書中以時間為經度,從商周、陸樓、布吉、_ _、女真、滿洲看清朝三千年,以空間為緯度,從地球北半球看東北亞林帶,從東北亞看東北森林文化,從森林文化看清朝崛起繁榮的文化原因。清初進行文化融合,以森林文化為紐帶,農業、草原、高原、海洋文化區域逐漸融合,壹個疆域14萬平方公裏的中華大帝國崛起,屹立於世界東方。這些新概念的引入,不僅有助於分析、研究和闡述森林帝國獲得和鞏固政權的文化根源,而且有助於澄清兩個誤區:壹是認為中華文明帝國只有壹種文化形態;第二,文化融合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華文明的博大,在於文化的多元;中華文明的延續在於文化的融合。中華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就在於兩個字——“和”與“壹”,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壹體。
個人工作
成就榮譽
對生活的理解
四重哲學
“四位壹體”是顏崇年的人生哲學。顏崇年認為,“止於至善”是大學中規定的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即達到“至善”的大境界。具體來說,“止於至善”就是科學地調整天、地、人、自身的四維關系,做到“四結合”,即達到天、地、人、自身的和諧。達到四個結合是壹個過程,接近“四個結合”,攀上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河就是天人關系,這是中國文化和人生智慧的壹大特色。天道,有很多種解釋:天命、天道、天理、天氣等等。這裏說的天主要是指天氣。壹個人活在世上,首先面對的就是天氣。司馬遷說:“研究天人關系”,就是探索天人關系。“好天氣”包括好天氣和哮天天氣。魏源在《聖武經》中說:“哮天誌在必得,順境直言,順境興亡。”也就是說,如果妳想擁有壹個哮天,妳將會有壹個偉大的事業。天氣不斷變化。《易經》裏說,天體不斷運行,人要不斷努力。既然人與自然往往是水火不容的,那麽如何才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呢?重要的是認識天氣,適應天氣,失去天氣。首先是了解天氣。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大。”接君的特點之壹是“知時事”,即知天氣、知時事。古代傑出人物在觀察天氣時,主要是感受天氣,適應天氣。二是適應天氣。老子說:“當妳好。”《孟子·離婁論》也說:“逆天者存,逆天者亡。”這完全是根據天氣來行動。第三是不耽誤時間。《晉書·宣帝記》雲:“聖人不可逆時,而失時也。”人與天的關系是:既不過時,也不落伍。
土地整合主要是指環境與自身的平衡關系。“土地組合”的含義比“地理位置”更寬泛,主要有四層含義:壹是知道地理位置,二是利用地理位置,三是借用地理位置,四是節約地理位置。也就是說,同處壹地的人,既矛盾又和諧,在矛盾中求和諧,在和諧中求發展,在自身與環境之間努力尋求平衡。
人類的融合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求同和融合,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人和”是做事、做人、為官、為政的重要條件。做大事,必有偉大的“人在壹起”。可以說,“人的組合”有多大,胸懷就有多寬廣,境界就有多高,事業就有多大。所謂“人和”,遇到壹個難題:如何看待反派和敵人。遇到朋友和達官貴人,要畢恭畢敬;遇到小人仇人,要心存感激。
自我和諧主要是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和倫理平衡。第壹,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狀態,所以才會生病。人們經常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內因。為了保持生理平衡,我們必須促進身體健康。嚴格來說,妳有多健康,妳能做多少事。我們要善於調整身體的內在因素,盡可能保持壹個平衡健康的身體。第二,心理平衡。人的心理往往處於壹種不平衡的狀態,所以有苦悶、煩惱、焦慮、煩躁。做心理平衡,重要的是要有心態,黃金心態。所謂黃金心態,就是遇到困難時陽光快樂,遇到委屈時豁達開朗,遇到坎坷時淡然安靜,面對勝利時謙虛謹慎。具體來說,要註意冷靜、謙虛、叛逆的東西。第三,倫理平衡。倫理平衡,重在修身。“大學”的“八眼”是: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既是敬事、知行、誠、正的根本,也是持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八眼”的核心是修身,修身的本質是克己向善,也就是“止於至善”,也就是做到“四結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標是:“無愧於天,不負他人。”(《孟子·盡心上》)他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壹樣,追求修身養性的意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努力達到張衡渠所說的最高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後世立業,為萬世太平。”
八十條命
顏崇年說:“我受商人家庭的影響,和純粹的農民相比,性格上有些變化。比起純城市人,他們更有耐力。比起純粹的市民,多了壹點勇敢。”他有點更耐寒,勇敢和足智多謀,這對他的學術有很大影響。“妳必須在學習上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因為妳要在學術上突破,不斷創新突破,勇於創新突破。”勤奮、刻苦、堅持、創新當然重要,但他始終認為勇氣是作為學者最重要的品格,他能在學術界有所建樹,或許是因為他比同齡人更勇敢。“讀書人遇到困難,不能沒有勇氣。”顏崇年說。
顏崇年說:“人生坎坷,誌在學。學術之路漫長曲折,求真理性,立誌做強。二十歲後進入歷史領域,五十歲爬上清史領域,六十歲探索滿洲學,七十歲探索影視史,八十歲研究森林文化。借用屈原《離騷》中的壹句話作為這篇序言的結論:“陸曼曼是修遠Xi,我上下求索。"
四合書屋
北京北四環中路,北京社會科學院。閆老師住在醫院的宿舍裏,三室壹廳的房間幾乎堆滿了書。進門的門道右側,有壹排書櫃。客廳很寬敞。東北的兩邊,高高的書櫃直抵屋頂,地上堆滿了書。書房在南面,門上方的碑文寫著:“四合書屋”。東西兩側的書架上堆滿了書,南邊的書桌上有電腦、傳真機和壹些書刊,無從下手。顏老師主要在客廳寫。房間裏壹張小圓桌,壹臺筆記本電腦就夠了。有時候我會在這張大圓桌上寫字。桌子上的壹些小吃是專門為客人準備的。朋友來了,我會喝杯茶,幾盤幹果,聊聊天。朋友走了,推桌子,不收拾,放電腦上,再寫。
閆先生平時不運動,吃保健品和滋補品,吃什麽都不註意。如果有什麽健身的方法,“那只有樂觀。”壹位逛過四合書屋的朋友說:閻先生,壽高氣盛,壹定能坐在書屋裏繼續做更大的事。甚至有人寫了壹首詩:四海五洲之名尊,千古比古稀文獻更豪邁。正義在心中,贊美永遠在講壇。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