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至日壹到,百年堂的老膠水店就忙著煮膠水。
祭井神,拜膠神,泡皮賣柴造大竈,
將驢皮浸泡七天七夜,刮毛去脂凈垢,
切成塊,放入金盆中。熬膠必須用桑木。
金鍋鏟銀井水,煮了九晝夜。
9981年挑柴,8864年挑水,
膠汁濃稠,撈出皮片,然後放入金鍋中煮。
金鍋轉九口,銀鏟不停翻。
九天做Kuya膠,九盆膠濃縮而成。
合並並濃縮入鍋中,加入酒、糖和大豆油,
掛猴沫掛旗的時候,糊凝膠被收集進冰室。
膠塊分解有絕招,刀開後不留痕跡。
幹膠三天,擦完水換床再幹。
然後瓦盒再幹壹遍,壹天翻十二次膠。
7家膠水店輪流住,膠水要49天。
選擇合格產品,出廠前擦拭膠印、
真正的命運,天然橡膠浴,火與水,長生不老藥,
陰陽合則永生,有血有肉,
中醫是千年香,阿膠是百年堂。
這首民歌講的是東阿道地的阿膠制作工藝。東阿道地阿膠選料好膠,是2500多年來壹貫的原則。在制作中,也可以讓壹個鍋壹直燒水,最後就可以把膠煮開了。但是百年堂遵守古老的制膠方法。百年堂制作阿膠的傳統工藝流程如下:經過七天七夜,七七四十九個環節,九九八十壹道工序,用銅鍋銀鏟和桑木做柴火,控制好每壹道關鍵工序,最終成就壹流阿膠。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阿膠治水火。”
制膠,對於中間的每壹道工序,都講究過渡和耦合。這類似於寫了壹首千古絕唱,譜了壹首傳世名曲。因為,百年堂認為,只要壹個工序出了問題,整盤菜就浪費了,最後出來的肯定不是好膠。
百年堂每壹道制膠工序都近乎苛刻。百年堂人秉承“遵古訓,忘利忘義,堂堂正正,求正品,忌粗制濫造,為真膠”的祖訓,堅持“心誠,方古,皮是真皮,膠是真膠,價是實,必是真膠”的教學格言,遵循“煉聖藥之加工”的原則,明確阿膠的藥性。“醫者仁心,藥者戒詐”的格言,恰恰體現了壹種科學的工匠精神,百年堂傳承了2500多年的阿膠文化精髓。
據百年堂的張傳福介紹,阿膠的古法修補工藝共有49種,包括浸泡、剃頭、燙漂、去皮、制汁、發泡、過濾、沈澱、出膠、切膠、幹膠、轉膠、擦膠。按照古代的方法,阿膠制作非常講究:
首先是準備材料。壹定要拿吃十二山、喝郎溪河的“藥驢”的皮,以為“藥驢”是“吃沙參、枸杞、蘆筍,喝所有的礦泉水,拉各種補藥”。這種皮是做好膠的關鍵。
其次是泡皮。張傳福說:“清代浙江殷珊(今紹興)人金紹在《巾盒論》壹書中說:制作阿膠的方法是冬天壹月取皮浸於河中,刮凈,洗凈。然後運回車間切割烹飪。”書上說的不科學,可能是道聽途說記錄的——皮革不是泡了壹個月嗎?
東阿道地阿膠傳統的泡皮制作方法壹般是三天三夜到四天四夜,不超過七天七夜。只要皮膚腫了,用手拔皮膚上的毛,就可以拔下來。
第三步是剃須。將“泡”好的驢皮放在木凳上,先去掉裏面的腐肉和脂肪,再刮去表面的毛;金老師說的“要運回作坊切煮”也是不對的。運回車間刮毛也不對,驢毛刮下來還得洗。運回去多麻煩。我們以前都是就地搭個棚子,立個木樁就開始幹活。
百年堂的老膠工常說“只刮壹半或三分之二的毛就夠了”,但不像殺豬壹樣把皮刮幹凈,完全無毛的皮出膠率上不去。按照現在的科學說法,毛囊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這種蛋白質是可以熬出來的。還有就是皮革刮完後並不是馬上拉回車間,還有壹道工序,就是再次浸泡皮革,然後會在河裏浸泡2-3天,再運回橡膠車間切割。
第四步,切皮。也叫割皮,百年堂的老膠工說,刮完皮,泡2-3天,要運回車間割皮。切皮的要點是將去毛的驢皮切成寬約40cm的正方形。
第五步:洗凈皮膚。切好的皮片要再洗壹遍,就是把皮片倒入洗皮池,然後來回沖洗,重復7-10次。
漂白皮膚。(Chuo,第二聲)將洗凈的驢皮放入鍋中,加水,加熱,沖洗幹凈,取出煎熟。
第七步,剝皮。也就是炸膠。先由工匠將煮膠專用的竹籃放入銅鍋內,然後將加工好的小驢皮倒在竹籃上,加水覆蓋皮面,用文火加熱,保持微沸1-2天。
百年堂的張傳福解釋了為什麽要加竹籃。因為是竹籃,可以避免鍋底溫度過高,烤焦外皮,影響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最傳統的方法是在膠稠之前,把未煮好的皮拿出來,放在另壹個鍋裏煮,把煮好的膠做上標記,是哪壹個鍋。
張傳福說:“在這個過程中,明代劉老先生記載,如果皮已經融化入水,每天減少壹口,極度融化者停止吃壹口,然後束之高閣,任其下去。每隔四晝夜,膠水就變成了。”
當然,小作坊煮膠沒那麽復雜。他們壹般都是把膠煮到粘稠,然後把湯汁倒掉,加水再煮3-5次,直到皮完全融化,膠完全炸透。
張傳福介紹,剝皮有五個關鍵:
1,加水量很重要。最好的加水方法是淹沒皮面,保持鍋內有氣泡的微沸狀態。
2.火力控制很重要。提取的時候用猛火加熱,煮到沸騰,然後控制火候,用小火煨,只要鍋裏微沸即可。這樣膠液中的雜質就很容易浮到上層水面,當雜質從鍋的邊緣向中心聚集時,就可以擦拭了。
3.補水很重要。為了盡可能地油炸原料中的膠汁,除了要保持溫度和充足的水分外,還要在加熱和提取過程中隨時補充蒸發損失的水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響膠汁的油炸。
4.煎煮的時間也是極其重要的。熬制時間壹般為8-48小時,反復熬制3-5次,直至熬制的膠中幾乎沒有膠為止。
5.每次煎膠汁都要趁熱過濾,否則冷卻後會因為粘度大而難以過濾。
第八步,提取泡沫。也稱發泡,當膠液達到適當濃度時,加入適量冷水,稀釋,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慢加熱,使膠液中的雜質浮到表面。當雜質從鍋的邊緣向中心聚集時,用泡沫勺或泡沫刀取出。這個操作叫做“泡沫壹號”。壹般壹個小時左右泡壹個。擦拭用的水很有講究,陽谷阿城古阿井的井水必用。
百年堂的張傳福介紹,熬膠中最重要的工序是發泡,發泡是驢皮去除雜質的過程。發泡的時候要來回加阿京水,因為阿京水的比例大,水中礦物質多。這些礦物質很容易與驢皮結合形成絡合物浮起,很容易除去阿膠不需要的雜質。但是,阿敬水是極其罕見的。老東阿和新東阿的橡膠作坊離阿城30多公裏,新東阿離阿城50多公裏,壹擔水很難。
第九步是過濾。也就是說,每次熬制膠液,先用細篩過濾,再用絲棉過濾。
第十步是澄清。過濾後,在膠汁中加入適量明礬,攪拌混合均勻,靜置沈澱,然後過濾。
百年堂的張傳福介紹:由於膠汁粘度大,其中所含的雜質不易沈降,所以常采用沈降或沈降與過濾並用。壹般在膠液中加入適量的明礬(60-90g明礬/100kg原料,甚至120g明礬),攪拌靜置數小時。細雜質沈澱後,分離上層澄清膠液,或用細篩或絲棉過濾,然後放入鍋中用文火濃縮。
第十壹是專註。過濾和澄清後,將膠液合並並濃縮。
百年堂張傳福介紹:這項工作是將過濾後的膠液濃縮成糖漿,然後取出,靜置24小時。待沈澱滴落後,倒出上清液,將澄清的膠液放入銅鍋內,用文火加熱,濃縮發泡,發泡約1小時。在此期間,應不斷攪拌,以防結焦。當達到壹定濃度,雜質去除,膠不透紙時,可以加入冰糖,攪拌後繼續濃縮,直至完全溶解。
百年堂老膠工也說:“集中收膠,火力不能太大,要不斷攪拌。如有泡沫,應及時清除。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膠液粘度越來越大,要防止結焦。
第十二步,掛珠子。掛珠的作用是根據膠液的流速來判斷膠液的含水量。所謂掛珠,就是膠液濃縮到壹定程度後,用膠鏟提起,膠液呈珠子狀緩緩流下。這個時候加入大豆油。
第十三步,砸油。在掛珠中加入大豆油後,要將油“搗碎”,即在膠液中加入油後,用膠勺將帶油的膠液舀起,然後用力搗入鍋中,與鍋中的膠液混合。此時用力攪拌膠液,使油與膠液充分混合,使油均勻分散,避免膠中出現小油泡。
第十四步,吊猴。當膠液濃縮到壹定程度,直到膠液接近膠液,開始“吊猴”(用膠鏟提起,膠液像猴子壹樣掛在膠鏟上),邊攪拌邊加入黃酒。此時應減弱火力,大力攪拌,促進水分蒸發,防止結焦。
第十五步,做鍋。將膠液濃縮到壹定濃度,加入輔料後,用文火加熱壹段時間,使膠液表面鼓起饅頭狀的氣泡,俗稱“沸鍋”。此時應停止對膠液的加熱,使膠液中的氣泡自然蒸發。
第十六步,醒酒。到了“沸騰”的時候就要“醒酒”了,膠鍋出現“起泡”的現象說明膠就要出來了,這樣鍋裏的熱氣就會自然逸出,這樣膠液裏就不會有油泡和氣泡了。這個過程叫做“醒酒”。
第十七步:掛國旗。又稱吊鏟。當膠液濃縮到壹定程度,用膠鏟鏟起,膠液粘在鏟上,呈片狀,慢慢落下。提起鏟子,收集膠水,將膠液倒入凝膠板中自然凝結,得到凝膠。
當膠水被攪起時,會以片狀粘在棍子上而不掉落(也叫掛旗),膠水會濃縮到沒有水蒸氣逸出為止。濃縮的程度要適當控制,因為水分太多,成品在幹燥過程中往往會塌陷。
18.凝膠化:膠液熔化後,趁熱倒入凝膠盤中,自然凝結,使膠液凝固成大膠塊。這個過程叫做凝膠化。
阿膠煮好後。趁熱倒入塗有植物油的凝膠盤中,讓膠液自然凝固成壹團。凝膠前,將凝膠板洗凈,擦幹,塗少量香油或大豆油,倒入熱膠液中,放在室內(寒露——谷雨季節生產)。12 ~ 24小時後可凝固成凝膠塊。膠水凝固後,可以切成指定規格的小塊。
第十九步:打開薄膜。凝膠化後,就是開片封膠。濃縮膠液,得到膠團,用刀將膠團切成指定規格的小塊,得到塑料薄膜。這個過程就是俗稱的“開膜”。
百年堂老膠工強調,手工操作需要刀口平整,壹刀切,防止刀痕。
第二十步:在陰涼的房間裏晾幹。膜切好後放在烘膠室,在烘膠木床上,陰幹幾天後,打開後的小塊膠整齊地裝在木箱裏密封悶好。這個過程叫膠封,也叫“膠合瓦盒”。其目的是使薄膜內部的水分向外擴散,從而縮小薄膜內外的水分差,起到定型的作用。
將裁好的膜陰幹、封膜(包括瓦盒、立盒、倒盒、封盒)、晾膜、擦膜、印刷、滅菌、封膜(包小件、裝箱、貼標、包大皮、裝箱、封盒)、檢驗、包裝。
第21步:在烘幹室烘幹膠水。3 ~ 5天後轉移到竹簾床上,分層放入幹燥室,在陰涼的條件下幹燥。壹般3 ~ 5天翻壹次膠,讓兩邊的水均勻分布,避免成品彎曲。
第二十二步,悶膠。過幾天,待膠面幹燥到壹定程度,放入木盒中密封,使薄膜水分向外擴散,稱為“封膠”或“蓋膠”或“瓷磚膠”。
第23步:把盒子倒過來,豎起盒子。在堵膠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倒箱、立箱。
第24步:擦幹水2-3天後,取出薄膜用布擦去表面的水,然後放入有竹簾的膠水烘幹室中進行更高溫度的烘幹。
第25步:在烘幹室烘幹膠水。過幾天後,把膜放在木箱裏,密封2-3天。
重復此操作3 ~ 4次,達到烘幹的目的。
第26步,擦膠。待貼膜充分幹燥後,用粗布取膠(膠水:先將水加熱至沸騰,再冷卻至適宜溫度)擦拭其表面,使貼膜六面光亮有光澤,有平直明顯的粗布紋理。
步驟27,打印。用銀珠印刷產品名稱
步驟28,包裝。
第29步,檢查。儲存於陰涼幹燥處的密封容器中,防止受潮、受熱、發黴、軟化、粘連和變質;但膠片不能太幹,以免膠片碎裂。
這種古老的修復阿膠的方法,是壹層壹層的轉化。壹招不慎,滿盤皆輸。小驢皮做了壹篇神醫文章,真的不容易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