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借用壹句話:所有的理論都是錯的,但有些非常有用。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學都是正確的理論,而這種正確是建立在他們所假設的條件之上的。就像數學是壹門絕對正確的知識,因為它的研究起點不是現實世界,而是公裏和邏輯構建的世界。我們認為傳統金融是壹個錯誤的理論,因為我們使用了另壹套基本假設來覆蓋它。當然,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其實作為壹種理論,並沒有錯。
現在很多文藝青年喝了太多巴菲特的心靈雞湯,總覺得價值投資是正確的,有效市場假設是錯誤的,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他們在這個價值判斷上犯的錯誤和我上面說的沒什麽區別。
或許有些童鞋會繼續質疑:畢竟現代金融是建立在真實的金融運行基礎上的。我們怎麽能允許壹個基於不真實現象的假設和壹個基於這些假設的理論呢?傳統金融學的假設其實也是基於對壹些決策的觀察而抽象出來的,也就是馮諾依曼的最大期望理論。有時候壹個現象可以作為壹個整體來研究,也可以分成很多小環節、小場景來研究。對於某些環節和場景,適用的理論是不壹樣的。
所以,當我們用壹套理論去分析現象的時候,首先要研究這個理論是建立在什麽假設之上的,這些假設和妳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壹致。這是正確應用理論的態度。記得大學的時候,總有人跟我說壹句話,我至今還記得:研究壹個模型,首先要看它不能做什麽,而不是它能做什麽。
傳統金融和行為金融是兩個獨立的理論,根不相同,主幹獨立,皇冠交織。
套利可分為跨商品套利、跨市場套利和跨期套利三種。
跨市場套利:壹種商品在不同市場的價格存在差異。扣除交易成本後,如果仍有價差,說明存在跨市場套利的機會;
跨商品套利:指同壹市場不同商品之間的套利空間。
跨期套利:同壹種商品在不同時間的價格是不同的。在考慮了所有的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後,如果還有價差,說明存在套利機會。
現實中的套利是有限的、有風險的、不能保證正收益的;
受限:很多套利交易都有保證金,交易資金的流動性通常受到限制(比如賣空獲得的資金不能在履約前提取);
風險:套利行為的起點可能是價格差的出現,認為價格差很可能在市場上猶豫被理性快速的消滅。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差價沒有消除,很可能進壹步擴大,從而消耗投資者的存款。
正收益得不到保證:很多投資者直到勝利的那壹刻才能得到祝福,很有可能因為保證金不足而被迫平倉。
本書作者認為,有限套利和心理學是行為金融學的兩大支柱。所以,在講了有限套利的基本概念和機理之後,筆者開始解釋心理學領域,首先要註意的是認知偏差。
其實認知偏差早就被很多人知道了。《清晰思維的藝術》和《聰明行動的藝術》這兩本書列舉了許多關於認知偏差的有趣例子。這些關於認知偏差的書有壹個缺點就是不能在同壹個框架內框定,這使得人們很難記住這些認知偏差在那個環節對人的行為產生了什麽樣的方式和影響。這本書的作者提供了壹個框架,我覺得挺有啟發的。這個框架就是信息加工過程,各種認知偏差都歸於每個過程,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對認知偏差進行分類管理。
人類的信息處理過程分為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在不同的環節,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偏差。
可用性偏差意味著容易獲得的信息對我們有更大的影響。容易接觸不僅包括通過方便的渠道接觸,還包括容易理解,容易想象,接觸頻繁,對現象的描述更加誇張生動。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的信息容易出現可用性偏差:
想象力。讓人們容易記住是很重要的。
新奇。最新的信息影響最大,即使充滿不確定性。
意義。通俗易懂,觀點突出是很重要的。
生動。形式和實質都很重要。
另外,最近發生的事情通常對妳的影響更大。但有時候第壹次發生,影響更大。對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壹個解釋就是看時間和強度。
代表性偏差說明我們很容易被壹些明顯的刻板印象所評判。代表性偏差的本質是我們不明白小樣本不能用於統計推斷。
避免代表性偏差的壹個重要思維模式就是學會用基本概率去思考。不管對這種現象的描述有多準確,我們首先要學會排除這種幹擾,從整體概率上看這種現象的概率,然後調整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要用所謂的貝葉斯方法。
過度自信應該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錯誤。過於自信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和現狀。比如在buy buy裏瘋狂買入在牛市面前,在熊市裏不敢動。
人為什麽會有過度自信?人類知識生成過程的本質是信息積累的過程,即信息積累-知識-能力。但是,知識的積累是無限的,人的能力的增長是有限的。這時候過度自信就產生了。
*自我歸因:認為壹切好的結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壹切不好的結果都是別人造成的。
*後見之明:事後讓人產生壹種錯覺,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原因。
認知失調:當結果與自己的認知不壹致時,選擇忽視或歪曲事實的心理機制。
證實性偏見:人們只關註能夠支持其結論的證據,對否定其結論的證據視而不見。
神奇的推理:把事情的起因歸結於某種神奇的行為或現象。神奇推理的本質就是把相關性誤認為因果關系。
常見的決策非理性包括以下幾種:
參考點依賴:人們在做決策時,通常是通過比較來判斷效用,而不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傳統金融學的觀點來看)。這個用作比較以形成效用感知的點叫做參考點。參照點是前景理論的核心概念。引用依賴點通常來自:
歷史水平
(b)預期水平
(c)其他類似的參照人。比如妳拿了獎金,這個獎金的有效性不取決於獎金的大小,而取決於妳辦公室的某個人也拿了多少獎金。
要擺脫對參考點的依賴,就要學會向前看,立足當下向前決策,不要被過去的成本所左右。假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過去的成本怎麽辦?
不同情況下的風險偏好不同:傳統金融學認為人是損失厭惡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只有人在面對收益時是損失厭惡的,面對損失時才是風險厭惡的。
誤判概率導致決策偏差:不同事件的概率轉換是非線性的。有四種可能性: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了——偏斜度非常高。當這壹事件發生時,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雖然事件發生的概率極低,但人們會認為它發生的概率很大,從而做出誤判。最典型的就是對飛行的恐懼。從統計結果來看,坐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是飛機事故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所謂的人會誤以為不敢坐飛機。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忽略小概率事件,壹般把小概率事件的概率降低為零。
大概率事件被低估了——失去了才覺得最美。表現在對壹些常見事件視而不見,追求壹些希望不大,成功概率低的事情。在金融市場,特點是不關註大類資產的配置(研究表明,股票、債券、銀行資產等大類資產的配置對整體收益率的影響在90%以上),專門研究個股。
大概率事件被高估——連續決策失誤。只要把連續的大概率事件的概率成倍放大,其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明顯降低。
狹義框架理論:人們在做決策時不能以全景的視角看待問題,這就是框架的作用。比如,雖然人們知道要分散投資來構建投資組合,妳還是會關註投資組合中個股的投資收益,但投資組合的作用是抵消個股波動的影響,妳不應該關註個股。這是因為框架狹窄。
心理賬戶理論:人有很多獨立的心理賬戶,這些賬戶之間通常沒有聯系。
現在,市場上有壹只股票的股價是50元。妳認為這只股票的實際價值只有30元,但是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壹系列關於這只股票的利好信息。這只股票的股價很可能達到80元。妳將如何投資?按照傳統的金融理論,妳應該做空這只股票,因為這只股票遠遠高於它的真實價值。但是,行為金融學認為,妳的目標是盈利,這只股票的真實價值並不重要。妳要做的就是猜測別人的判斷,就像選美比賽壹樣。漂亮不漂亮不重要,關鍵是對——所以妳應該買那只股票。
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投資決策。
傳統金融學不研究參與者。因為傳統金融假設人是理性人,所有投資者都是壹樣的,所以不需要研究。但是,通過前面對認知偏差和決策失誤的陳述,我們發現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是需要被研究的。
典型的交易錯誤如下:
(1)分散不足:投入資產同向變動,使配置資產形成同向。
書中提出的壹個典型的離差不足:局部偏差。所謂局部偏離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投資自己公司的股票,只投資國內的股票。因為這些資產是同向運動的,比如投資自己公司的股票,會和自己的工資同向運動。如果公司打破調查,妳將失去妳的收入和公司的股票。
(2)簡單去中心化:1/n用於資產配置,即所有資產類別配置相同的比例。理性的資產配置應該基於投資者自身的風險偏好。所以不同人的資產配置模式應該是有很大差異的。
(3)過度交易:交易過於頻繁,導致收益率降低。過度交易通常是由過度自信引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性別、單身與否、周圍朋友的影響。壹般認為,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頻率高於機構投資者。
(4)銷售行為偏差:過度處置效應。書中談到壹個“賣贏輸”的事實,即人們在處置賬戶時,傾向於賣出盈利資產,繼續持有虧損資產。
這種效應可以用前景理論來分析,即人們在獲利時傾向於厭惡風險,在虧損時傾向於接受風險。本質上還是壹個決策參考點的問題。
要避免這種傾向,並不是說每次都不買有利可圖的東西,虧本賣。關鍵是要向前看,就是每次做決定都要站在現在的情況下,不要被過去的成本參考點所影響,要立足現在做決定。
(5)買入行為偏差——漲停敢死隊和有限關註。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回頭看,感覺歷史會重演,漲停會繼續發生;
(6)羊群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壹群人的心理不會因為內部的隨機性而被整體沖走,而是會反映出壹種系統性的偏差。“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現象並不存在。在金融市場上,當人們面對恐慌事件時,絕大多數人不會做出理性判斷,而是會恐慌性拋售和踩踏。
羊群效應在中國市場會更加明顯,因為中國市場是由散戶主導的。
美國:90%機構投資者;10%個人投資者;
中國:20%機構投資者;80%個人投資者;
可預測性理論:羅伯特·席勒認為市場是可預測的,關鍵是要找到壹個關鍵指標來衡量當前價格偏離價值的程度。
股權溢價之謎&;股票不參與之謎:股權溢價之謎體現在股票的實際收益高於其風險×厭惡系數,表明股票的整體收益較高,因此在配置戰略資產時應更加關註股票;然而現實是,人們在資產配置中很少配置股票——這叫做股票不參與之謎。
價量關系理論——米勒假說;
成交量反映了市場中投資者的意見分歧。如果投資者的意見分階段,成交量會增加。
米勒假說認為,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市場中:1)投資者對分期有意見;2)賣空有限制;那麽目前的金融市場價格反映了樂觀主義者的預期,這意味著穩定的價格被高估了。米勒假說也有兩個推論:1)投資者分期越大,股票被高估的可能性越大;2)越難賣空,越有可能被高估。
更大的傻瓜理論:傳遞包裹。末日權證狂歡日。
這個理論也反映了長期持有壹只股票有時並不是壹個好的策略。因為根據米勒假說,妳手裏的股票價格很可能被高估。如果妳很久都不明白,妳可能是《傳遞包裹的遊戲》裏最後壹個把花留下的人。
6.行為金融交易策略
行為金融的交易策略的本質是利用人會犯錯的特性,從而獲取利潤。這些策略包括很多,比如慣性定律、量價關系等等。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因子模型。
這本書甚至總結了當前研究中發現的97個不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