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爭議的還有陳漫在2012年為國外獨立時尚雜誌《i-D》拍攝的《中國十二色》系列作品。隨著陳漫引發的熱議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網友翻出陳漫之前拍攝的《少先隊員》等作品。
陳漫的拍攝對象多為細眉、斜眼、單眼皮,或蒼白的臉頰上畫著鮮艷的腮紅,櫻桃小嘴塗著紅色的胭脂,被稱為“醜陋的亞洲形象”,沒有反映當今中國女性的面貌,被稱為“拍攝手法不當”。
作品能不能被大家喜歡,其實見仁見智。考慮到陳漫拍攝的作品是中國的觀眾,他們創作的風格和元素有沒有考慮到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觀看時的反應?如果說她的時尚視覺元素迎合了西方的主流,那麽,對於網友唾棄的“黑社會風格”,陳漫在中國展出作品時,是否考慮到她的作品觸及了文化禁忌?
很難說壹個標榜藝術的作品是對是錯。這個事件要考慮的是,為什麽壹張照片能在當今的社交網絡上引起“熱議”:它傳達了什麽審美價值?"
就此,鳳凰時尚采訪了多位從事時尚和藝術領域的人士。
誰在定義“美”和“時尚”?社會學家齊默爾曾說,時尚是階級分化的產物,它和其他形式尤其是榮譽壹樣,具有使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和相互分離的雙重功能。
就像壹個畫框,既在內部賦予了藝術連貫獨立的本質,又在外部隔絕了藝術與周圍空間的壹切直接聯系;除非我們分析外部和內部因素的雙重影響,否則同壹種力的這種形式是無法表達的。
在之前的語境中,時尚類似於壹種表達權力的載體。試圖“控制”時尚的人變成了掌握權力的人。
這群人,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時尚、潮流、審美。這樣,時尚形象和潮流就成了自上而下釋放力量的路徑。這就是為什麽會有壹批“大師級”的設計師;在秀場發布會上,攝影師是其中的壹部分,品牌也是其中的壹部分。
這些人通過聯盟和合作,向大眾表達他們所認為的“美”和“時尚”。這種影響不僅與表面的“美”有關,還與社會心理層面有關。
比如很多明星以登上美國《Vogue》雜誌封面為榮,這是服從權力的表現。眾所周知,《Vogue》雜誌在時尚界舉足輕重的時尚分量不容小覷。幾乎每個超模或明星都會以“登上Vogue”為榮。
引領其實是壹個探索美的邊界的過程。但是,有些“界限”並不能讓觀眾感到“舒服”。上世紀90年代初,英國超模凱特·莫斯(Kate Moss)等人為Calvin Klein Jeans拍攝了壹組牛仔褲大片,出現在鏡頭中的模特都是“骨瘦如柴的神仙”。因此,長期以來,“瘦”和能在“32碼”服裝下合身的模特成為時尚圈的青睞對象。只有符合這個屬性,他們才有機會登上更大的舞臺,被更多的人看到。
雖然這種審美在壹開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抗議”,但不得不說,有些審美還是在“挑戰”大眾的接受度,比如臉上有白癜風的模特溫妮·哈洛(Winnie Harlow),祛斑模特拉臘·斯通和蘭茜·威森等。
所謂的美,不壹定是純粹的“美感”,藝術設計領域還有另外壹個派別和潮流,叫做“審醜文化”,是對壹切追求最簡單、最美效果的潮流的反叛。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這些模特的“瑕疵之美”並不能代表主流審美中的“美”,但她們的臉卻代表了大眾對“主流審美”的另壹種思考方式——她們可能會覺得不舒服,但不觸碰底線,創作者有自己的心理邊界。
陳漫的當代作品與中國的潮流脫節,他們在西方話語體系下的時尚優越感正受到日益增長的中國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的挑戰。
瓦萊麗·斯蒂爾(Valerie Steele)曾在《時尚論》(Fashion Theory)壹書中指出,“時尚”是壹種作為身份的文化建構。而時尚也不是和幾件漂亮衣服的“潮流”和“潮流”有關。它是壹面反映社會變化過程的鏡子。
在西方,大約1960成為時尚快速發展的時代,伴隨著女性力量的覺醒。為了應對時尚,女性逐漸喜愛腿部線條暴露的迷妳裙,當時的設計師開始嘗試新的服裝款式,比如寬松的無袖衣服、喇叭裙、喇叭袖,最終迷妳裙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今天對60式的回憶,依然有著積極的生命力和朝氣。
回到陳漫事件,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這本質上是壹場“本土的文化話語權之爭”。
陳漫被譽為中國攝影師,在國際時尚界有著很高的地位,她也是壹位“領導者”。為什麽她的作品在今天的語境下顯得“格格不入”?對此,鳳凰時尚采訪了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從事美術教學的大學教授。
作為東方刻板印象中的典型元素,比如網友反響強烈的“瞇眼”,鳳凰時尚曾向從事時尚、藝術領域的人士詢問如何定義“瞇眼”。
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學者告訴我們,為什麽“瞇眼”這個元素會引起我們這麽大的反應。本質是之前壹些歐美選手在國際體育比賽中用這種元素“挑釁”亞洲族群,此外上世紀壹些歐洲漫畫也用這種元素刻意嘲諷亞洲人。基於這壹背景,當藝術作品中過分強調“瞇眼”這壹特征時,確實產生了“不適”。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丹鳳眼是美麗的象征。比如《紅樓夢》裏對王熙鳳的描寫是:壹雙丹鳳眼,兩彎柳葉吊眉;相傳唐代周舫的《穿花仕女圖》描繪了春夏之交,六個衣著華麗的貴族女子及其侍女賞花遊園,其中女子的特征也是鳳眼。
另壹方面,我們向研究服裝史的老師求證。看了很多資料,老師說亞洲人其實和歐洲人種族不同。亞洲人的特點在很多傳統繪畫中都有,尤其是宋代以後。畫中的女仆眼睛細長。
“攝影師的作品和她個人的表達沒有對錯之分,所以有太多彈性的東西在裏面。我們無法量化,也沒有辦法設定所謂的標準,無論是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老師告訴我們的。
如今以輿論為導向的“炒作”,認為這些分子是在“妖魔化亞洲人”。但很無奈的是,如果輿論支持瞇眼元素,還是會有壹部分人把這個元素作為自己的‘個性’,他們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創作中用‘瞇眼’來表現所有的模特,這也是壹個不好的循環。
設計系的壹位老師告訴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容易被炒作。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他們有爭議的部分是中間比較抽象不清楚的部分。”
雖然美的標準不是唯壹的,但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變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經濟話語權的提升,越來越強調文化自信。在這種文化自信的大趨勢下,“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傳統是什麽。無論從服飾還是文化習俗上。”老師接著告訴我們。
在設計教學中,“美”並沒有統壹的標準。創作者的基本功是有自己的表現方法和觀念,建立自己的審美。這種審美不壹定是嘩眾取寵,而是充分表達自己對傳統的理解。
對傳統的理解和運用,是基於對傳統的真實理解和研究,而不是簡單地挪用表面的形式,必須基於深入的專業研究。
其次,在做設計表達的時候,要充分了解語境是什麽,它可能的含義是什麽,如何避免壹些有爭議的元素。
另壹方面,老師告訴我們“隨著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加深,我們的出發點是發揚自己的傳統。不管大眾知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壹定希望找到我們自己的傳統傳承方式。這件事反映出我們的時代現在正在向前發展。”
從時尚的角度來說,時尚引領潮流。在過去,時尚是西方的話語體系,就像上世紀60年代的物質豐富、人口年輕、時尚流行,奠定了現代風格和音樂、建築、時尚快速發展的基礎。現在,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中國的民族自信,全球話語體系正在發生變化。單純迎合西方的審美標準,肯定與中國快速發展的現實背道而馳,也肯定贏不了中國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的心。
在服裝和建築領域,普遍的風氣叫“以日代唐”。所以要把文化差異區分清楚,同時把發生的事情融入到設計思維中。
在西方話語主導的時尚領域,如果藝術家能真正發掘中國年輕人的真實自我,並使之藝術化,那麽他們就能表達“真實的自我”。
不僅僅追求唯壹的“美”的形式,更要支持和鼓勵對這些真正代表傳統民族文化和相應內核的時尚形式的探索和創造。向中國乃至海外輸出中國美,是當代藝術家和時尚意見領袖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