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技術分析
所謂技法,就是作者在木雕創作中對意象和空間的處理。這種技法主要體現在還原意義上的雕琢。具體來說,就是從外到內,壹步壹步的通過減去廢料,逐漸顯露形狀挖掘。在壹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作品脫殼而出的喜悅,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致,壹些偶然的效果能讓作品產生新的韻致。因此,在木雕藝術的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就是運用各種刀法來恰當地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就像書畫中的筆觸,可以強化和豐富作品的藝術效果。漂亮的筆觸是因為技術達到了熟練程度而形成的。往往臨摹壹幅好畫,人們發現最難的是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心靈和技巧相結合的產物,這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不斷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理想刀法。那種木紋和雕痕,光滑和粗糙,凹凸,用圓刀排列,用平刀切割...它們所表達的藝術語言有著其他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魅力。
總之,刀法是雕塑家用來體現創作思想的技術手法,也是生動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刀的轉折、挫折、凹凸、起伏,都是為了讓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材料之美和豐富的雕刻美。不懂木雕藝術真諦的人,不是用刀代筆,而是畫得矯揉造作,怕雕不好。結果刀法僵化,工匠化,木雕的趣味刻不出來。所以要多練習,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風格。
壹般來說,從事木雕的人,除了握刀的基本功之外,在切割方面都有自己的壹套技巧。初學者只要熟悉平刀和圓刀兩種不同的用途,就能很快掌握切割的技巧。首先強調握刀的重要性。正確與否不僅會影響雕刻的順利進行,還會造成安全問題。然後在切割大量粗木的階段,主要是用錘子配合工具工作,握刀姿勢像拳頭。雕向外推或深挖時,可做成拳下形;雕刻向內推進時,可做成拳心向上的形狀,雕刻輪廓想切斷木紋線時,可做成拳心向內或向外的形狀。三種方法可以靈活掌握。如果工具刻得太深,不要搖動手柄拔出,否則會造成前面開口開裂或剝落。使用另壹個工具,稍微切掉工具周圍的木頭,直到可以搖動。在雕刻的過程中,我們主要使用工具進行雕刻。壹種是雙手握住工具,如:右手握住手柄上端,左手握住刀桿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另壹種是右手握刀呈筆狀,但無名指和小指要壓在雕塑上向前運刀,以控制鋒利的刀。註意左手的位置。做小圓雕時,拿著作品的左手要放在右手的後下方,作品的壹端可以靠在工作臺上。做浮雕時,為了壓住板子,左手要遠離右手的刀,或者放在右手後面。在溫州黃楊木雕中,由於木材堅硬,人們常常用肩胛骨握住刀柄,把刀向前擡。對於軟質木材,用右手手掌輕敲刀具,足以切下少量木材。
平刀塊法: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塊面切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之產生粗糙有力的斧劈感。所以運刀壹定要穩、準、穩,壹定要保證有力,與刀壹致,神清氣爽,讓每壹刀都能說明問題,達到作品的最終效果。平刀塊曲面法的應用過程其實就是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形狀來概括各種復雜形狀的造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把每壹個形狀,每壹條骨道,每壹塊肌肉都縮小成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所以要求作者有紮實的造型基本功和勾勒自然形態的能力。平刀塊法可以組合壹些圓刀貫穿雕刻的全過程,形成最終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在雕刻的初期使用,做出大的造型,然後再用其他刀法,從方形到圓形,進行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刻法和排列法:由於圓刀法不確定,雕刻的人物輪廓模糊,凹凸感清晰,非常適合探索和表現各種物體的肌理和紋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處理,俗稱“麻底”,也是起到襯托作用的優秀表現手法。圓刀雕刻法是用大小不規則的凹凸形成壹個體積,在表面營造出自然、豐富、樸素的美感。如果配合平刀,壹方面光滑細膩,如人皮膚;壹方面是粗糙粗糙的,比如人的頭發和鬢角,服裝等。,那麽兩者就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使作品具有豐富有趣的表現力。圓刀的排列和雕刻的意義是壹樣的,但作者要有意識地排列刀具,使其具有壹定的裝飾和紋理效果。
木雕工藝的技術要求和基本要領
鑿制粗坯:粗坯是整件作品的基礎,用簡潔的幾何形狀概括了所有構思中的造型細節,要求層次分明、富有動感、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和內輪廓。
鑿毛坯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從外到內,由淺入深。從上到下,是從頭到腳;從前到後,就是先鑿前面,再鑿後面;由表及裏,即從木材表面開始,壹層壹層向內剝離;由淺入深,即先挖淺的地方,再挖深的地方。在鑿毛坯的時候,也要註意留有余地,就像剪衣服壹樣,要適當放松。民間行話說得好:養肥了,可以換成小的,但是很難恢復。“內距要小,不能大,記住雕刻就是減法。”
挖精坯:壹是著眼整體,調整比例和